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学校的升学目标,阳新初中又针对初三毕业班增加了两项措施。
措施之一是寒假补课。
寒假期间,学校只给八九级一班这个“拳头班”放了区区七天假。
这让袁初冬想要在抽空去舅舅和大姨家的计划完全落空——大舅家的小芳姐、五舅家的建刚和大姨家的杨七哥与他一样,正在上初三。
而且从母亲口中得知,好像小芳姐的成绩不错,建刚和杨七哥只是差强人意罢了。
但这不是关键,其实无论他们学习成绩如何,这都不能影响袁初冬对他们的感观。
时光渐渐远去,儿时的记忆却依然鲜活。
好久不见,袁初冬是真的想他们了……
措施之二是周末“加班”。
初三下学期的大部分周末,班上的其他同学都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而袁初冬等学习靠前的十几名同学,则要在第二天继续背着书包到教室里上课,美其名曰“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苦不堪言——同学们终日都是埋头答卷,脑筋几乎时刻都没有停止过运转。
班主任刘勇也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坚持每周必到,认真监督同学们的考勤,仔细分析和讲解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不过强化训练的效果真的是显而易见。
到了期中考试以后,袁初冬、钟华、张三清已经慢慢超越了“功底深厚”的留级生袁俊文、李正良等人,几乎包揽了全班前三名。
当然,如果非要在这三人中分出个高低,那还真说不清楚。
单以平常的学习表现来看,钟华的数学、物理特别突出;张三清英语、化学比较出众;袁初冬各科成绩相对比较均衡,语文成绩一枝独秀。
袁道军的学习成绩也不错。
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几乎门门优秀,唯一的缺陷是文科成绩拉了后腿,好在也进入了参与强化训练的同学范畴。
曾建文同学学习成绩普普通通,这也许是天赋所决定的吧……
现在,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班上的学习氛围越来越紧张,同学们提振精神,认真备考,全力冲刺。
……
到了六月下旬,中考终于在同学们满眼的期盼中姗姗来临。
在阳新初中操场边的树荫下,一班的同学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此刻的他们忘却了读书的艰辛,忘却了题目解答不出来时的烦恼。
此时此刻,他们终于回归了少年的天性,终于可以把恼人的书本和试卷丢在一边,不用再考虑学习任务了……
因为在头一天,班主任刘勇已经宣布了今天下午停课,到四点半全体同学统一乘坐大巴车前往县城参加中考。
天是那么的蔚蓝,阳光从来就没有这么妖娆明媚过。
风轻轻的吹过,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过面庞,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
夏虫在树枝上发出单调重复的鸣响,但在今天却仿若天外之音。
这群孩子实在是苦得太久了。
引用学校资深老师的话:“在阳新初级中学的校史上,要数八九级一班的同学最辛苦、最刻苦……”
而今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这些半大的孩子怎能不兴高采烈呢?
更让他们兴奋的是,这次中考他们可是要去县城啊!
县城,一个如此遥远、陌生,而又代表着繁华的地方……
袁初冬此时正在教室里收拾书本。
他打算去县城考试时随身带上几本书,没事时可以翻看巩固一下。
同在一起的有张三清、袁道军、曾建文,另外还有朱胜勇。
朱胜勇家就在溪水河对岸的三湾村,如果袁初冬上学走“矮子桥”那条路,他就会经过朱胜勇家的家门口。
朱胜勇其貌不扬,性格敦厚笃实,但却是班上典型的“逆袭者”——学习成绩先抑后扬,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因为在整个初一、初二阶段,朱胜勇的学习成绩一直只能算是不上不下的中等水平。
谁知到了初二下学期的分班考,朱胜勇出其不意的进入了全班前十——这个排名当然能够进入一班这个拳头班。
进入一班后,朱胜勇学习成绩又稳定在中游水平。
可是在中考之前的一个多月,朱胜勇同学又突然全面发力,学习成绩一跃进入全班前五。
在没有参加强化训练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实在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与朱胜勇同桌的袁初冬就曾经悄悄问过他:“怎么学习成绩一下子就上来了?”
