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床后,林晨明显感觉到大脑清醒,不再有浑浑噩噩、恶心想吐的感觉。
恢复健康的林晨心情大好,又是美好的一天啊!在远古时代的每一天,林晨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是在现代社会没法体验到的。
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生活节奏极其的快,却又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忙碌。
在这里,林晨每天都有事情做,都在为了改善生活而努力,同时又很悠闲,在空闲时,看着小河流动的水波发呆,躺在山洞外的空地上,仰望着蔚蓝的天空。
很......喜欢这里的一切。
陶瓦罐还需要时间来晾干,妇女们决定用这段时间继续去采摘野果子,头脑清醒的林晨,也想去看看英子们经常去采果子的地方。
妇女们带着林晨踏进山林中,这是林晨从没去过的方向,妇女们通常行走的路线比较有规律,原本杂草丛生的山林也被踩出一条路来,一条宛如羊肠的小道,蜿蜒曲折的小路。
真是印证了那句话: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走的勤了。便有了一条路。
林晨终于在茫茫大山中,发现了自己认识的植物!可以食用的植物!
花椒树!
一颗成熟期的花椒树!
高达两三米的落叶小乔木,叶片狭窄带锯齿状,枝干上遍布细长的刺,紫红色的花椒遍布枝干顶部。
这棵树被密密麻麻的灌木丛遮挡着,不仔细看,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看见花椒树的林晨先是一愣,扒开前面的灌木丛,探着身子伸手采摘几粒花椒下来,放在手心细细打量,又用鼻子嗅了嗅。
好像这就是花椒吧?
一旁的英子,见林晨对这几颗小果子感兴趣,连忙说到:“林晨,不能吃,有毒!”
有毒?
难道这不是花椒。不对啊,这分明就是花椒啊,形状颜色气味都和现代的花椒一摸一样啊。
经常跟着英子的远古妇女连忙说到:“有毒的,有毒的。我吃过,吃完像鱼刺扎嘴,嘴里痛好些时候呐!”
另一名妇女也附和:“吃别的果子都没有味道了!”
大部分尝过这个果实的远古妇女,纷纷表达自己吃完花椒很不好受的感觉,让她们都认为这果子有毒!
林晨通过她们的描述中,确定了这紫红色的小果子就是花椒!
花椒啊,林晨最喜欢的一种调料。
摘!
花椒树的枝桠上布满了刺,十分不好采摘。树前还有大量灌木丛遮挡,林晨必须要先处理掉前面的灌木丛,才能到花椒树下采摘。
灌木丛比想象中还要难弄,林晨费了老大的劲才折断几个枝桠。远古妇女们见状上前帮忙,她们有处理植物的经验,很快就将花椒树前的灌木丛清理掉。
林晨站在花椒树下,脚底是刚才处理灌木丛后松软的泥土,用随身携带的一根小木棍,压着花椒的枝干,另一只手采摘枝干顶端的紫红色小圆豆。
没时间在这里处理花椒了,只能将花椒连带枝干树叶一起采摘下来,放入自己的小背篓里,等带回山洞再做处理。
女人们不理解林晨为什么要摘有毒的果子,还表现的那么高兴!虽然不理解,却不妨碍她们都会帮林晨采花椒,林晨的背篓不大,不一会儿就塞满了带花椒果实和叶子的枝桠。
这里离山洞并不算远,花椒不够还可以来继续采摘,不需要像摘枣子时,能带多少就带多少。
太阳下山时,一群妇女沿着山脊线向下而行,忙碌采摘的一天,使她们的额头布了一层薄薄的汗水,嬉笑打闹的妇女们,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看上去十分美丽。
橙黄色的落日阳光照射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印的她们的脸蛋红扑扑的,欢声笑语在山林间飘荡。
入夜,妇女们用叫花鸡的方法烹饪着今天的猎物,林晨坐在火堆前,将新鲜的花椒从枝干上摘下来,放入一边的小篮筐里,别看今天带回来的花椒枝桠并不多,摘下来的花椒粒可有半篮子那么多。
林晨用手在篮筐里扒拉扒拉,随意抓起几颗花椒,在火光下仔细端详,花椒颜色鲜艳,果实饱满。
处处都透露着我是一颗好花椒!
新鲜花椒需要平铺的方式晒干,林晨想弄几个簸箕出来晒花椒,簸箕最好的制作材料是竹子,但林晨还没有在这里发现竹子的踪迹,只能用蒲草来编制。
编簸箕很费时间,一晚上的时间,林晨才编了三个直径五十厘米的簸箕,蒲草编出来的簸箕没有竹子的硬,但对于林晨来说,已经能满足她现阶段的需求了。
早上起来将篮筐里的花椒果实分别放到三个簸箕里,用手拨动花椒颗粒,将花椒散开平铺。然后把簸箕放在干燥的石头上,并且保证花椒能晒到太阳,天黑下雨才收进来。
花椒晒干大约需要6天至10天的日光照晒。如何判断花椒是否晒好,只需要用手去触摸花椒,手抓有糙硬、刺手干爽的感觉,用指头轻轻一捏,轻易破碎。拨弄是还会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
这样的花椒就是晒好的花椒。
在花椒晒干之前,妇女们参与捏制的陶瓦罐也干透了,要开始第二次烧制陶瓦罐了!
在烧制陶瓦罐这天,妇女们都起了个大早,早早的就去挖了大量黄泥土,用水和泥搅拌后,在空地上建了一个大窑洞,地上铺满了木炭,将陶瓦罐翻扣在木炭上,陶瓦罐与陶瓦罐之间也摆上了木炭条。
与烧木炭的流程差不多,窑洞的四角留点火洞,顶上还没密封。从四角洞口点燃木炭,用木炭烧了整整两个白天、一个夜晚。白天妇女们轮流值班,夜晚换男人们值班,时不时从四个洞口添加木炭进去,保证窑洞里的火势猛烈。
到第二日夜晚时,林晨才用泥土封住几个缺口,用余温焖烧。
冷却的时间花了整整一天一夜,迫不及待的拆开冷却的窑洞,小心翼翼取出烧好的陶瓦罐,第二次的烧制果然很成功,有五分之四的陶瓦罐都完整无缺。
第二批的瓦罐从外形色泽上来说,都比第一次的要好,就是不知道使用起来,会不会更加结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