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开种秋粮(1 / 1)远方之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錾看到,台下每户军兵家属,都用热烈欣喜的眼光,看着正在台上微笑端坐的自已。

自晃给军功将士的诸多优待,让这些军兵家属们,每个人都在心中,都更加坚定了追随自己的心愿吧。

人生在世,为名为利,为家族为荣誉,这些东西,自己都可以一步步地给他们,那么这加入自己手下的流民家属,在羡慕之余,个个也会更加希望,以后要让自家孩子好生努力,当上战兵,为李大人效力,为家庭争光,让自已家也成为处处受到优待与尊敬的的战功军属家庭。

龙錾笑着向台下的百姓们挥手致意,看到自已的政策,能受到百姓们的拥戴,他心下亦是莫名的欢欣。

中国历代王朝传统的村镇乡绅管治,被龙錾以这种方式,改变为与后世相仿的乡镇制度。龙錾确信,通过这样的手段,应能对乡村治理,实现强有力的管控。

农渔司司长郭小五一脸笑容,他望着下面群情振奋的新农户们,又继续大声说道:“各位,现在下发之田土,为我军公田。尔等不得弃耕,不得转卖,如确有家属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还地契至农渔司,由农渔司重新安排新户耕作。各位听明白了吗?”

“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欢欣的叫喊。

“好,下面开始下发地契,请听到名字的,上台来领取地契。各位注意了,这可是拥有田土的重要凭证,需得好生保管,若万一有遗失,需立刻到农渔司补办。”郭小五大声说道。

“大人,我们知道了。”台下又是热烈的叫喊。

随后,1000户家属户主,喜孜孜地走上台前,从农渔司人员手中,接过早已制作好的,六开大小,用厚实牛皮纸写了田地地界和户主姓名地契。各家的户主,都是小心翼翼地将地契揣入怀中。

龙錾看到,下发田契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至极的笑容。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国度中,拥有自已的田土,让一家老小有个安身立业之处,是这块土地上的百姓永恒的梦想。

龙錾随后飞鸽送信,要郑成功派出船队,尽快运送耕牛与种子这样的耕作必须品,一齐过来交易。

说到耕牛,其实现在台湾地区,无论是西班牙人驻据的台北,还是荷兰占据的台中与台南,都是有有水牛、黄牛两种。耕田挽车,均藉其力。唯水牛力大,一只可载千斤,黄牛不及。而在荷兰之地盘,其南北两路,均设牛头司,自印度运来多牛配种,并放牧生息,千百成群。犊大设栏擒系之。牡则矣其饿馁,乃渐饲水草,稍驯狎,阉其外肾令壮,以耕以挽。悖者纵其孳生。

荷兰这般做法,当然是为了养牛食肉,这一点与中国国情截然不同。因为,中国自古以来,耕牛就是重要财产,非病或死,农人绝不舍得食用牛肉。且龙錾规定是五户合用一头耕牛,故而龙錾从郑家选买的耕牛,数量只要两百余头便可,绝不需要象荷兰人这样大肆蓄养。

但是,将来对于普通民众,龙錾却不会免费提供牛只,而是要他们一律付钱购买或者租用,没有钱没关系,可以用将来的税赋来抵帐。

这样分别对待的做法,自是为了彰显战兵家属的优越性,以及为了防止百姓们养成不劳而获,依靠政府朝廷的坏习惯。也因此失去了主动争取改善自己待遇的动力与奋斗精神,以及难以培养契约与守信的观念,这都是龙錾要刻意加以改变的地方。

又是五天过去了,农户春耕的各类准备措施皆以完备,龙錾带领一众文官,前去参加新农户的秋耕仪式。

为了这般仪式,龙錾特意换了一身崭新的官服,带着一众护卫与文官,来到秋耕仪式举行的村落。

热闹的鞭炮和喧天的锣鼓一同响起,好闻的硝烟味儿,四下飘散开来,从淡淡云彩中透出的点点阳光,映照着身着新衣服的农户们,那张张喜气洋溢生气勃勃的脸。

民政司司长刘安和,首先摆开一张桌案,请龙錾为这个新成立的村寨命名。

龙錾想了想,在展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了龙飞凤舞的“兴和村”三字。

村中一名须发皆白的村长,掂须笑道:“李千户好笔法啊,兴和村,兴旺和睦,真真好寓意。小老儿将来还要刻成石牌,立于村前,永为纪念。”

众人皆大笑,龙錾随即宣布,秋耕仪式开始。

锣鼓与鞭炮立刻高声大起,龙錾被浓烈的硝烟薰得几乎难以呼吸,他看到,众农户们在震耳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抬出一只硕大的纸糊耕牛,然后将几把黄米、黄豆等粮食抛向纸牛,表示新的一年风雨调和,五谷丰登。

按刘安和悄悄对龙錾说过的仪式要求,龙錾率众人来到田中,焚香祷祝,祀奠皇天厚土,他领头三叩三拜,众农户们则跟随在后依礼参拜。

龙錾望向天空,高悬的太阳有一张和蔼的笑脸,在天空中央与他对视。

祭奠完皇天厚土后,龙錾又率众三叩三拜东南西北四方土地神灵,随后龙錾亲自扶犁,套上耕牛犁田,一声悦耳的扬鞭后,耕牛奋蹄前行,大团大团地掀起暗褐的泥块,犁出了一道深深的泥沟。

龙錾的这个动作,象征着秋耕正式开始。

龙錾卸下犁钯,看着农户抬着纸牛围着田土转了几圈,然后放在田地的中央点火烧掉。至此,春耕仪式正式结束。

龙錾带着祖婉儿离开之际,犹能听到快乐开耕的农人们在放声高歌:““秋耕深,春耕浅。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翻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秋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望着众人这般开始忙碌,龙錾脸上,泛起淡淡的笑容。

他在心下暗暗想道,这些千年传唱的农耕民谣,乃是我们大汉民族代代传续永恒不灭的精神之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