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77章 艰难完工(1 / 1)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转眼间冬天来了。

通化的冬天天寒地冻。

北风呼呼的刮着,工地上没有暖气,袁林海和工人们只能躲在工棚里面足不出户。

好在到了昨天,袁林海所承包的工程已经彻底完工,比预定的工期提前了三天。

于是今天一大早,袁林海便安排食堂炖了一锅大肉给农民工兄弟们加餐——这么寒冷的天气,不吃肉不受冻。

之所以能够提前完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然与这群农民工兄弟密切相关,没有他们的辛劳付出,不可能有工程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是在工地最艰难的时刻,袁林海给杨文斌写的信起了作用。

收到信后,杨文斌安排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带着三十几名砌砖工和钢筋工,从新疆阿克苏出发,星夜兼程赶到吉林通化,解决了工地上人手不够这个大难题。

但施工的过程仍然是曲折而艰难的。

因为前期工地人少,工期被拉了下来。

为了确保工程年内竣工,袁林海不得不安排工人日夜加班。

可是通化的气候,一到了十月下旬便非常冷了。

白天满负荷运转,晚上还要加班?

行啊,伙食营养跟上,保暖跟上——这还是看在袁林海的面子上。

否则工人们才不会给你加夜班呢,冻死个人。

袁林海紧急安排人员采购了一批防寒服,同时大家的用餐水平也大大提高——每天两顿肉,工人们的伙食费用仍然按照原来的用餐标准进行分摊。

然而就算这样,许多工人在连续加班几天后就再也不干了,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这天气实在冷得让人受不了。

无计可施之下,袁林海决定亲自带头加夜班。

他把现场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按照各工种合理搭配原则分成若干个大班组,全天二十四小时轮流班倒,确保工地日夜不停。

袁林海这一亲自上阵,工人们坐不住了:“老板都亲自加夜班,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推脱的呢?”

“小子,你别挑毛病,如果今年这活干不完,说不定袁老板就拿不到工程款。没有工程款,我看你喝西北风?”更有明理的班组长站出来说话。

同时,袁林海从坝上带来的乡亲,除因为生病和家中有事离去的几人,留下来的都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几个亲戚,袁林文、袁孟全、阿勇,以及后来赶到的杨老七等人,更是通宵达旦帮着赶工。

在袁林海的带动下,农民工兄弟们不辞辛劳卯足干劲,楼层也随之节节拔高,最终整个楼栋提前胜利封顶。

封顶的当天晚上,袁林海给每个工人发了十元红包。

工人们兴高采烈,纷纷对袁林海竖起了大拇指——袁老板仗义,自己这忙没白帮!

袁林海也很高兴。

虽说四十余名工人每人额外发放了一百元辛苦费,少部分表现突出的人员还不止这个数,但袁林海觉得这个费用应该出。

而且根据袁林海的测算,整个一栋楼承包下来,成本除干打净,能够净赚两万左右,这已经大大超过他自己的预期了。

然而,在高兴之余,袁林海也为小老王的工地提心吊胆。

小老王俨然还是一副甩手掌柜的模样,成天呆在宾馆里遥控指挥。

他所承包的那栋楼,与自己这栋楼的工期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起码滞后了二十几天。

“哎,出门时大哥袁林绍千叮咛万嘱咐,让自己和五哥袁林文多帮衬一下小老王……”

袁林海很清楚,如果小老王的工地不能按期完工,根据合同条款约定,每延迟一天罚款高达千元。

如果真的这样,按延迟工期二十天计算,小老王今年的工作基本上是白干了,说不定还得赔钱。

单单赔钱也还好说,最怕的是工地今年不能完工。

老家离吉林通化这么远,开了年有哪一个工人师傅会特意跑过来,干这工期短短的扫尾工程?