朱胜勇腼腆一笑,开玩笑似的说道:“头悬梁、锥刺股……”
噢,袁初冬抬起头,分明看到了朱胜勇眼眶上浓重的黑眼圈。
这也不足为奇。
其实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所有立志中考升学的同学,都在不要命的往前赶,正是应了一句老话——农村孩子,越长大、越懂事。
而朱胜勇,显然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
早上出门的时候,母亲李淑芳为袁初冬准备了两套换洗衣服。
袁初冬嫌麻烦,只拿了一套,惹得母亲不停抱怨。
父亲袁林海递给他一叠纸钞,加在一起能够有十元钱。
袁初冬盘算了一下,去县城应该不会花什么钱,只从父亲手里拿了五元——这五元钱,是他为了防止钢笔、圆规、橡皮等考试用具突然损坏或丢失时以备不时之需的,其他地方多半用不着……
下午四点半,大巴车准时停在了学校的操场上。
一班的班主任刘勇和政治老师韩晋,一个提着医药箱趴在车门口清点人数,一个向教室走来。
两人是这次中考过程中拳头班的带队老师,责任重大。
“袁初冬、张三清、朱胜勇,你们这帮磨磨叽叽的家伙赶紧出来,马上就要发车……”班主任刘勇站在教室外的土坡上大声催促。
“噢!”教室里听见喊声的同学们,纷纷向着操场上的大巴车跑去……
车缓缓出发。
车上同学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过了好一阵子才安静下来——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包括袁初冬在内,还是第一次坐大巴车咧。
袁初冬坐在车窗位置,双眼目不转睛的注视着窗外。
天边的夕阳红灿灿的,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红装;一群鸟儿沐浴晚霞,在天空划过一道道掠影;远处高大的树木迎风招展,像是在对同学们挥手致意;阳新中学的轮廓越来越模糊,渐渐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近两个小时,大巴车终于抵达县城。
袁初冬推开车窗,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县城的夜晚华灯初上。
县城不愧是县城,与平日里所见的乡镇景象,不可以道里计。
高大的绿化树,被整整齐齐的规划在路边的花坛里,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驱赶了夏日的炎热。
街道上,成群结队的人们川流不息,小贩们扯着嗓子高声叫卖——
“米酒汤圆噢,好吃得不得了,两毛钱一份,不好吃不要钱……”
“锅盔烤饼呐,一毛钱一个,又香又脆……”
“灌汤包子,新鲜出炉,美味无比,不吃绝对后悔……”
“羊肉串,正宗新疆羊肉串嘞,走过路过不容错过……”
偶尔有穿着时髦的情侣手挽着手从车前经过,大巴车内便议论纷纷。
男女同学都以惊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这些县城的年轻人。
神色间充满了“鄙夷”,同时又忍不住小声嘀咕:“衣服还可以这样穿?谈恋爱还能够这样大摇大摆的招摇过市?”
大巴车在县城兜了约莫一刻钟,终于在一家旅馆门前停下。
旅馆的招牌有些破旧,院内也很狭小。
但同学们没有丝毫的矫情和嫌弃,他们还从来就没有住过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房子呀——居然有三层。
车刚停稳,车门刚一打开,这群来自农村的孩子便兴冲冲的背着行囊往下跑。
“嗨,曾建文,你们几个不许到处跑……”
班主任刘勇和政治老师韩晋大声喝止,这才让同学们止住了疯跑,汇到一起安静下来。
接下来,班主任刘勇留在原地看守这群同学,政治老师韩晋则去旅馆开房间。
这家小旅馆是学校根据县里统筹安排,十几天前就已经预订好了的,所以办理入住手续并不麻烦。
十几分钟后,韩老师手里拿着一大串钥匙,开始给同学们分配房间。
分配到旅馆三楼的同学眉开眼笑,因为他们可以住得最高,分配住一楼的同学则一脸无奈深表遗憾。
袁初冬、张三清、钟华、朱胜勇、袁道军五人住一个房间,他们很“幸运”——住在旅馆的三楼。
分配完房间钥匙,两位老师带着大家去外面吃晚饭。
出了宾馆大门,沿着街道走了三四百米,找了一家普通馆子。
进馆子后,两位老师把大家分成五桌,开始点菜吃饭。
每桌十余人,四菜一汤,两荤两素。
当然,每道菜都是班主任刘老师特意要求餐馆老板加了量的,特别是两个荤菜,增加的份量比餐馆正常份量多了将近两倍。
要不然就这几个菜,哪够这帮嘴里缺油少腥的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