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1章 民办教师(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

时间:一九七四年冬

地点:西南山区某地

袁林海吃过早饭,便匆匆向学校走去。

早餐是红薯南瓜粥,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天早餐和晚餐都吃这个。

下饭菜是妻子腌制的萝卜咸菜丝,吃的时候蘸点辣椒粉,味道还算不错,就是没有半点油腥味儿,让人嘴里像是要淡出鸟来。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总吃这种食物的缘故,红薯南瓜配咸菜,吃下去不久,胃里就会一阵翻江倒海。

紧接着,一口酸水便会沿着喉咙往上涌,想吐的时候却偏偏又吐不出来,实在让人难受。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年头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不宽裕。

以袁林海自己家里的状况,早晚能有红薯南瓜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其它的,比如大米和面粉,那可不是他现在应该吃的东西。

至于肉类,更不能有任何奢望。

这两年,袁林海吃肉的次数,基本上是屈指可数。

而且每次吃肉,他要么对妻子谎称胃不舒服不想吃,要么就拿起筷子象征性的夹上一片,在嘴里能咀嚼好一阵子。

袁林海约莫走出了一里地,忍不住回过头望了一眼家的方向,皱了皱浓黑的眉头,又迟疑着向前走去。

现年二十五岁的他是村小学的民办教师。

所谓民办教师,实际上也就是临时的代课老师,没有正式编制,不属于吃“铁饭碗”的那种。

能够成为民办教师,是因为袁林海具有初中学历,算是当地的“文化人”。

想要成为“文化人”可不容易。

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姊妹众多,父母无力同时承担几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导致袁林海入学比较晚,八岁多快九岁时才开始上小学。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农村较为普遍。

在大部分家长的认知里,没钱就缓上一缓,农村孩子么,只要能识得几个字就行了,管它上学早还是上学晚呢。

可是晚归晚,袁林海一上学便表现出了突出的学习能力,小学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初中。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读完小学能够考上初中的,全村每年顶了天也就两三人而已。

小学毕业上初中,学校离家很远,只能选择住校。

在校期间,袁林海不但学习成绩依然顶尖,还颇有音乐和表演天赋。

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会了钢琴、手提琴、二胡等乐器,还经常带着同学们自编自导戏剧节目并上台演出。

加之喜欢打篮球,进入校篮球队为学校取得过多项荣誉……

因此,每学期老师对袁林海同学的评价均是“品学兼优”。

然而好景不长。

在袁林海进入初三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家里经济陡然告急……

几经考虑,袁林海最终选择了回家务农。

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袁林海在家中排行老七,老八袁林儒刚上初中,唯一的小妹老九袁小蓉在读小学。

父母年纪一天天大了,家中主要靠四个哥哥在支撑(二姐、六哥夭折)。

甚至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五哥袁林文还没念完小学就回家帮着父母亲干农活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果有着稍好一些的机遇和条件,像袁林海这样的农村青年,完全可能拥有一个更加精彩的未来。

可这毕竟只是如果,每个人的出身无法更改,人生也从来没有回头路可走……

回家务农的袁林海,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农活,以及农活之余的下河打鱼。

农活虽苦,但最辛劳的是下河打鱼。

只见几十米长的“拖网”在河面一字排开。

三哥袁林州和五哥袁林文负责在岸边拉网,水性更好的袁林海以及大哥袁林绍、四哥袁林柏负责在河中潜水摸鱼,父亲则撑着渔船在河面随时支援调度以防意外。

辛苦之处在于,拖网被岸上的人拖着顺流而下,每当拖网被河底异物刮住或鱼进网兜时,都需要水中的摸鱼人屏气潜入两三米甚至三四米深的水底,徒手取掉异物或将鱼儿抓起来。

这就十分考验体力和耐力了,往往是一天下来,袁林海感觉浑身上下像是被抽空了一般,简直是筋疲力尽。

转变发生在一九七零年。

那一年,村小学有了增加两名代课教师的名额。

经过一番比较和筛选,最终袁林海和同村的张子林两人被选中,顺利成为了学校的代课老师。

虽然是代课,但袁林海手中的事情可着实不少。

现如今,他不但教着两个年级的语文课,就连大部分班级的体育和音乐课也代上了,另外他还是学校的物资保管员。

这也不能怪谁,实在是学校的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全校也就一名校长、六名教师,总共七人却带着三百余名学生,谁都不轻松。

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妻子李淑芳怀有身孕,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孩子将会在最近一周左右出生。

在这件事情上,容不得袁林海有半点的疏忽大意。

两年前,也正是像现在这样的初冬时节,他们的大儿子降生了。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生产过程也特别顺利,但孩子生下来后,妻子李淑芳却没有半点奶水。

万般无奈之下,夫妻俩只能给孩子喂灌一些米汤、米糊之类的流食。

结果不到一个月,孩子便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几乎不成人形了。

袁林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疯了似的到处托人买婴儿食品。

让人绝望的是,那本就是一个极端贫穷的年代,生活物资相当匮乏。

彼时彼刻,别说是乡镇,就算是离家六十余里地的县城,婴儿食品也是极为稀缺和抢手的东西,而且有钱不一定买得到——还必须有相应的购物票。

情急之下,唯有当时刚进入地区卫校上学的小妹袁小蓉,寻求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帮忙,好不容易才买到了几斤白糖——但孩子还是在半岁的时候夭折了……

往事不堪回首,想起这些就让人黯然神伤。

袁林海抬起粗大的手掌,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眉心,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

按理说,以他这个年龄,正应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啊,可是生活的重担却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初冬的阳光缓缓跃出地平线,映照着袁林海高大而清瘦的背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没有了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