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36章 初三往事(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暑期过后,九级跨入了初三。

而对阳新初中的老师们而言,这一届初三的教学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巨和繁重。

因为学校领导早已发话,九级初中毕业班一定要强力提高升学率,以成功改变阳新中学在上级主管单位心目中的形象,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这无可厚非。

从学校往届中考的历史数据来看,阳新中学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低迷。

每年能够有一名同学考上中专或中师,那就算是皆大欢喜了,从来就没有过有两名以上的同学,同时考上中专、中师的先例。

最好的一次,是学校有一名同学考上中专,一名同学考上县城,五名同学考上普通高中。

大多数时候,学校的中考,都是以区区几名同学考上普通高中的成绩而暗淡收场。

反观邻近的几个乡镇初中,其每年的升学率总能比阳新初中高上一些,让学校颜面大失……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上世纪十年代,初中毕业生是可以直接考取中专和中师的。

但考取中专和中师的难度非常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如果孩子初中毕业时能够考上中专或中师,那一定家里烧了高香,自家祖坟冒了青烟。

同样,教育部门在对学校的教学成绩进行评估时,对中专、中师的考量仍然是重点。

也因如此,不少学校都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尖子生,以期提升中专、中师的考取比例。

中专,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简称。

中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

与上高中不一样,同学们上中专、中师的费用,包括生活费用等都是由国家承担,而且三年学业期满后国家包分配,自然也就成了吃“铁饭碗”的公家人。

反观同时期的高中生,上学三年不但要家里出钱出力,毕业时能不能考上大学还是两说之事。

如果考不上大学再去复读,则容易形成持久战——李袁坝的袁俊生和袁孟君就是如此。

甚至因为大学录取比例很低的原因,有的连续复读四五次,照样考不上大学。

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还得卷起铺盖回家务农,无疑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民谁愿意?

但再不愿意,只要心中存了那一点点希望,大部分的家长还是要咬紧牙关赌上一把——说不定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呢。

阳新初中的校长张良,就曾经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直言不讳的讲道:“同学们,考上中专是你们的第一目标,其二是中师,三为高中,如果什么都考不上的,那就是笨蛋一个,一辈子只能在家务农、流汗水、盘粪球,没出息!”

不但如此,张校长还为所有在场的同学举出实例——学校六级的冉正文同学鱼跃龙门,考上了建筑中专校。试想,如果冉正文同学中专毕业后,到一家建筑单位上班,再为父亲承包出一块工程,那将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父子搭配,一个做管理,一个带人干活,成为万元户指日可待……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校长张良的观点正确与否,但为了升学这一共同目标,全校师生的的确确是动起来了,而且动作还不小。

首先是学校对上一年度的“级”毕业生进行了雪藏。

有好几名成绩拔尖的同学,都被学校通过“因病留级”等合理方式办理了留级手续。

李袁坝的袁俊文和李正良就在此列。

然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校对九级同学进行了重新分班。

分班的原则,是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全年级排名前五十的同学无条件划分为一个班。再加上级留级下来的六名拔尖生,总共五十六名同学组成初中九级一班。

由此,一班成为了阳新初中九级的拳头班级,它将代表整个阳新中学为了“升学率”而进行荣誉之战。

同时,为了确保拳头班的教学质量,学校组建了有史以来最为精干的教师队伍——比如校长张良亲自担任一班的化学老师,教学成绩非常优异的刘勇担任一班的班主任兼教语文老师等。

至于九级二班和三班,学校的考虑是如果在初三过程中,有个别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同学后来居上,可以临时调配到一班。

其他同学,尽量让他们能够拿到初中毕业证就可以了,这也是情非得已的无奈之举……

袁初冬上学期期末考试荣获全年级第七名,顺利的进入了阳新初中九级拳头班。

原来三班与他一同进入拳头班的同学有十几名,包括张三清、钟华、张良继以及大眼睛的漂亮女生吴冬韵等人……

进入拳头班后,袁初冬倍感压力。

因为他发现现在班上人才辈出,他自身在三班时的优势荡然无存。

于是每天早上,袁初冬天起床的时间更早了,早得让母亲都感到心疼。

而且星期天放假在家,他如果不把功课做的妥妥当当,是决计不会去干别的事情的。

在这方面,父亲和母亲给了他最大限度的支持。除非万不得已,袁林海和李淑芳不会去打扰儿子学习,更不会占用他的学习时间。

但是,就算是这样的学习态度,袁初冬仍然免不了受皮肉之苦。

化学老师张良对拳头班的同学们要求相当严苛。

他规定,凡是留级下来的级同学,以及划分班级后排名前十的应届同学,如果平时的化学课测试达不到九十分以上,每差一分吃一片“竹子肉”。

一学期下来,几乎所有被“校长同志”划分在列的同学都吃过“竹子肉”。

袁初冬吃过两次。

一次是化学单元测验只考了十七分,另一次则是综合练习时以一分之差只考了十九分。

“竹子肉”的疼痛和酸爽,让袁初冬既感恼火,又不得不用尽所有心思去学好化学这门课程。

以至于整个初三,他和同学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化学课。

然而正当大部分同学忙于学业的时候,却有少数同学开始掉队——

原九级二班的郭从林和许燕刚分到拳头班时,一个排位年级第二,一个年级第。

但早恋,却让两人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虽然发现问题的老师找两人进行了多次谈话,但无论老师们如何苦口婆心,郭从林和许燕打算一条路走到底。

于是短短一个学期,原本极有希望升学的两人,学习成绩一个班上倒数第四,另一个倒数第七。

学校也没有办法,便将这一情况分别通报给了郭从林和许燕同学的家长。

奈何两人仍是去意已决,哪怕是被家长责骂,被学校开除也在所不惜……

但是最终,两人因为各种客观原因,没能走到一起。

袁初冬是在初中毕业那一年的暑假,偶然碰到过郭从林一次,那时的郭从林正在公路边自家田地里干农活。

再后来,郭从林出门打工。

由于初中都未毕业,文化程度低,找工作时四处碰壁,不得已去了一家建筑工地搬水泥。

然而在一次工地事故中,郭从林被一根高空坠落的钢管打断双腿,从此成了一名残疾人……

回想起曾经的同学郭从林,袁初冬不胜感慨。

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好,刚分到拳头班时两人一见如故。

“袁初冬,今天去学校公共食堂,还是去外面的私人食堂?”

“袁初冬,听说你们那边的溪水河里有很多螃蟹?”

“袁初冬,等初中毕业时,我能不能去你们家玩两天……”

往事历历在目,却早已物是人非。

在生活中,或许有许多人会埋怨命运的不公。

然而命运有时候却是相当公平的——一个人在应该奋斗的年龄没有选择去奋斗,而是贪图安逸和享受,那么命运之神会毫不留情的将你抛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