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是在质疑朕么?”建武帝懒散的坐在龙椅上,面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可微微眯起的眼睛不难看出,他正处在发怒的边缘。
“臣以为,这纯属污蔑。考卷一直封存完好,并未有任何破损,临考前才分发下去。考生们都有单独的隔间,又有重兵看守,根本就不可能作弊。另外,阅卷也是六位考官一同审阅定下名次,但凡有异议,早就提出来了,何必等到今日?!这些考生无中生有,污蔑朝廷命官,质疑圣上的决定,还望圣上明察。”徐大学士站出来禀奏道。
“臣附议。”另外几名担任考官的文臣也站了出来。
建武帝哦了一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那你们说说,该如何处置此事?”
“那些举子闹事,无非是想要得到一个公正,却不知道受了何人的指使,将事情闹大。”徐大学士斟酌着说道。“臣以为,既然他们心有不服,那便将宋大公子的考卷公开,是非黑白,便一目了然。”
建武帝沉默了片刻,然后看了看立于御阶下不远的宋霖。“宋爱卿以为如何?”
宋霖上前一步,抱拳道:“臣没有异议。”
见宋霖如此的镇定,那些幸灾乐祸的官员不禁收敛起了心思。莫非,那宋大公子真有真才实学?若真的是这样的话,这次联名举报的事儿不就成了一场闹剧?想到这里,好几位大人的脸色都变得暗沉下来。
“那便如徐爱卿所奏。另外,彻查闹事的这些人,朕倒要看看,是谁在里头兴风作浪!”建武帝一锤定音,眼底闪过一抹杀意。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梳理过好几回了,却还是有人藏在暗处,明里暗里的跟他作对。看来,是梳理得还不够彻底!
在他退位之前,他一定要将那些居心叵测之人给揪出来,否则留着只会成为心腹大患。
退朝之后,宋霖便回了侯府。看着侯府里一切井然有序,并未受到外头风言风语的影响,宋霖的脸色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父亲。”辞哥儿正带着两个弟弟在院子里背书,见宋霖走过来,于是站起身来行礼。
宋霖微微颔首,而后将他叫到了书房。
“那些个学子们闹出来的事情,想必你已经听说了。”宋霖说道。
辞哥儿点了点头,声音低沉与宋霖如出一辙。“知道。”
“为父相信你的能耐。等到考卷公开,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这是宋霖头一次用这样关怀的语气跟儿子说话。
辞哥儿怔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来。“让父亲担忧,是儿子的不是。”
“此事与你无关。”宋霖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有些人看侯府不顺眼,故意在背后使绊子,想要搅浑了这趟水,想要渔翁得利罢了。”
辞哥儿嗯了一声,并未接话。这些事情,他一早就料到了,故而心态一直很平和。既然是有人捣鬼,那么就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他不急。
“你也不要总是抱着书本不撒手,有空多陪陪你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宋霖开诚布公的叮嘱。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的了。
辞哥儿抬眸,然后点了点头。“儿子知道了。”
两个闷葫芦待在一块儿,的确有些不自在。交待完了事情,宋霖就让他出去了。外院的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之后,宋霖就进了后宅。
叶欢一如既往的站在门口相迎,亲自服侍他沐浴更衣,十几年如一日。
“这几日,委屈你了。”外头的那些流言蜚语伤不到他半分,却给他的家人带来了烦恼,这是宋霖最为恼火的。
有什么冲着他来就行了,却偏偏要费尽心思的拿捏他的家人。若叫他查出背后指使是谁,他定不会轻易地放过。
叶欢笑着摇了摇头。“跟夫君受到的攻讦比起来,我的这点儿委屈算什么。”
宋霖心疼的握紧了叶欢的手,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儿。欣喜有之,心酸有之,但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心窝子像一团火在烧一样,暖暖的,熨帖的很。
夫妻两个都不是多话的人,静静地依偎在一处都十足的温馨。
没过几日,事情就真相大白了。
宋辞的考卷张贴在贡院门口最醒目的位置,那些落榜的举子争相围观,看过之后,无不汗颜。不仅仅是因为那锦绣文章,就是那整洁的考卷上如印刷上去的字迹,都叫他们自愧不如。
“果真是天纵奇才!得以瞧见如此文章,此生无憾!”
“是谁空口白牙的污蔑宋公子的?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之前谁说宋公子作弊来着?!瞧瞧,这脸得有多疼!”
“就是就是!明明就是真才实学!我看呐,就是那些名落孙山的举子心里不痛快,故意没事儿找事儿呢!”
看热闹的百姓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着。
结果很快就禀报到了建武帝那里,原先那些声援举子的官员顿时闹了个大红脸。
“臣有罪,不该轻信了那些举子的片面之词!”
“臣也有罪。”
建武帝看着跪在地上,一副战战兢兢模样的官员,冷哼一声,道:“你们的确是有罪!身为父母官,不明是非,偏听偏信,动摇民心,险些酿成大祸。”
建武帝数落了一大串的罪名之后,命人摘掉了他们的官帽,直接将人拖出了大殿。“如此糊涂为官,不要也罢!”
“皇上圣明!”文武百官跪拜高呼。
建武帝懒得听他们奉承,摆了摆手,问道:“既已查明真相,殿试也该准备起来了。”
徐大学士上前,揍你了几个吉日。“恭请皇上圣裁。”
建武帝挑挑拣拣,便将殿试定在了三日后。
三天之后,新任的三甲进士出炉了。宋辞因为从容的应对,精辟的辩论,引得满堂喝彩,深受帝王的赏识,被授予了状元的头衔。榜眼和探花,则分别被扬州和青州的举子夺得。
“才十四岁,就中了状元,前途无量啊!”
“可不是?瞧那榜眼和探花,不惑之年了才有如此成绩,当真是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呐!”
文武百官对于这样的结局,并没有感到任何的意外。只有一点,叫人有些头疼,那就是该授予宋辞何等的官职比较合适。一般来说,状元会进入翰林院,授予修撰之职。可宋辞才十四,虚岁也才十六,如此年纪就进入翰林院,怕是难以服众。要知道,翰林院里头,可不乏名士大儒,皆是饱读诗书,个个都傲气十足,如何肯屈居于一个少年郎之下?
建武帝却丝毫没有想到这些,直接就赐了宋辞翰林院修撰的职位。“虎父无犬子,朕心甚慰。”
宋辞恭敬地行了大礼,不卑不亢的模样,还真有几分其父宋霖的影子。“谢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