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威对教学工作毫不懈怠,不管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对六年级的学生,他都尽心竭力地去教授他们日语。除此以外,伏威还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给学生灌输日中亲善、大中亚共建共荣的思想。但他的这些说法和那些学生以前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他的说教都很反感,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当场就跟他争论起来,这令伏威有些尴尬。但他并没有灰心,他觉得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那些学生接受他的思想。
伏威初来乍到,他对学堂的几个同事说话都客客气气的,而且鞠躬的姿势让人感动,所以杜一鸣他们对这个彬彬有礼的年轻人的印象都还不坏。
刚到滨河小学堂的时候,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整个大院子里就剩下伏威、杜一鸣和水来三个人了。水来到伙房做饭,伏威就去找杜先生聊天,向他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杜一鸣总是耐心地给伏威解说。听杜先生娓娓道来,伏威觉得很涨见识,他对杜一鸣很是佩服。
滨河小学堂的几个教员都在那所大办公室里办公,在打预备铃之前和课间休息的时间,几个教员不免会说上几句闲话。前几天,伏威跟他们几个不太熟悉,就坐在一旁听他们聊天。过了几天,伏威也会插几句话,并且还会趁机向同事们宣扬他的*****圈、日满支一家的论调。
在他的口中,日本人占领东北是为了建立满洲国,建立一个“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日本军队镇压东北人民反抗的行为是为了维持治安,打击暴民;日本军队入侵中原是为了解救中国人,使中国人免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日本皇军没有私利,他们占领朝鲜、中国并不是侵略,而是为了解放亚洲,是为了亚洲而流血牺牲。因为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民族都有被西方殖民者侵略和压迫的近代史。在亚洲只有日本可与欧美各国抗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应该自觉地接受日本的领导,在日本的领导下复兴亚洲。
有一次,温先生问伏威:“伏先生,照你的说法,日本人是来帮助中国人的,那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掠、杀人放火是咋回事啊?”
“那是因为中国人不听他们的话,不给他们配合。”伏威答道。
杜一鸣听不下去了,“伏先生,如果有人到你们家,拿你家的东西,烧你家的房子,你会说这些人是好人吗?”
伏威顿时理屈词穷,“杜先生,我辩不过你,但是你误会日本皇军了,他们实实在在是为中国人着想的啊!”
尽管杜一鸣他们这些人对伏威的这些论调嗤之以鼻,但伏威依旧乐不知疲地兜售他的这些思想。
还不到两周,滨河小学堂原来的那些教员都认为伏威是一个奇葩,当伏威再说话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再理他的茬。杜一鸣对伏威很是怜悯,他不明白究竟这个中国的年轻人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成为这样一个冷血的亲日分子。
伏威心中非常苦闷,他认为他的这些同事都是花岗岩脑袋,简直都不可救药。第三周的一天上午,他也没有跟杜一鸣打招呼,就让两个高年级的学生把他的办公桌椅抬去了他的住处。杜一鸣对伏威这个人也很无奈,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另类,所以也就没有阻拦他。
把办公桌椅搬到自己的住室没两天,伏威就后悔了,他有一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感觉。再想回到办公室办公,他又拉不下脸面。有几次,到了课间时间,他也拿着课本到办公室去。但除了杜一鸣跟他说句话以外,其他几个先生都不理他,伏威感到特别心酸。
来广川县之前,伏威在接受教员培训的时候,心中就暗暗拿定主意,此生一定要为大日本帝国的*****圈做出贡献,但根据自己在滨河小学堂遇到的情况,伏威不免有些悲哀。
到了星期六的下午,学堂的那些教员都回了家,杜一鸣也回沙河村跟母亲和老妻团聚,圣寿寺里就只有伏威和水来。伏威根本没有把这个校工看在眼里,连水来做好饭喊他去吃,他都待理不理的。
星期天的上午,吃过早饭后,伏威就乘船去周家口,然后再坐马车去广川县城。到了县城,他就去日本宪兵队跟那些日本兵交谈,见到这些日本人,跟他们一块用日语交谈,伏威感觉就是一种享受。尽管那些日本兵把伏威当成笑料,但他却甘之如饴。
伏威的老家在大连的一个渔村,他的父亲伏恩寿十几岁就外出谋生,后来成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设在奉天铁道总局的一名中方职员。伏恩寿谨言慎行,颇得日本主管的赏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逐渐控制了全东北,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管辖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伏恩寿分得两间房子,他就把一家老小都搬到了奉天。这时,伏威才三岁。不知怎么的,伏威打小就喜欢跟周围的日本孩子玩,而不喜欢跟家里的兄弟姐妹或附近的中国孩子一块玩。
伏威长到七八岁,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学校读书,教日语的日本老师佐藤美智子给他取了一个日本名字叫小野次郎。
在学校里,伏威对日语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他学习日语达到如饥似渴的地步,佐藤美智子对他非常欣赏。每逢学校举办日语演讲比赛,佐藤美智子总会推荐小野次郎参加。后来,伏威到了五六年级,佐藤美智子就带他参加校际日语演讲比赛。尽管没有取得过较好的名次,但伏威对日语的热爱却没有减少。回到家里,他甚至要求家人之间说话也要用日语,但他的亲人们不能满足他,这令小野次郎很是伤心。
今年的春天,为了加强对新的占领区学校的控制,有几个日本人到伏威就读的高中招募日语教师,伏威便第一个报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