从本意上来讲,袁林海亲自带头加夜班,除了确保自己所承包的楼栋能够在今年如期完工之外,他还存了腾出时间再去支援小老王的心思。

但事到临头,他却对工人师傅们开不了这个口。

自己这边的工人,哪一个不是筋疲力尽?哪一个没有因为值夜班,以致于耳朵上长满了冻疮?

连袁林海自己在内,几乎每一个人的五官和神情都不能去细细打量,打量之下就会发现这些人有多么的不容易!

再回过头来说,袁林海从坝上带来的四十几人,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十人被派遣过去支援小老王了。

自己这边,如果不是新疆来人,后果不堪设想。

可小老王不这么想。

他先后找到七叔袁林海和五叔袁林文,请求他们动员工人去他的那栋楼帮忙。

“七叔,你的那栋楼已经完工了,工人闲着也是闲着……”

“五叔,你看我这边,就只差二十多天……”

袁林文和袁林海一声长叹,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但出门时大哥袁林绍的话语还在耳边,让他们左右为难。

两兄弟再次商量,觉得以现如今的情况,统一安排工人过去帮小老王抢工期肯定是不现实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工钱,这还得看工人们愿不愿意。

“小老王,如果工人过去给你打突击,你怎样给他们开工资?”袁林文直白的问道。

小老王已经是没有任何退路了,一咬牙说道:“涨百分之五十吧。”

“那夜班呢,如何算?”袁林海补充道,相较而言夜班肯定比白班要辛苦。

“夜班工资直接翻倍。”

袁林海和袁林文点了点头,有了具体的工资标准,他们也好去对工人师傅们讲。

至于工人们是否愿意去小老王那边帮忙,并不是他们能够主导的,一切只能尽力而为罢了。

好在在袁林海和袁林文的全力动员下,四十几名工人,有近三十人最终答应帮忙,剩下的十来个人死活是不愿意去了。

……

在工人们为小老王打突击的这段时间,袁林海闲暇之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程林才家中为他家的孩子补课。

十余天后,小老王的工地在集中十余号工人强行抢工的情况下,总算是临近了尾声。

这一天,补完课后,袁林海给程林才正式辞行。

从小老王工地撤下来的工人们,目前都呆在工地等着回家,袁林海必须带着他们回去。

“老袁,谢谢你!”程林才夫妻两人真诚地说道。

“袁伯伯,再见!”程林才家的小孩对袁林海依依不舍。

袁林海摸了摸小孩的头发,回答道:“再见!”

这一年的经历是短暂的,也是让人难以忘记的,有过艰辛、有过困苦,有过成功、有过友谊,也有过温暖和感动。

送袁林海走到楼下,程林才递给袁林海五千元工程款——这是他们事先沟通好了的,袁林海剩下的工程款一万七千元,大概要在一个月之后才能下拨。

而且因为小老王有其他事情,会在通化逗留一个月左右,为了让袁林海不作无谓的等待,程林才便提议袁林海可以先回老家,剩下的工程款让小老王帮着带回去。

袁林海当然没有意见,对程林才他是放心的。

哪怕抛开他们之间的友谊,单就工程而论——工程从开工到结束,在工程款支付方面,程林才还从来没有“放过水”,一向是说到做到。

回到工地,袁林海招呼工人们收拾行李,准备着随时出发。

第二天上午,袁林海专程去了一趟通化市区,为妻子李淑芳和儿子袁初冬各买了一双皮鞋。

皮鞋这东西在市区很普遍,但在农村却是稀有之物。

妻子李淑芳嫁到李袁坝二十多年,跟着自己受苦受累,从来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现在挣了点钱,给她买双皮鞋天经地义。

儿子袁初冬,从小到大都穿着他母亲给他做的布鞋,因为身体长得快,脚趾头经常把鞋头顶穿,而今上大学了,给他买双皮鞋并不过分。

拎着皮鞋回到工地,袁林海匆匆忙忙吃过午饭,带着工人们前往火车站买票回家。

那一天,吉林通化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