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高佬”(上)(1 / 1)大虚无痕6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江药业”有了回音,不过,给崔奋进回复的,是聂总的秘书,而非聂总本人。

姚秘书也是女的,她打了崔奋进的手机,告诉他来信已收到,聂总也看过了,感谢您对“东江药业”的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很有价值,聂总说她会认真考虑。

姚秘书还简单问了下崔奋进的情况,包括学历、哪个大学以及年龄、职务?

得知崔奋进是武大中文系毕业,姚秘书道:“哦,不错,不错,难怪您能提出那么有价值的建议,真的不错!”

姚秘书又鼓励了崔奋进几句,还请崔奋进有机会来“东江药业”做客,这才挂了。

应该说,姚秘书的态度很好。

挂了电话,崔奋进稍有些兴奋。

不管怎么说,自己给“东江药业”提的建议,被认可了,人家也认真回复了他。

尽管不是聂总亲自回复的,但想想也正常,聂总那么大的企业家,不大可能亲自给他打电话吧。

另外,姚秘书询问他的学历和年龄,应该也是聂总交待的吧?

崔奋进又拿出了那本《东江政报》,凝视了一会,微笑道:“聂总,谢谢,希望还有下文吧。”

然后,将杂志放回原处,收了收心,走到门外,喊了一声:“阿炳!”

上次乡里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阿炳积极响应,交上来的《建议书》,很是费了一番心血。

而崔奋进也没让阿炳失望,很快调整了乡企业办,原来的主任万伟去了乡陶瓷厂,阿炳则被提拔当了企业办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

阿炳出来道:“崔书记,你叫我?”

崔奋进道:“恩,我们去一趟陶瓷厂。”

乡陶瓷厂也正是阿炳在《建议书》中提到的企业之一。

冠城乡没几个象样的乡办企业,陶瓷厂算一个。

陶瓷厂目前主要是生产一些“大路货”,饭碗、盘子、酒坛子什么的,便宜货,倒是比较受农民欢迎,但生产这些个东西,规模上不去,利润也不高,厂子也就半死不活。

陶瓷厂厂长万伟陪着崔奋进在车间转了一圈,对厂房、设备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才回到办公室。

万伟汇报了振兴陶瓷厂的思路,包括提升产品档次,还准备争取引进一条地砖生产线。

汇报时,厂里的技术员也在场,这人快50岁了,又瘦又高,有1米八五的样子,大伙都叫他“高佬”。

听阿炳介绍,“高佬”是沪城“知青”。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那些年,通南县定点接受了大量沪城知青,虽然后来绝大多数知青都返城了,但也有极少数人因为各种原因留在了当地,高佬就是其中的一个。二十年光阴,弹指之间,岁月的磨砺,使高佬身上早已没有丝毫当年沪城“知青”的风采。

阿炳很了解“高佬”。他介绍说,“高佬”这人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肯钻研,生产、技术一把抓,工人们说,厂里可以没有厂长,却不能没有“高佬”。

现在,厂里拿出的新产品样品:茶具,就是“高佬”设计的,看着比较高雅,而且除了高雅,似乎还有点别的东西?

崔奋进再一细问,果然,“高佬”介绍说,他的这套茶具,是受了道家的影响,有点“空灵”的意思。为了设计这套茶具,他还专门去“老君观”住了半个月呢。

“高佬”为这套茶具起名叫“雅观”,其实有二层意思:一是雅,二是暗含了道家的“观”。

目前,“雅观”已经注册了商标。

当然,这套“雅观”目前还只是样品,能不能得到市场认可,还不好说。

另外,即便得到了市场认可,要投入规模生产,那就要新建一条生产线,至少需要好几百万,目前,厂里可是拿不出这笔资金。

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招商引资。

几天后,陶瓷厂终于迎来了一位粤海省客商。这是一家以生产陶瓷用品为主的企业,老板叫黄金玉,有个“老舅公”在冠城乡,万伟打听到了这层关系,通过“老舅公”的关系,再三邀请黄金玉来冠城乡投资。俗话说“天上雷公,地上舅公”,黄金玉推不过,就回来了一趟,只是吃住都在老舅公家,也到陶瓷厂看了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甚至都不肯接受厂里的招待。

黄金玉确实没打算在冠城乡投资,只是因为“老舅公”催得厉害,只好回来看看,实地察看了陶瓷厂的厂房和设备,心里更是摇头。但当他看到了“高佬”设计的那套名为“雅观”的茶具后,眼前为之一亮!以他的目光,这套茶具当属上品,如果生产设备再高档一些,工艺上再精细一些,那可能就是极品了。

黄金玉表面上不动声色,私下里却在打听“高佬”的情况,暗道此人是个奇才,窝在冠城乡真是太可惜了,就找人悄悄塞了张纸条给“高佬”,上面写道:“高先生如愿到我公司屈就,年薪十万元。”

却不知道“高佬”其实并不姓高。

“高佬”并没将纸条交给万伟,而是交给了崔奋进。

崔奋进看了条子,沉默了一会,道:“高佬,你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了吧?肯定比我更愿意看到冠城乡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高佬听了,道:“崔书记你放心,我哪也不去。”

崔奋进松了口气,问道:“高佬,当年你们沪城知青,留在我们通南县的还有多少?”

