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2章 乔迁新居(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临近年底,袁林海做了一项重大决定——建新房。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只是现在才开始实施罢了。

新房的位置袁林海早就物色好了,是坝原“龟背”上的一块红薯地。

如果新建成功,新房子将背对溪水河、面向操场山,左边依次与袁保华、梅建文和袁八哥三家相邻,右边相继与袁水清以及五哥、三哥、大哥、四哥几家连成一片,后面则只有袁学军和伍志平两户。

有了建新房的想法,袁林海也不拖泥带水,他得先跟生产组长打个招呼。

虽然生产组长没有审批建房用地的权限,初审和终审权限分别在村委会和乡政府那里,但一般村民们建房的手续还是需要生产组长到村委会和乡政府去办理的。

李袁坝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两年,袁保华就不再担任生产队长了,后来是李学明接任了生产队长。

而且在称谓上,坝上的人现在称生产队长为“生产组长”。

生产组长李学明长得瘦斤瘦斤的,面部神色长年都比较阴沉,属于看上去不太好说话的那种类型。

李学明斜眼看完袁林海递过来的用地申请,皱了皱眉毛说道:“哦,袁林海,你这地块不能动呀,而且占地面积也偏大,要不你再挑挑别的地方?”

袁林海也没指望李学明嘴里能够说出什么好听的话来,李袁坝哪些人心底善良、哪些人见不得别家好,他心里还是大致有数的。

李学明年轻时在部队当过兵——西藏兵,当兵不到两年就回家了。据说是受不了西藏的气候,高原反应严重,也有人说他在部队犯了错误,是在西藏当官的叔伯大哥偷偷把他放回来的。

猜疑归猜疑,精明的李学明回到李袁坝后啥口风也不透露,后来还鬼使神差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安排社员生产任务,带领社员上山劳作,处处透着干练,倒也是一把庄稼地里的好手。

可是在处理和维护与坝上人的关系方面,李学明做得并不好,不但经常跟坝上的人吵架,甚至还动手打过人。

眼下建房批地的事情,李学明说什么面积偏大、地块不能动,那完全就是胡扯。

年初梅建文之所以能够将新房建到坝原“龟背”上去,还不是因为梅建文过年时给李学明家送了一块腊肉?这事被好几户人家亲眼看见,李学明把乡邻都当傻子不成?

“那算了。”袁林海从李学明手中收回了用地申请……

夜幕降临的时候,袁林海干完地里的农活,扛起锄头朝坝原东头的袁正九家走去。

袁正九和袁林海既是坝上的本家,也是小学和初中的同班同学,更是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

当年上小学时,两人是全班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考上初中时,两人又分在同一个班级,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

而且上初中那会,袁正九个头小,每次从家里背米去学校背不动,袁林海都主动帮他背。

学习上,袁正九成绩要差些,袁正九不会做的题袁林海也都尽可能帮他分析探讨。

只是造化弄人,生活际遇不同,而今袁正九已经是阳新乡的副乡长,袁林海却仍然做着他的民办教师。

“林海,今天是星期天,下地干活刚收工?”袁正九看见袁林海跨进院子,从椅子上站起身问道。

袁林海顺手把锄头靠在院墙上,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嗯,正九,我找你有点事。”

袁正九招呼袁林海坐下,转身从灶房端出一盅茶水递给袁林海。

袁林海喝了一口茶,把茶盅放在条凳上,说道:“正九,我想建房。”

袁正九没有任何意外地回道:“你是该建房了,现在的房子是三间吧?太陈旧,也太狭窄,连养两头猪都没地方。”

“是不是李学明不同意?他不同意没关系,你把申请给我,我帮你办。”袁正九继续说道。

说完摊手伸向袁林海,示意袁林海把用地申请给他。

袁林海点了点头,从上衣口袋里掏出用地申请。

“是块好地,位置不错,挺好!等我的消息吧。”袁正九看过后,将用地申请放进了公文包。

“那行。”袁林海起身准备离开。

袁正九略一思量,又接着问道:“林海,建房差钱不,我这能借你一百五十元,需要的话你就先用着。”

“也行。需要时我过来拿。”袁林海也不推辞,建房反正是要借钱,借袁正九的他没什么心理负担,毕竟他对袁正九的性格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爽朗耿直。

两个星期后,袁正九给袁林海带来了村、乡两级审批好的用地申请,建房的事就可以正式推动了。

建房所需要的钱,除了袁正九借给袁林海的一百五十元,袁林海还想办法借了两百多元,总共为建房筹备了四百来元的资金。

至此,袁林海的家庭债务快速逼近一千元大关,但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建房已是势在必行。

