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4章 重操旧业(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半月后,袁林海离开了朝夕相处十二年的古田小学。

从决定回家务农,到正式离开学校,这一期间他一直做着妻子李淑芳的思想工作。

渐渐的妻子李淑芳也想通了,这事不能一味去怪林海,如果他家林海不离校,就会有另一位老师“卷起铺盖”回家。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她觉得自家林海觉悟高、有担当,这样的男人值得依靠。

而在宽慰李淑芳的同时,袁林海的内心又何尝真正舍得离开学校?

十二年啊!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十二年?从风华正茂,到步入中年,袁林海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古田小学度过。

他原本可以继续留下来,留在他至今仍然深爱着的教师岗位,但他毅然把机会留给了别人。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已如此,事过莫悔。

权且把古田小学当作是一段青春岁月的见证吧,它见证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农村青年如何走进教师岗位,又如何依依不舍的离开。

权且把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当成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吧,它曾经承载了一位青年的梦想,它使这位青年的精神世界一天天更加丰腴。

噢,再见了亲爱的学校,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今后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我将始终记得那些难以忘怀的学校时光!

袁林海离开学校的那天,副乡长马志高携同张正九一起来了,村支书官心木带着村委会全体成员来了,以校长杨怀江为首的古田小学全体教师早已等候在袁林海的办公室外。

袁林海刚跨出办公室门口,胸前就被簇拥上来的老师们戴上了一朵大红花,一条红色的粗布绶带也被斜挂在袁林海肩上,绶带上镌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桃李满天下。

红花是几个男老师用彩纸精心折叠裁剪的,绶带上的字是女老师舒翠玲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一行人敲锣打鼓,拥着袁林海走过操场、走出校门、走过他无比熟悉的崎岖小路,一直走到袁林海的家门口。

那一天,袁林海在家设宴招待送行的老师。

说是设宴,其实很简单,妻子李淑芳买回几斤猪肉,大哥袁林绍从他家的小鱼塘逮了两条鲤鱼,三哥袁林州抱来一坛粮食酒,四嫂和刘水蓉送来几捆蔬菜,仅此而已。

吃饭前,袁林海把张子林拉到一边:“子林,初冬就拜托你了!”

张子林心里一酸,眼圈瞬间就红了起来,:“林海,千万别这么说,有我在,你放心!”

吃饭的时候,袁林海端起满满一碗酒水,面向众人诚恳的说道:“正九、志高、心木、杨校长,还有村里的各位领导、学校的各位老师,承蒙大家平时的理解、支持和照顾,我袁林海在这里,谢谢大家了!”说罢仰头将碗里的酒水一饮而尽。

那一天,平日里很少喝酒的袁林海喝得酩酊大醉。

……

在家里调整了一个星期后,袁林海慢慢适应了角色的转换。

再多的感叹都是无谓的,他俨然变成了一位纯粹的庄稼人,开始整日上山干活。

山上的二亩一分旱地,被他锄得看不见一根杂草,苞谷苗长势喜人。水田里,他时刻关注着秧苗的变化情况,拔除稗子、喷洒农药等一样都不落下。

田地处理得差不多了,袁林海又准备养猪。

刚好五哥袁林文家的母猪产了一窝猪仔,每头已经长到二十斤左右。他便向五哥赊账逮了两头,养在自家猪圈里。

按照袁林海的打算,如果小猪仔正常生长,大概到明年九、十月份就能够出栏,出栏的两头猪全部卖掉,那时候就会有启动资金循环喂养了。

袁林海还让李淑芳从集市上买回来几只小鸡和小鹅一并喂养着,加上儿子初冬养的小白兔已经由两只变成了七只,袁林海家里的副业便有了一番新气象。

如果运气好一点,不遇上什么鸡瘟之类的,到明年这些都可以在市场上变成现金。

副业安排妥当后,袁林海接下来又当起了木匠,着手打造一艘小渔船。

因为这两年溪水河又开始有鱼了,大哥袁林绍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出河打鱼,鱼获虽然不多,但多少也算一份收获。

而且打鱼算得上是袁林海的老本行,出船打鱼轻车熟路。

小小的渔船长两米多,宽只有半米,船玄高不超过二十公分,全由木板拼接而成,需要精工细作,要不然船缝处连接不紧实,人踩在船上时船内容易漏进河水。

袁林海父亲在世的时候可是做船的行家里手,大哥袁林绍手艺也还行,但袁林海做船的技术就有些差遣人意了。他制作的渔船无论怎样去“精益求精”,也只能将就着用——渔船或多或少都会漏一点水。