高佬摇头:“没几个了。”

崔奋进“哦”了一声,又问:“哎,当年你们那些知青,那些回去了的,据你所知,混得最好的,是?”

高佬道:“混得最好?怎么说呢?当官的?发财的?据我所知,官当得最大的,好像有一个,当了市里的副局长吧?”

“副厅级?”

“是吧。发财的,好像也有几个,百万富翁有几个,上千万的好像还没有?不过,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普通工人,有的还下岗了,住房也差,挤得不得了。”

崔奋进点点头。

高佬忽然想起了什么,道:“还有一个人,听说当了大学教授,好像还是经济学家?”

“哦。叫什么名字?”

“董君辅。”

“哦。”

“董君辅有点特殊。”高佬道,“他当年是跟县采茶剧团一个女的谈恋爱,叫李青梅吧,后来他读大学走了,再没回来。李青梅偏偏在他走后发现怀孕了,后来还把孩子生下来了,至今没结婚。她的女儿,你肯定认识,就是县招商局的那个李大旋。”

“李青梅?李大旋?”崔奋进有些震惊。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李青梅年轻时会爱上一个知青,而李大旋很可能是当年沪城知青留下的孩子。

说实话,以前,崔奋进在县里听到的是另一个“版本”:李青梅年轻时跟卓平山有些牵扯,李大旋有可能是卓平山的私生女。

为这事,陈其英不知跟卓平山闹过多少回,这事崔奋进是知道的。

现在,高佬居然说李青梅年轻时爱的是那个什么董君辅,连李大旋都可能是他的女儿?

崔奋进问道:“那这个董君辅知不知道有人为他生了个女儿?”

高佬摇头:“不清楚。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

崔奋进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把这事跟李大旋说?

想了一下,决定还是暂时不提的好。也许,李大旋早就知道这事,不想提起而已?

……

崔奋进、万伟前去黄金玉舅舅家拜访黄金玉时,黄金玉操着满口的客家话:“崔书记,不好意思啦,早就想去拜访你的啦。”

崔奋进也用客家话道:“黄老板,我今天才从县里赶回来,听说您来了,赶来拜访,打扰您休息了。”

黄金玉有些意外:“崔书记也是粤海人?”

崔奋进微笑道:“不是,我是客家人。”

崔奋进也称黄金玉的舅舅为“老舅公”,老人连称“不敢当,不敢当”,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觉得乡里的书记能叫自己“老舅公”,实在是很有面子。

崔奋进笑着说:“老舅公啊,你外甥事业做得这么大,你怎么不到妹妹家享清福啊?”

“老舅公”道:“嗐!故土难离啊。”

崔奋进就点头:“是啊。故土难离啊。”

然后,崔奋进对黄金玉道:“黄老板,我们陶瓷厂有一位工程师,我们都叫他高佬,高佬30年前插队来到这里,爱上了乡里的一位女子,两人结合了,有了儿子、女儿。后来,他是有机会回到大城市去的,但是他却选择了留在冠城乡,因为他年轻时曾经立下过誓言,要永远扎根在这块土地上。说实话,我听了他的故事,是很感动的,真男人,真性情,一诺千金啊!”

黄金玉是何等精明之人,已经从崔奋进的话里听出了意思,心里暗叹一声,道:“崔书记,这几天,我也认真察看了你们陶瓷厂的厂房、设备,说实话,对这些,我看不上。不过,高佬设计的那个茶具,确实是好,很有发展潜力!”

崔奋进就一竖大姆指:“黄老板真有眼力!”

黄金玉道:“我算了一下,搞一条地砖生产线,需要二千万;如果乡里愿意与我合作生产你们的茶具,我可以再投资三千万。”

5000万投资!万伟听了差点跳起来,5000万啊,对冠城乡而言,这就是巨款了!

崔奋进道:“黄老板,我也不瞒你,高佬这套茶具的发展前景,我们也请专家论证过了,正在争取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能力,我这二天就是在跑这件事,既然黄老板如此有诚意,那我们也愿意与黄老板认真商讨合作事宜。”

黄金玉道:“如果我们合作,我有把握让这套茶具打入国际市场!”

既然黄老板说得这么肯定,崔奋进便把这事向工业副县长马成行作了汇报。

5000万投资,对全县来说也是一个大项目,马副县长当然也很高兴,但又有些担心,反复追问崔奋进有多大把握?

崔奋进却道:“马县长,县里对招商引资可是有奖励政策的,能兑现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