动工之前的几天,袁林海给李学明出具了用地审批手续,以免李学明不知就里前来阻止。

然后去花果山石厂预订了几十块条石,作为建房的地基石。

同时提前请好了大哥袁林绍、四哥袁林柏、伍志平家的伍三等建房师傅,以及大大小小的帮工。

另外,小初冬的小舅李松、姑爷杨文斌、堂姐夫周小娃等一帮有时间的外地亲戚们知道情况后,也都赶过来帮忙。

正式开工那天,现场五十几号人热热闹闹地动起来了。

一条条地基被挖好,一块块条石被抬进地基里面稳稳妥妥地铺放着;三副夯土用的墙板同时架在地基上面,挑土的小工们不时往墙板里加土;打墙师傅站在墙板内、手持十几斤的夯土棒、肩披擦汗毛巾、齐声吆喝着夯实墙体……

李淑芳负责后勤安排整体统筹。

李袁坝的晒场里架起了三口大锅,一口大锅蒸饭,两口大锅炒菜。

八张八仙桌一溜排开,每张桌子搭配四条高脚条凳,总计可以坐下六十四人。

杨文斌负责食品原材料的采购。

酒是农村土酿的粮食酒,肉是杨文斌每天早上起早去邻近市集买回来的,蔬菜除过在市集买上一部分,其他是乡亲们从地里摘了送过来的。

李淑芳的几个嫂子、“寿福家的”、司蓉春、刘水蓉等轮流帮忙烧火切菜。

胖乎乎的周小娃很有“大厨”气质,抡着锅铲在两口大锅间不停忙碌,肉香、菜香、饭香在空气中弥漫飘荡。

……

腊月十五,袁林海家的新房彻底完工,一座土夯茅草四合院矗立起来了。

七间房屋,比坝上绝大多数的家庭都要宽敞——堂屋、卧房、灶房等都有了着落,袁林海还在院子下方设了猪舍,最多可以同时养上四头猪。

院坝也足够宽敞,按面积算大约一百五十平米不止,晒自家粮食完全够用了。

最后的建房费用包括帮工的工钱、材料费、伙食费等,共计开销了四百六十二元,超出了预算几十块钱。

但这已经很不错了,按照袁林海设计的工钱结算方法,如果前来帮工建房的人照单全收,单单工钱这一项就要多支出八九十元。

好在袁林海实在,帮工的人也非常质朴。

对于那些明显不合理的超给的工钱,帮工们不收,在他们心里,袁林海有那个心意就够了。甚至像周小娃、司蓉春、刘水蓉等远亲近邻,袁林海给他们工钱,他们根本就不会要。

新房建起来了,但根据李袁坝当地气候和土夯墙体的特点,刚刚建好的墙体比较潮湿,房间内湿气自然会很重,一般需要放置两三个月才能入住。因此,新房建成后的当年,袁林海家仍然在老房子里过年。

这个年过得有些特别,小初冬高高兴兴准备迁住新房,可隔壁小伙伴“黑二”袁道军和“黑三”袁惠文不乐意了,因为过完年后他们的小伙伴袁初冬就要搬到坝原上去住了,他们再也不是隔壁邻居了。

李淑芳想到了一个办法。

她叫来道军和惠文,告诉他们以后可以经常来坝原上找小冬玩,而且答应他们给小冬设置一个单独的房间,两人随时都能过家里来跟小冬一起住。

道军和惠文的情绪这才开始好转起来,过年期间跟着小初冬、叫上阿伟、阿勇,一起去山上摘柏树丫。

柏树四季常青,枝叶细长似针。

几个小伙伴摘下柏树丫后,往还未干燥的土夯墙面一贴,再用平木板用力“打板”,树丫便镶嵌进了墙面。当再把柏树丫从墙面拔下来的时候,墙面就留下了树丫的形状,可以当作是一种墙面装饰。

过完年,开春之际,柳树返青。

几人又开始到处折柳条。

柳条生命力旺盛,随便折上一根插在泥土里就能成活,而且会跟母株一样抽枝发芽。

没用多久,小初冬家的新房两侧就绿柳成荫了,一株株柳树迎着春风上下左右摇摆,像是在跟几个小伙伴打着招呼。

三月末,袁林海全家搬到了坝原龟背的新房里面。

搬家过来的第一天,小初冬在爸爸的帮助下,亲手在大门口种下了一棵白杨树。

白杨树伴随着小初冬一起长大,长势旺盛,树干笔直,挺拔葱茏。

在以后的岁月中,家门口其他的树木砍的砍、伐的伐,但白杨树一直保留着。

每当袁林海和李淑芳想念出门在外的儿子时,就会拿着小板凳坐到白杨树下,抬头看着白杨树,就如见到了他们心爱的小初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