好在袁林海平衡能力比较强,他可以一边在河中撑船,一边用一只脚将渗进船内的水及时排赶出去,所以也没有必要麻烦大哥帮自己做船。

渔船打造完成,袁林海便出河打鱼了。

将渔船拉到河边下水后,只见袁林海一步跨上渔船,同时手持一根丈余长的竹篙,用竹篙一端抵着岸边的岩石用力一撑,渔船便离开河岸向着河中驶去。

渔船上,袁林海调整位置尽量站在船体中央,身前是装鱼的鱼篓,身后是一兜打鱼用的丝网。

渔船想要在水面快速穿行,全靠袁林海手中那根丈余长的竹蒿。

水深的时候,河水表面流速相对较缓,竹蒿须得左右交替频繁划拨水面,要不然渔船所受推力不够,就会行驶缓慢。水浅的时候,一般是渔船处在浅滩急流地带,竹蒿则得在河中一插到底,否则还不等渔船逆流而上,便已经在水流的冲击下随波逐流了。

到达目的地,选好打鱼河段,袁林海开始在河中下丝网。

目前袁林海共有六张网,三张沉底网,三张浮水网。

每一张丝网长四五十米,深一米五左右。网眼也有大有小,可以根据鱼情在织网时自行选择。织丝网不是力气活,但相当花费功夫,袁林海让几个哥哥帮忙一起织,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也才织成这六张网。

不用多久,六张丝网已经按一沉底、一浮水间或着在河中下好。

袁林海点上一只土烟略作休憩,之后便轮起竹蒿不停的拍打水面。

河水在竹篙有力的拍击下发出轰然声响,河面扬起两三米高的浪花。如果河中有鱼,那么受惊的鱼儿就会在惊慌失措之下四处乱窜,然后再一头扎进丝网之中被牢牢套住。

时值七八月份,小初冬最喜欢的便是在傍晚时分,看爸爸在溪水河打鱼。

火红的夕阳映照着河面,小船儿像一艘弯弯的月亮行驶在河面,划开层层金色的波浪。而在小初冬的眼里,爸爸壮实的臂膀每一次轮起竹蒿,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力量的美感。

但小小的初冬此时并不知道,爸爸袁林海这一出河打鱼,一打便是十几年。

而且即便是在严寒的冬天,袁林海依然出河打鱼,风雨无阻。

冬天出河打鱼又不一样。

冬天里打鱼的工具不仅有丝网,袁林海还增加了一副自己编制的撒网。而且袁林海这副撒网比一般的撒网沉重得多,光是拴连在网脚用来起坠水作用的铅铁便用了十七八斤。也幸亏袁林海身材高大有力,否则一般的鱼把式还真轮不动。

河面雾霭漫漫。

袁林海下好丝网,不再用竹篙拍击水面,他只需不停的抛撒网就行——抛撒网一样能惊吓到鱼儿。

冬天里的鱼儿由于气温低,活性也比较弱,在水中游动缓慢,且喜欢扎堆在一起。袁林海一网撒下去,起网时一次性收获五六斤鱼也有可能,前提是得运气好,撒网落在水底正好网住了鱼群。

所以,许多时候在寒冷的冬天出河打鱼就是赌。

赌运气的好坏。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袁林海的运气似乎并不太好,往往是乘兴出门败兴而归。有好多次还开不了张,在河里折腾一天连毛毛鱼的影子都看不见一条,当然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现如今溪水河中鱼少的缘故。

附近的河段没有鱼,那就必须出远门打鱼了。

袁林海与大哥袁林绍商量好,一起结伴出河。

夏天出门相对简单清爽,但烈日的炙烤总是让人度日如年。

冬天出门就要更繁琐一些。标准配备是头顶斗笠,身批蓑衣,带上两口铁锅、两副碗筷,以及锅碗瓢盆和简易棉被。

兄弟两一走就是好几天。

沿途风餐露宿,哪里天黑就在哪里歇息,最远的走到了邻县地界,离家已有一百五十里之遥。而且打来的鱼舍不得吃,一路边打边卖,也挣不了几个钱。

因为河段不熟,有些时候打鱼挨到天黑,看不清楚周边状况,只能随便选择一个地方过夜。等收拾好鱼网渔具上得岸来,用手电筒一照——天呀,周围全是乱坟岗,吓得兄弟俩浑身泛起一层鸡皮疙瘩,赶紧撑船换地儿。

若逢夜晚下雨,出门打鱼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

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地方,袁林海和大哥唯有把两条渔船拖上岸,并拢在一起撑靠在土坡或岩石上,以船体在上方遮挡雨幕形成一个躲雨的空间。

两人躲在船下,和着湿漉漉的衣衫相对无语,抽着烟叶一直挨到天明。

长期潮湿的水上作业环境,以及几乎没有任何效果的简陋防护,直接导致了袁林海和大哥袁林绍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哎,这就是生活。

我们不知道在那样的年代,到底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够支撑着以袁林海和袁林绍等为代表的农村家庭顶梁柱,勇敢的走过那段艰难岁月。但是,请允许我们,在这里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喝彩,向他们致敬——因为,每一个顽强而奋斗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