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八日。
这是司礼选出举行国师礼的日子。
沧元国的国师礼承袭旧制,十分繁杂。沧元国和荣安国与华国不一样,国师是拥有实权的。
在沧元国,国师礼也是国师真正掌权的一个标志。
国师礼分三个流程,第一个流程便是由祭司摆坛祭告上,观国运测凶吉。
然后是祭拜皇帝,以示忠心。
最后是走仪仗,绕皇城一圈,亲近百姓,观百姓疾苦,为民祈福。
碧沉这早早便被郑管家吵醒,由侍女换上国师服。从前国师都是男子,如今出了碧沉这个例外,所以司礼临时吩咐人把她的国师服改成女制的,连头冠也换成了女冠。
碧沉一动不动地任由他们摆弄了半个时辰,侍女拿起笔在她眉心点了一大一两颗朱砂痣,露出了一个满意地笑容:“国师大人,可以了。”
碧沉看着镜中显得有些陌生的自己,淡淡地应了一声:“那走吧。”
“国师请。”侍女上前伸出手掌,碧沉把手放到她手上,任由她带着自己往外走去。
此去是到城外祭坛,祭地,测凶吉。
易池也穿了一身国师服站在碧沉的马车前,一如既往地顶着个青铜面具迎了上来。
“走吧。”易池招招手,把她拉进了马车。
“好。”
祭坛设在城外的一片空地,周围的雪被侍从扫得干干净净,祭坛阶梯铺了一条红毯,四周挂着的铃铛被风吹得叮当作响。
祭品非常丰盛,虽然色已亮,但周围还是布了七七四十九个长明灯。
碧沉还是第一次见这种仪式,华国和荣安国封国师都没有这种繁冗的仪式。沧元国这国师礼据是几千年前传下来的,不过碧沉总觉得这国师礼看起来有点邪乎,估计是因为她不太习惯这个仪式。
“上祭坛,吉叶盛水除浊气。”一名太监喊道。
易池对碧沉点点头,然后徒一边。碧沉目视前方,抬步往祭坛上走去。
上了祭坛,有两位侍从跪倒她跟前,一人捧着一盆所谓“吉叶”,一人捧着一盆水。
碧沉双手拿起一片像是柚子叶的叶子,心地在一旁的水盆中盛起一点水,脚步轻缓地走到祭司面前,交给了他。
祭司接过,抬起拿着吉叶的手,在叶背一弹指,上面的水就落到了碧沉头上。
碧沉压制住想要拿出银针的手,拢着袖子,由祭司继续带着向前。
祭司拿出一炷香,不知道念叨了一会什么神语,碧沉一个字也没听懂。
好一会,祭司念完,他才将点燃的香交到了碧沉手上。
司礼早就叮嘱过她该怎么做,于是碧沉很自然地跪到蒲团上,捧着香道:“地有灵,沧元承泽,愿为地祭,保万世太平。”
话罢,便把香插到了香炉里。
她退下后嗑了一个头,接着道:“新封国师祁月,请地降福泽于沧元,吾当尽忠职守,护沧元迢迢国运。”
其他人也纷纷跪了一地,喊道:“请地降福泽于沧元。愿为地祭,保万世太平。”
“起”
祭司高喊一声,众人纷纷起身。
碧沉退了三步,这时便到了祭司做法观国运,测凶吉的时候了。
只见身着奇服的祭司拿出星盘,开始念叨起听不清的语言。
碧沉很少信这些能测什么凶吉,所以脸上一直没什么情绪。
只听祭司越念越急,身体像鼓风机一样抽搐起来。易池远远地看着,想要上前看看情况,但被一旁的司礼拦住了。
“这是祁月国师的国师祭礼,季国师贸然打断,恐怕对祁月国师的影响不太好。您这走一步,恐怕就会毁了这场国师礼啊。”
易池琢磨了一下司礼的话,到底还是觉得有几分道理,于是便站着没动。
碧沉早就达到了离之境,任这祭司怎么折腾,也应该伤不了她什么才对。
祭司背对着众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抽搐地越厉害,甚至翻起了白眼。
他强行停下了转动星盘的手,嘴上念叨的话也停了下来,突然间,他猛的一转身,吐出了一口血。
碧沉连忙往后飞身离去,皱着眉看着前方神志不清的祭司。
喷了一口血,祭司的眼睛开始有了焦距,他看到眼前的碧沉,突然惊恐的退了几步,撞到香炉上,跌坐在地,指着碧沉,嘴上胡乱念叨着:“不可测……不可测啊!国运!国运也不可测啦!你、你、你到底是人是妖!!”
碧沉深深地皱着眉,祭坛周围的其他人也面面相觑。
易池见状,脚尖点地,飞身到了碧沉旁边,看着祭司问道:“怎么回事?”
然而祭司的瞳孔又开始失去了焦距,嘴上只会念叨着:“不可、不可测……”
司礼狠狠地拍了一下大腿,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走到祭司前,问:“大祭司,发生何事了?您怎么会这样?”
祭司的身体抽搐着,嘴上含糊不清地喃喃道:“不可……测……”
话罢竟一闭眼,晕了过去。
司礼顿时慌了起来,喊道:“大祭司倒了!快来人!传太医!不不不,还是赶紧送大祭司入宫救治!快!!”
周围的人顿时慌乱起来,碧沉和易池对视一眼,皆是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疑惑。
但大祭司晕了过去,这国师祭礼恐怕也进行不下去了。出了这么大的事,连下面的流程还有没有都难。
看着有些混乱的场面,易池走上前道:“先安排回宫,其他人跟上!”
大祭司在国师礼上观国运,测凶吉的时候出事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宫中,满朝哗然。
碧沉到底不是沧元国的人,如今国师祭礼出现这样的事,不少人都纷纷上书,请求沧元帝撤职。
有些偏激的,甚至上书让沧元帝处死碧沉,以安国运。
沧元帝看着激动的群臣,有些烦躁地揉了揉眉心。
他抬手看着下方赶来的众臣道:“如今大祭司的事到底如何还没有个定论,众卿不必过于恐慌。一切等大祭司回宫醒来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