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伴读
林延泽是被剑掉到地上的那“哐啷”一声惊醒的,醒来时发现,本来放在了桌上匣子里的长命锁竟然又被他拿到了手里。
连续两天做这样的梦,林延泽也猜出来一些规律。看来梦中的事件与白天见的人和想的事有关,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媒介。他现在越发相信梦里的场景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了。
“大概这就是父皇多年盛宠刘贵妃的原因吧。”林延泽心中暗叹。
承顺皇帝对于刘贵妃,未必还有爱,但一定还有愧疚之心。当年那样的境遇,只有刘贵妃陪在身边,还有过那样的经历,怪不得即使刘贵妃有一些过分的举动,承顺皇帝也都忍了。
“只是…代宗,宁王,还真是一丘之貉啊。”
林延泽心中盘算,陈金祥一个太监,权势再大也不敢做出那样的事情,多半还是经了代宗的授意。
当年英宗虽然被俘,却还有嫡子在京,可以继承大统,若非承顺皇帝年幼,也轮不到代宗继位。然而坐上了皇位,代宗又怎么会愿意再把皇位传回给侄子?明着不敢动承顺皇帝,也不敢真正伤他性命,但各种打压是没少,一直就存了把承顺皇帝养废的心思。
承顺皇帝本还算坚韧,从他当年出色的骑射功夫就可以看出,他还没有自我放弃。但代宗眼看英宗回京在即,自己皇位坐不了多久了,竟出了那样的损招,对承顺皇帝身边人下手。从后来的事情看,刘采的小产,倒还真成了击倒承顺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能是报应,代宗无子,过继了他同母弟弟吴王的嫡次子,也就是现在的宁王。也就是说,现在的吴王:当年和承顺皇帝比骑射的吴王世子,和宁王乃是亲生兄弟。这两兄弟盘踞江南,一直还对皇位抱有幻想。尤其是早些年承顺皇帝一直无子,他们就一直想要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宫来。现在,希望落空了,自然就要把气出到林延泽身上了。
“尽管来吧,上一世我都没让你们翻出浪来,这一世你们还想蹦跶?”林延泽丝毫没有因为对手强大而畏缩。
又是起床,去书房练字,等谢启年来。只是今天谢启年来得怪,他自己是步行的,身后却跟着一辆马车。
文华堂不算禁宫区域了,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这片坐马车的,林延泽倒是对马车中人的身份起了好奇心。
“殿下,这几位是来陪您读书的。”谢启年掀开帘子,里面有四个小孩。
“这位是吴王幼子景渊公子,这位是宁国公世子徐昂,这位是常宁侯的长孙周弼,这位是翰林修撰王燧之子王守仁。”
谢启年挨个介绍这四个孩子,除了吴王幼子林景渊神态有些别扭,其他三个孩子都规规矩矩地向林延泽见了礼。
这些人林延泽倒是都有印象。吴王幼子是他当年亲自下旨杀的,徐昂和周弼都是勋贵中的领军人物,至于王守仁…
王守仁给林延泽留下的印象最深,此人和林延泽同岁,林延泽十六岁继位那年,王守仁以宁波府案首的成绩考取秀才,次年,中浙江解元。此后一直四处游学,过了二十年才重新参加科举,又中会员,最终被林延泽钦点为丁丑科状元。
本来他应该和他父亲王燧一样留在翰林院,却坚持自请外放。林延泽无奈,派他去苏州做了一个通判。后来林延泽驾崩,宁王乘机兴兵谋反,却成为了王守仁的高光时刻。
王守仁一介书生,却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林延泽飘在紫禁城上面,只看得见奏报,却也能从奏报上想象出实际的情境了。
当年叛军攻到苏州,文武官员大多奔逃,王守仁一个六品通判竟然变成了一个府城的最高指挥官,他带着一批民壮硬守了七天城,在第七天晚上,派人出城袭营。
放了几处火,叛军营地就乱了起来,而王守仁,在乱军之中,准确地找到了宁王王帐,三箭之内,射杀宁王。
一个文官,以军功受封为新建伯,王守仁却自此辞官,专心治学。又开宗立派,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死后从祀孔庙。
前世林延泽还懊恼没有在生前发掘出这位文武全才,今生机会倒是来了,面前就是六岁的王守仁,注定不会再像前世那样只在殿试的时候见过一面。
看着四个伴读,林延泽心情有些复杂。这四人中,三个未来都可以成为栋梁之才,只有吴王幼子林景渊,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林景渊这人,文才武功都是宗亲中数一数二的,品性就有些难以描述了。吴王一共有三个嫡子,嫡长子和嫡次子都死在林景渊手里,这才轮到他承袭王位。本来这种事情林延泽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偏偏林景渊在吴王位上是逆行倒施,甚至做出了悖逆人伦的事情,成为了弘德朝最大的丑闻,逼得林延泽下旨赐死他。
三岁看老,六岁的林景渊已经显示出傲慢嚣张的性格了,估计也很难往回改。对于徐昂和周弼成为自己的伴读,林延泽的态度很平和;对于王守仁成为自己的伴读,林延泽觉得有一些惊喜;可林景渊也成为他的伴读,他就觉得有些恶心了。
“谢师傅,这几位同窗是父皇点的吗?”林延泽压低了声音问谢启年。
“周公子和守仁,是胡公曾公与我一同挑选的,徐世子是徐公爷向陛下求的恩典,至于景渊公子…他本是来京中陪王太妃省亲,张公爷闻风就向陛下上了奏。”
经过了昨天的事情,谢启年完全不相信林延泽天真的外表了,也不管林延泽懂不懂那些宗室、勋贵的关系,很是认真地向他说明了情况。
林延泽了然了,林景渊是硬塞进来的。他的祖母也就是吴王太妃张氏是英国公张铨的亲姐姐,而他们的父亲,前代英国公张思骊,那可是代宗朝的“大忠臣”呐。偏偏英国公一系掌着一半兵权,轻易也奈何不得他,往文华堂送一个伴读这种事情,承顺皇帝也不会拒绝。
只是既然加这个伴读不是承顺皇帝提的主意,也不是三位阁臣的意愿,那林延泽就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把他请出文华堂了。林延泽可不愿委屈了自己,来和一个这样的人朝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