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69章 最美广播(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天是去学校查高考分数的日子。

上午帮着母亲忙完一阵农活,袁初冬才慢腾腾的从家里出发前往县城一中。

到达县城时已过了下午一点。

袁初冬顾不上吃午饭,叫了一辆人力三轮先去学校。

到了学校门门口,恰好遇见在学校旁边小馆子里吃完午饭的张三清和朱胜勇。

“嗨,初冬!”

袁初冬站定,望着走过来的两人,开口问道:“你们看过分数了?”

“那是当然。我上午不到十点就到校了,胜勇也是十点半左右到的,就你这家伙一点也不着急。”张三清乐呵呵的说道。

袁初冬认真观察张三清和朱胜勇的表情,直观感觉他们应该考得还不错,继续问道:“你们考得咋样?”

“你猜?”张三清嘴巴一撇,逗笑道。

“猜你没考上,哈哈!胜勇,你们到底考得如何?”袁初冬对张三清这种幽默搞笑见怪不怪,转头问朱胜勇。

朱胜勇没有张三清那么皮,笑呵呵的回答道:“我和三清都过了本科线,他超过本科划定线二十一分,我超过本科划定线三十分。”

“哇,真不错,恭喜。”袁初冬由衷的说道。

毫无疑问,在县城一中复读一年,两位挚友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学习成绩早已今非昔比。

“那你们看到我的成绩没?”

在替朱胜勇和张三清高兴的同时,袁初冬也急于想知道自己的分数。

朱胜勇摇了摇头,回答道:“上线的人数太多,公布栏根本没法公布,具体分数只能去班主任那里查。”

“哦,那我先去查我的分数,你们在这里等等我?”袁初冬连忙说道。

“成,时间不早了,赶紧去吧,祝你好运!我和胜勇在附近转转,顺便在书店买两本书,半小时内再回来这里找你。”张三清说完便拉着朱胜勇往街道前方的书店走去。

袁初冬转身进入校园。

大概是绝大部分同学已经在上午查过分数了,学校里人影稀疏。

走到办公楼外面的高考公布栏处,袁初冬发现公布栏正如朱胜勇所讲,只简短的告知了此次高考的专科和本科分数线,以及升学率等简单信息。

而在升学率一项,上面写出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六,这也意味着全校有近三百名同学考上了大学。

自己考得怎样?

袁初冬已经迫不及待了,迈步走向班主任罗老师的办公室。

“袁初冬,你来啦?”罗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抬头望向袁初冬。

“罗老师……”袁初冬礼貌的叫道。

罗老师面上露出一丝微笑,说道:“超过本科线二十八分。”

“哦……”袁初冬对这个分数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

紧接着,罗老师半带解释,半带疑惑的说道:“这个分数上本科没什么问题,但想上重点名校估计不是那么容易。按理说以你平常的水准,应该不止这个分数呀。”

袁初冬没法解释,站在原地百感交集。

复读的目标顺利实现了,但貌似留有不少遗憾,能不能上重点名校尚未可知。

见袁初冬没有说话,罗老师顺手递给袁初冬一张纸条:“这是你的高考成绩清单。”

“谢谢罗老师!”袁初冬双手接过纸条。

看着纸条,袁初冬知道了自己高考的单科成绩——语文仍然是最好,化学和数学分数偏低。

“呵呵,大学有望,回去先好好休整休整,准备上大学吧。”罗老师仍旧微笑着说道。

“嗯。谢谢罗老师的培养!”袁初冬诚挚的回答道,接着又想起一事:“罗老师,肖玉、陈艾彬和黎建国来过没有?”

班主任罗老师脸上的笑容渐渐隐没,叹了口气说道:“都来过了。陈艾彬上了本科,但肖玉和黎建国没能上线,实在是可惜!”

“啊?”袁初冬闻言,眼珠子都突出来了,嘴巴也张成了大大的“O”型。

黎建国没能考上,他不会如此吃惊,他平时在班上的成绩只能算是中等,考上大学的几率只在五五之间。

可肖玉不一样啊,肖玉不仅是班长,学习成绩在班上众多同学之中也是比较靠前的啊,怎么也没考上?

告别罗老师,袁初冬心情沉重的走出了校门,他不知道肖玉高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

但他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肖玉此刻的心情,如果肖玉考上了大学,她一定会在学校等着自己……

“哎,自己高考发挥失常,哪成想肖玉竟然更失常!”袁初冬一声长叹。

校门口,张三清和朱胜勇已经从书店返回。

在知悉袁初冬的高考分数后,两人也为他感到高兴——高考发挥好也罢,不好也罢,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不管怎么说,当初的补习目标已然实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的呢?

