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庆元年冬,俪贵妃薨逝,追封皇贵妃。
尽管政务繁忙、百废待兴,皇帝为了此事,还是罢朝一日,以表哀恸。
皇后也没说什么,甚至吩咐太子给庶母服丧。
江氏生了楚王和先怀王,地位尊荣,身后加封皇贵妃也是应该的。但罢朝之事,唯圣体有恙、尊亲离世。皇帝为了嫔妃罢朝,也不是没有,前朝那亡国之君,爱妃宫里的鹦鹉死了,都能免了当天的朝会。
御史台本应对此事大做文章,好歹得让皇帝认错,这种事情有一不能再有二。
但送到御前的折子,就没几个在说这件事。
因为前几日,塞林部打入了北疆的寒叶城。
边川十六部,本来是各自为政。偶尔有个别部落想不开,来骚扰北疆,朔北铁骑也会很轻松地教他们做人。
但这次不同,是阿尔沁部先带着两三个小部落先正面攻击寒叶城,镇守此处的朔北男儿一瞧:嘿,找死的来了,人还挺多。由于先前有太多次的相似情况,而且来的人数不少,守军建功心切,就跟着追了出去。
这个时节,北境早已漫山覆雪,寒叶城守军就追着边川人在大雪里兜圈子。他们也不往边川深处逃,就在寒叶城和周边几个城池转悠,引出了好几批镇守军。正在他们绕来绕去的时候,塞林部带人,把兵力空虚且无人支援的寒叶城给拿下了。
朔北侯送来的请罪的折子,把自己骂成了千古罪人,恨不能一死以谢天下。但皇帝知道,这些都是套话,关键在最后,程侯爷提的那一嘴宁王。
宁王曾和边川通商,没人会和银子过不去;再加上宁王做生意的时候,也确实用了些小手段,让本就不是一心的十六部互相猜忌。
如今,宁王被监禁掖庭,他和边川的那些生意自然也就废了。再加上此前夺位之乱,几个部落就乘机勾搭上了。虽然现在只丢了一个寒叶城,可北境现在的形式,看起来不容乐观。
阿尔沁、塞林、察鲁哈,三个最大的部落,有两个勾搭起来了,还拉上了两三个小部落。假以时日,他们是不是能统一大半的边川?到时候北部国境危矣。
当初程登投奔,就是因为晋王放话要出兵边川,再加上如今的北境形式,难免一战。
这是皇帝的想法。
但大臣们的想法就比较多姿多彩了。
大部分人都要求严惩朔北侯,让他戴罪立功,收复寒叶城,之后再恢复和边川的贸易。这么想也没错,守城是朔北铁骑的职责,且小小一个寒叶城,没什么打不下来的。
还有些年轻的大臣,满腹圣贤书、满脑侠客梦,热血沸腾,说就该和边川干一仗,让他们见识见识大国之威、天子之怒。
剩下一小撮人,说国家刚刚经历了战乱,朔北铁骑也有折损,这次寒叶城被占,朔北侯也情有可原。目前应当养精蓄锐,来日再战。
次日早朝,张复昭说这话的时候,被喷成了筛子。
这还是他人缘不错的情况下。
下了朝,张大人就跪到了重銮宫门口。皇帝不见,他不起身。
之前罢朝一日,今日有公事要来御书房面圣的大臣还不少,看见张复昭在那儿跪着,都忍不住要看两眼。
刘本固出来的时候,有些看不下去,拽了张大人一把。谁知平日里打太极和稀泥的张明允,今日却换了个倔脾气,怎么都不起来。
这种地方,刘阁老也不好劝他,只得先走了。想着张明允其人,曾冒着性命危险襄助晋王夺位,想来不该如此怯懦。今日让张复昭先跪着,碰完钉子,明日再劝解也不迟。
谁知张复昭跪到夜里,突然起身,出了重銮宫,悄悄绕到了御书房侧后窗那边,用石头绑着纸条,扔了进去。
这种行为,说重了算行刺。內宫行刺的人,皇帝怎么也得亲自看一眼。
于是张复昭就被押进了御书房。
皇上正在看字条:不收寒叶城,离间边川贼。
“张复昭,你胆子不小,往御书房扔石头。”皇帝问道,“你这写的什么意思啊?说得好,朕恕你无罪。”
押着张复昭的两名侍卫,对视一眼,放开了手,只站在张大人的身后。
“虽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本就‘寡’的时候,怎么能指望均分呢?寒叶城太小了。”张复昭拱手,“四五个部落根本不够分,也就能让塞林部吃上两口。可拿下寒叶城,他们可都出了力。朔北军只需守好边境,不可再丢失其他城池,他们自然内乱。”
“你这说得不错,继续。”皇帝挥挥手,让侍卫下去。
“但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张复昭抬头道,“寒叶城还是要拿回来的,和边川的贸易不必再继续了,这样其他没有参与的部落,就会认为是塞林、阿尔沁等部惹恼了我朝,从而排挤他们。他们内耗,我朝就要富国强兵,固守边境,等待战机。”
“赐座,继续。”皇帝对上张复昭冷静的目光,“朕要是现在就让程登带兵,把寒叶城打下来,会怎么样?”
“边川贼子,想要的本就不是一个小小的寒叶城。”张复昭坐上了圈椅,但脊背依旧笔直,“塞林和阿尔沁已经联手了,试想朔北军一旦和他们交手,若边川胜了,他们士气高涨,其他部落也会望风而来;若我们胜了,其他部落也会在惊惶不安之下,投奔大部落,壮大势力以自保。有朝一日,十六部合力,我大燕北境必然不安,北境若失陷,京兆城就直面边贼了。”
“若是朕现在就发兵,征讨边川,那又如何?”皇帝追问。
“以我大燕目前的兵力,不会输,可也赢不了。”张复昭分析道,“但苍生刚刚历经战乱,此时再征兵相战,恐伤我朝元气,而且也不能尽收十六部。不若养精蓄锐,来日将整个边川,收入我大燕!”
次日早朝,洪庆皇帝宣布了少数派的胜利,下头议论纷纷,可也没多少人再骂张复昭了。
下朝的时候,刘本固看了眼张复昭,对方正和一群官员聊得热乎,没对上他的目光。
这二人在太祖朝的时候就不对付,此后不过是和从前一样罢了。
期间,张复昭入阁,刘大人也不屑一顾。
直到五年后,洪庆皇帝第一次北征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