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宁立恒,严珅其实并不讨厌,甚至还有些欣赏。
毕竟,任何时代,这世都不缺趋利避害,明哲保身的“聪明人”。
但肯为了一腔理想,抛头颅,撒热血的“傻子”,实在太少了。
比如当年大明的海瑞,亦如现在大侑的宁立恒。
怎么处置这个“傻子”,严珅如今已经有了思量。
就在此刻,狗腿子张浩知前建议:
“大人,这宁立恒破坏祭天仪式,愚弄荆州府百姓,污蔑朝廷官员,罪大恶极,您说该如何处置?”
等当张浩知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严珅这才缓缓说道:
“我等都是大侑的子民,何必赶尽杀绝,张大人,您说是吗?”
张浩知听罢,眼中尽是不可思议的神情。
只是,严珅并未在意,径直走到了一脸落寞的宁立恒跟前。
一路,百姓对严珅尽是感激与敬畏,自觉让开了一条路。
站定。
严珅笑着问道:“宁大才子,怎么,受了这小小的打击,就一蹶不振了?”
宁立恒抬起头,直勾勾的望着严珅,眼中似有怒气,似有羞愤,似有迷茫。
严珅见状,并不奇怪。
谁的青春不迷茫。
有所悟,有所执,便有所思,更有所得。
严珅非常能理解他这种三观巨震的心境。
谁又不是这样走过来了的呢?
沉吟片刻后,待百姓们自觉安静下来。
接着,严珅笑盈盈地对着宁立恒说道:
“宁立恒,你今日诋毁朝廷官员,又破坏祭祀仪式。
按理说,本官再怎么责罚你也不为过!
但本官念你只是一腔书生气,本身并无恶意,尚情有可原,也不严惩,只令你将功补过,亲自参与本次的开河救灾一事中,亲眼看看本官是怎么做事的,你可服气?”
严珅这般高拿轻放,只有他的一番考量,这里就不赘述了。
只是,本以为宁立恒会激烈反对,但出乎严珅意料的是,这宁立恒先是有些茫然的看了看周围的百姓,又愣愣的看了严珅良久后,竟是恢复了平静。
“既如此,我无话可说。”宁立恒面无表情,声音喑哑。
“哼,你这家伙,怎不知好歹?严大人宽宏大量,不与你计较。你不仅不心存感激,难道连一句谢谢都不会说吗?我······”巫禾也十分看不顺宁立恒的“傻子”行为。
只是,话未说完,就被严珅摆手拦下了。
“算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本官并不强求那些虚伪的客套。”
接着,就听严珅冲着祭台下的百姓大声说道:
“前些日子,有些百姓,收受人蛊惑,对本官有很大的成见。本官知道,知而言不如起而行,有些东西,本官不愿多做辩解。
但是,请大家接下来,好好擦亮眼睛,看清楚到底是谁在装神弄鬼,是谁在真正为大家着想。
另外,为了避免一些懒汉占用大家的赈灾粮食,本官决定,这次开河救灾,采用以工代赈的模式。
不劳动者,不得食······”
随着严珅话声落下,百姓之间,欢呼声再起。
劳动,对于这些民众而言,是顺其自然的一件事情。
但是,他们心里也清楚,灾民很难有维权的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些活命粮食被那些有权有势的“懒汉”给侵占。
百姓心里有一杆称。
他们自然明白,以工代赈,就是钦差大人以此来保证,粮食能老老实实的发到自己身的方式。
百姓虽然淳朴,但涉及自己切身利益时,谁也不是傻子。
“钦差大人果然是个好官啊!”
“钦差大人为了让我们活命,背负了多大的东西啊,斗天斗人斗鬼神,真是辛苦啊。”
“这位钦差大人看来是真的爱护百姓啊!从前竟然有人污蔑这位大人是个贪官奸臣,真是心肠坏透了!”
当百姓的话语声传入耳中,宁立恒明白,这次所谓的为民请命,是自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深深叹息一声。
再次深深的看了一眼正在祭台接受百姓欢呼的严珅,异常刺目。
宁立恒将怨恨与不甘藏到心底深处,
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静静的转身离开了。
背影,萧索落寞。
严珅看着他一步步的走远,仿佛觉得他曾执着的东西,也在一点点走远,一点点的破碎。
变化,总是在无声无息的进行······
————
(PS:以工代赈,意为受灾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的百姓参加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以代替官府对他们的救济。
郑观应《盛世危言·开矿》:“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賑,莫便於斯;用机器,则夺小民之利矣。”
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救灾,既能增加救灾机动力,又能很好的解决分配问题,往往是一举多得。
当年经济危机时的罗斯富新政,也曾用过这一招~)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5月1日到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