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朝选官是先察举而后科考,个人可先由官员或地方举荐,待确认家世清白、品行端正后由吏部派人到各地进行科考,科考通过即可为官。科考时需呈上自己所写的与时事有关的文章,由考官评鉴是否通过以及通过后该去何处当值。
察举本是一年一次,可由皇帝下诏进行增招。但由于连年战乱,察举也多年未曾举行。好在大将军迎天子入南方定都后,察举得以恢复。
正如老者所言此次大将军收复岭州,为招揽遗漏于岭州及各地的人才,特地请旨增招。上官川也在其中。
老者先是带着上官川拜访同朝为官的好友为他写举荐信,又是甄选他的文章提前做应答之策,万事俱备,结果到了科考那日却传来消息说此次科考的主考官由大将军郑观担任,辅考是尚书令徐息。
要说没事那是假的。
倒不是说上官川的才德有失怕大将军看出来,正好相反,上官川年少时就得尚书令徐息的举荐,不过当时上官川满心里不乐意就推了徐令君的举荐,留了首诗便仓皇出京,几年里除过节外竟都未敢回家。上官川推了徐令君的举荐,那便是推了大将军的征辟,大将军强势,此次必定要为难上官川。
上官川倒是无所谓,反正他本就不想当官,可是又怕大将军迁怒于上官家,要吃不了兜着走。
去吏部的路上,老者安慰儿子道:“大将军虽然强势,但只要态度谦恭,又有徐令君在,想来是不会太过难为你的。”上官川应了声是,看着父亲忧心忡忡,知道他是在自我安慰罢了。
科考只允许考生进入,父子俩于门口分别。等进了吏部,上官川见众多士子排成一列等着大将军评鉴,徐令君作为辅考坐在一旁。
“长沙郡上官川。”
等了许久,听到堂前传话叫到自己的名字,上官川上前行过拜礼:“学生长沙郡上官川拜见主考大人、辅考大人。”答毕,正跪着将自己的文章捧过头顶。
大将军未允自己免礼,侍者又久久未将自己的文章拿去献上,上官川只得盯着地面,举着文章——大将军这是要对自己发难了。
只听头顶传来如洪钟的声音,问道:“上官公子?”
说话之人正是大将军郑观。
“正是学生。”上官川仍保持跪姿,手也不曾放下。
“哈哈,久不在京城见上官公子,我都认不出来了!”郑观大笑道,“不知上官公子这些年忙些什么呢!”
大将军未允他免礼,上官川只好仍跪着答说这些年是在四处游历,体会各地风土人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挺好。上官公子怎么有空入京了?”郑观仍未让他免礼,继续问到。
上官川恭敬答道此次进京是为求官。
“求官?”郑观故作诧异状笑道,“上官公子,当初有徐令君举荐,你都不肯,这好好的怎么改主意了?莫不是,你看不上徐令君?”
本默默坐在一旁的徐息见郑观拿她发作,可知道他是在试探上官川也不好说什么。
上官川见郑观借徐令君发作忙道:
“学生当时年少无知,如今游历四方方才明白,父亲年迈,身为人子再不懂事也该为父尽孝;国家有难,身为国民再不问世事也该为国尽忠。如此才是不负徐令君的举荐。”
上官川答的滴水不漏,众士子面前郑观也不好太为难他。
徐息见他俩剑拔弩张,打圆场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上官公子此番游历归来能明白忠孝的道理,愿为国、为父分忧,也是一段佳话。”又看向郑观小声唤他。郑观遂让侍从将他的文章呈上。
上官川松了口气,缓缓放下已经酸疼的手臂,努力维持着得体。
郑观一边翻着一边问他写的是什么,上官川答说是自己写的江夏郡游记。
郑观看了看,事无巨细什么都写,当地产物如何、风俗如何、地形如何、甚至连几月份吹的什么风都记着,还画了地形图。郑观见此倒对上官川大有改观。
“心挺细。你想做什么官啊?”郑观问道。
上官川跪拜:“全凭主考官做主。”
“若你进了朝廷想做些什么事?”坐在一旁的徐息问道。
“学生想读书修典。”上官川老实答道。
“行了,免礼吧,回去等着。”郑观挥挥手叫他可以退下了。
上官川起身行礼正想走,又想起自己的游记还在大将军那,转身想去拿,可又怕触了大将军霉头,打算走了可心里又舍不得。如此竟在堂下彳亍起来,跟转圈似的。郑观见他这模样打趣道:
“瞧你那样子,这游记借我看几天,回头给你送回去。”
“是。”得了答复上官川也算安心了。
“对了,你这游记还有别的吗?”郑观又问。
上官川楞了一下,点头说有。
“行,下去吧。下一个。”
上官川拜退,出了吏部,老者忙上前问他如何,上官川答说要回去等。
多日之后等来了到进秘书省做大夫的诏书。秘书省监管经籍图书,进了秘书省那是实打实的闲官,上官川对此倒挺满意,可往后一翻竟是一份来自大将军的聘书,说大将军聘他做他家女公子的教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