袁初冬收拾复杂的心情,去街边的锅盔摊点,买了一个梅菜锅盔权当午餐,然后三人一起去往汽车站坐车。

在车上,袁初冬从张三清和朱胜勇的口中了解到,原阳高高中理科尖子班前来县城一中补习的同学,半数以上都上了高考录取线。

而八公子成员中,分数最高的是杨三果,分数最低的则是欧阳查德和廖勇——两人都没能考上大学。

这已经是欧阳查德和廖勇第二次参加高考了啊!

这样的结果让他们感到难过,也再一次体会到了高考的残酷和无情。

……

回到家里,袁初冬的心情已经平复。

他想通了,人生本来就有着许多遗憾,自己必须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而且就算真的上不了重点名校,那也没关系。

几年前,父亲袁林海在孟君哥考上大学的庆功宴上,所说的那句“年轻就代表着一切皆有可能”至今仍然萦绕在耳际,让他不至于沮丧。

当母亲李淑芳问及考得如何时,袁初冬没有告诉母亲具体的结果,只告诉她考得还行,让她尽管放心。

一方面,袁初冬必须宽住母亲的心,免得她心里着急。

另一方面,他并不想跟去年高考拿到分数时一样在坝上太过招摇,在没有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前,还是低调点为好……

第一时间,袁初冬提笔写信。

自己的高考成绩,是必须要告诉父亲袁林海、八叔袁林儒和小姑袁小蓉的。

另外两封信,袁初冬分别写给了高考落榜的肖玉和欧阳查德等人。

之后,袁初冬相继收到了回信。

父亲袁林海的回信很简短,只告诉他考上大学的费用已经交待小姑袁小蓉先行垫付,有什么问题找小姑即可。

八叔在信中对可能出现的录取情况,为袁初冬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同时告知袁初冬去学校报道时,因为他恰好出差而不能同去。

袁初冬觉得同不同去的倒无所谓,自己这么大人了,难不成会走丢?

肖玉、欧阳查德和廖勇虽然郁闷,但都有再次复读的决心和信心,姑且算是一个好消息,如果三人放弃复读,那才是真的没了希望。

小姑袁小蓉没有回信,但专门为袁初冬考上大学一事回了一趟李袁坝,回来时带给袁初冬一套衣服、一双皮鞋和一双运动鞋。

从小到大,袁初冬还没穿过皮鞋呢。

当小姑袁小蓉让他试穿新买的衣服和鞋子时,袁初冬竟然感觉有些扭捏。

不过,等试上衣服和鞋子,袁初冬便一下子焕然一新,完全变了另外一副模样了。

高高的个头,面带微笑,一头简约刘海短发,浓眉大眼,直挺的鼻梁,柔和又不失刚毅的五官轮廓,再配上新买的衣鞋——多么阳光而帅气的小伙子啊!

小姑袁小蓉在坝上呆了一天便回去了。

走时让袁初冬根据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时间,提前五天去阳高,到时她和姑父杨宁康会一起送他去学校报到。

袁初冬想要推辞,但母亲李淑芳坚决不答应,对儿子一个人上路不放心……

剩下的时间,袁初冬哪也没去,一心一意陪着母亲,他知道自己一旦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家里家外又只能母亲一个人忙碌和操劳了。

同时,袁初冬花了好几天时间,终于说服了母亲不为自己考上大学举办庆功宴——父亲袁林海远在东北,家里就只有母亲和自己,人少事情多,举办庆功宴又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不办也罢。

八月中上旬,立秋之后。

袁初冬吃过午饭正在院坝里宰猪草,忽然坝上的扩音广播里传来滋啦啦的声响。

“什么情况,广播不是只有早晚才会响么?”袁初冬还以为是广播线路出了什么故障。

然而广播滋啦啦的响过一阵后,蓦然响起播音员清脆的嗓音:“通知,通知,请古田一组的袁初冬在听到广播后,速到乡邮政局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

广播里,播音员连播三次。

“噢!”

袁初冬放下草刀,“噌”的一下起身,激动得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他虽然不明白录取通知书为什么没有直接邮寄到自己手里,而是广播通知他去邮政局拿,但自己成功被大学录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灶房里,正在洗碗的母亲李淑芳跑出灶房,看着儿子袁初冬掩面而泣。

那是开心的泪水,那是喜悦的泪水,那是收获的泪水呀!

有谁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位普通的、亲爱的、日夜操劳的母亲,不知道盼望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小时候,她的二狗子体弱多病。

初中时,她看着儿子背着书包,在寒冷的冬天小心翼翼的淌过宴神桥。

高中时,她与儿子聚少离多,每个周末都是盼啊盼啊,她则是习惯性的在操场山下的公路上,在阳新桥头,甚至是在红山顶上,遥望着儿子归来的方向……

噢,母亲,你别哭泣,你总是那么饱含深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