返回第一章 初入(1 / 1)庭前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

“咱们高中这次分来的几个师范生都不错,都是好苗子啊!”一个年近五十,单薄的身体略显佝偻的中年人说。

“是啊校长,这年头学习好,上不起高中的都挤破头往师范里考,为了多挣几块钱的奖学金补贴家用,都是比着学,倒是比那正规的大学生还要扎实。”这是位高个子大汉,一米八几的身高在这个时候不常见,多是因为小时候吃不饱,所以长得不高。

李文看着资料是:“这个小崔不错,英语学的很是不赖,理科成绩也好,咱们这儿就缺外语老师!”

“是啊,还有那个小王,对就是他,文笔可是了不得,听说还在报上发表过文章呢!”高个子教导主任魏景军指着个照片说。

“是吗?”

“要不是刚好都是从咱们县出去的孩子,又都想回来帮衬家里,怕是轮不到咱们学校,市里面抢着要。”

李文叹口气:“可惜了,我倒更愿意他们是我的学生,但凡家里能支持着上个高中,都是名校的苗子啊!”

“回来教书也是好的!为祖国贡献更多人才嘛!”

“行了,你去安排吧,宿舍都备好了吗?”

“好了,都住在学校东北角的小院里,年轻人一起住着热闹!”

…………

校长口中的小崔正坐在收拾了铺盖的床板上发呆。

三年前的事还历历在目。

那时候年轻气盛,初中毕业后跪在地上求父亲让自己上高中,父亲二话不说,拿着放羊的鞭子就往自己身上抽。

两个姐姐吓得只能在炕脚下蹲着哭,两个弟弟也不过是站着看罢了。

又想起了小学语文课。

那时候眼睛小,低着头默背课文,总被看成是上课睡觉,然后挨上顿老先生的板子。

怕是老先生也想不到以前的瞌睡虫变成同行吧。

也是,家中只有男孩子能读书,我又是长子,也该知足了。

“崔宪祥!愣着干什么?接咱们的车来了!”

同乡的张卫平来催,这次他被分配回县里的职中。

“唉,来了!”崔宪祥扛着包裹出了宿舍。

“你这次和我们班的王从恩都被分到了县一中,也算是圆了没上高中的梦!”

张卫平在前面说,肩上的铺盖卷挡住了头。

“还梦呢,以后能做个好老师,吃饱饭我就够了。”

“想想我们三年前才初中毕业,我这就要去初中当老师了,还真是有些神奇!”

“那我还教高中呢,我都没上过。”

“说的也是,你说到时候要是学生冲上讲台揍你你都打不过。”

“我说你怎么不盼我点好呢?”

张卫平把行李卸在车上,又回身帮着崔宪祥放好行李。

这才手说:“这不是话赶话说到这儿了吗?上车吧,我尊敬的小崔老师。”

车上都是分配回县上工作的同学,好些都是以后一起工作的同事,大家伸手和车下送行的老师同学们告别。

“同学们,今天你们就要正式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了,老师相信你们都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老师最后的话穿透发动机声传入车中。

离校的彷徨似乎被这话冲淡了许多。

路不平,一路上颠着过来,加上又是夏天,车里空气不好,好些人都忍着酸意,坚持着没吐在车上。

职中在县一中前面,张卫平先逃离了这难闻的车厢,留崔秀义一人挨着。

“县一中到了!”司机师傅喊一人到。

这是最后一站,车上剩下的几个都是今年被分配到县一中当老师的,都是19、20来岁的样子,年龄最大的王从恩也才21岁。

“欢迎欢迎!诸位来到一中就是回家了,以后都是亲人。来,大家帮着把行李搬到宿舍。”

这时候学校正放假,学校里没什么人。校长李文特意带着几位老师帮忙搬行李,帮着安置宿舍。

大高个的教导主任魏景军作为代表一一介绍了众人。

看着和学生们别无两样的青涩面孔,李文心生怜惜,干脆邀请了几人去自己家里吃饭。

“这是我夫人,以后和你们也是同事,你们叫她一声刘老师就好。”

“刘老师好!”三个新来的老师齐声问好。

“好,好!进屋坐,车上颠簸一天肯定都累了,今晚吃酸汤面片,去去乏。”

刘老师身上的儒雅韵味使得旁人难以辨别真实年龄,即使她身上围着的是最普通的蓝色碎花围裙。

几个大小伙子进屋坐下,李文拿热水壶泡了茶招呼几人喝,介绍了些学校的情况。

崔宪祥被安排去了英语组,王从恩去了语文组,还有个高建军教了物理。

刘老师就知道李文是要带新老师回家吃饭的,早有准备,一早就和好了面醒着,等几人进门就能下。

合着蛋花的面片,用大号的搪瓷碗盛着,还特意用油呛过,配着应季的凉拌苦苦菜和沙葱,再就上棵蒜苗很是爽口。

几个大小伙子呼呼啦啦地吃着,李文和刘老师两个看着笑。

“年轻小伙子就是好,吃饭都看着让人高兴。”

“都别急,锅里还有,吃完了再加。”

“不用不用,一碗就够了。”

几个人推辞。

“是,够了,校长、刘老师你们也吃,别光看我们啊!”

饭后,刘老师收拾碗筷,李文送三人回学校。

“现在学校放暑假,你们也都一学期没回家了吧,正好回去看看,也能帮着家里收收麦子什么的,等到八月下旬学校开学的时候再来。对,我明天拿课本给你们几个,回去提前备备课。”李文又絮絮叨叨地讲了些做老师的经验,大体上离不开用心、耐心四字。

每年大批学习好的学生不是因为家庭条件被迫考了师范,就是被家里短视的家长拉去厂里接了班。能上高中,家境好的学生,又大多游手好闲,不怎么爱读书,无非混个学历,每年考上大学的也就那么几个。

但做老师的总是不会放弃,那些语重心长的话说了又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把真言做戏语。

李文叹了几句就留下三人休息,撇着八字步回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