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祖先的智慧(1 / 1)十年扑街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南四里外有一株赤焰果。”

稻香村后山深处。

一行二十多人,刀枪棍棒带齐,在大小虎的带领下,披荆斩棘,艰难前行。

进山挖药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很多珍贵药材都长在悬崖峭壁之上,特别是年份久的,就越难寻找,因为大多长在犄角旮旯里,不然早就被野兽吃掉。

因此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赶路。遇到难采的药材时,更加耗费时间。比如在悬崖上,就得用绳子把人掉下去采集。

这样小心翼翼,一天下来的收获,其实远远不多。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令人兴奋。

今天他们找到了一株600年份的野灵芝,一颗900年份的何首乌,以及十多种类似地枝、七星花这样价值十几二十两银子的普通珍惜药材。

何首乌论药效不如灵芝,但架不住它的年份长,而且外形极好,它就像一个人体模型,头部、身体、生殖器官和四肢都十分清楚,看上去栩栩如生。

经过测量,这棵何首乌长56厘米、宽21厘米,根须极长。为了保证它的完整,20多个人徒手挖了两个多时辰,才终于把它挖出来。

有位跟过来的族叔推测,再过100年,达到1000年的时候,这颗何首乌将化形成人,变成真正的灵物,价值不可估量。

采完了赤焰果,不算灵芝和何首乌,光其它药材,就已经达到100多两银子,村民们全都无比兴奋。

这一天的收获,就抵得上全村村民好几年的收入,没有人能压抑住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喜气洋洋,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回到家之后,东西放进屋里,王武才一拍脑门道:“糟了,六叔公说中午喊我们去一趟,本来想着从镇上卖了药材回来就过去,一忙起来倒是忘了。”

“我也忘了还有这事。”

陈小暮也才想起来,当初自己用功过度,差点油尽灯枯而亡,还是六叔公力排众议救了自己一命。现在人家喊自己去,居然没有准时应约。而且人家还是长辈,放了鸽子实在太不礼貌了一点。

“那现在怎么办?”

王武惴惴不安,六叔公在村子威信极大。当初父亲去世后,曾有村民说要把娘亲赶回娘家,毕竟寡妇在村里难免惹人非议,而且容易惹是非。还是六叔公扇了那村民一巴掌,把娘亲留下来。他若是一发怒,没人劝得住。

“现在就去。”

陈小暮想了想,“再带两只野鸡。”

见人当然得提点见面礼,更何况自己还放老人家鸽子,提点东西也算表达歉意。

两人稍微收拾了一下,提上两只野鸡出门。

稻香村的位置极佳,位于山脚之下,门前是一弯小河流淌,站在坡上远眺,就能看到村西那一望无际的绿色稻谷海洋。

已临近七月,早稻成熟的季节,傍晚太阳还未落下,斜阳照着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晚风吹来稻花清香。

沿着村中小路穿房过瓦,走了约10多分钟,来到了北面靠近村口山坡的一栋老宅前。

六叔公家的房子跟普通村民的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别的房子一般都是一层楼的平房,木质结构。六叔公家则是泥瓦房,有两层,前后还有小院。

倒不是村里特意照顾他老人家,而是他的儿子,曾经做过大乾王朝的边疆战兵,或者说,村里三爷那一辈的人,80%都被征召入伍,为大乾王朝效过力,其中大半战死沙场,里面就包括王武的爷爷。

后来官府发下抚恤,村子由原来的荒山野岭被搬迁到了枫叶镇旁边,从原来的王家村改名为稻香村。朝廷赐下周围良田百亩,又为他们修建了房屋,才有稻香村的今日。

在六叔公家旁,有一座祖宗祠堂。里面香火萦绕,积年累月都必须打扫,因为当中不仅供奉了王家列祖列宗,还有三爷那一代数十名牺牲的村壮。

等到六叔公家前的时候,王武正看到祖宗祠堂门口大开着,里面站着一个耄耋老人,不由大惊,喊道:“六叔公。”

陈小暮看去,那老人头发灰白,穿着蓝色长衫,身躯佝偻,侧着身子在祠堂扫地。

听到王武的喊声,他回过头,咧嘴一笑,牙齿已然掉光。

“是小武啊。”

老太公把手中的扫把放在祠堂回廊的梁柱下。

回廊边有长椅,边上有一长颈锡壶和茶碗,老爷子伸手要去倒茶,王武忙不迭三步并坐两步跑进来帮他斟好。

“六叔公,您怎么亲自在打扫,以后要清扫祠堂,您吩咐一声,小武随时过来。”

王武把茶小心翼翼地递过去。

陈小暮走进来四下打量,这是他第一次见王家宗族祠堂,外面大家住的屋子简简单单,甚至狭隘逼仄。这里却明亮宽敞,显然是费了大力气。

老太公虽然年长,却还是保留着早年习惯,牛饮般把茶一口喝光,连粗大的山野茶叶都没有落下,吃进嘴中蠕动,缓缓吞进肚子里。

放下茶碗,这才吐出一口浊气,笑眯眯地对王武道:“知道了知道了,以后我会叫你的。”

说着便抬头看向陈小暮,细细打量。

此时的陈小暮早已经没了当初那古怪的装扮,穿了王武的粗布短衫,头发两个月没剪学王武的样子扎了起来,倒是个清秀的好少年。

“你就是陈小友吧。”

老太公坐在长椅上,身躯前弯,左腿搭在右腿上,双手拄着膝盖,眯眼说道:“一表人才,英雄出少年呐。”

陈小暮笑道:“老太公精神矍铄,坐在这里如渊渟岳峙,才当是我辈楷模。”

这是夸老爷子精神头好。

老头顿时就乐了,大笑道:“好一张灵巧利嘴,我村中后辈若有你一半的能言会道,老朽也不用担忧百年之后,王氏一族还能否安然无恙了。”

“哦?”

陈小暮不解问道:“王氏祖宗人丁兴旺,又有百亩良田,自当千秋万代,怎么可能会不能长久呢?”

现在的稻香村看着规模不大,但也有四五十户,近二百余人。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拥有农户最重要的农田,虽然上田不多,多是中田和下田,但一眼望去,少说也有一二百亩。

南方水稻的产量很高,一亩约有500-600斤。不需要交租,连税都不用交。因为这是朝廷赐下的赏田,一户人家种三五亩田地,不仅可以保证温饱,甚至还有富余。

更何况村民们不仅在自家田地耕作,还有多余的青壮力去乾浮山的仙田劳作。种田加打工两不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养活自己,不用担心饿死。

这样的村庄,说是千秋万代肯定夸张。但几百年内屹立不倒,子子孙孙延续下去,还是没有多大问题。

老太公却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你可知王氏一族的来历?”

“愿闻其详。”

陈小暮倒是听说过,原来的王家村并不是在枫叶镇附近,而是在镇西三十里外的一处山坳间,哪里非常贫穷,远比富饶的稻香村差了无数倍。是后来王家前两代青壮前仆后继,用战场上取回来的功劳,才有了今天这份场景。

“我们稻香村王氏,曾是霈陵王氏一支,在家族斗争中,先祖那一派系落败,不得不带着我们远走他乡,逃出霈陵,定居到了这南疆小村里。”

老太公望向天边夕阳的霞彩,陷入了回忆,“到了如今,王氏已有十一代,几百年繁衍生息,总算是有了一点生气。”

“您是担忧曾经的仇家赶尽杀绝?”

陈小暮试探问道。

老太公笑了起来:“都几百年过去了,哪还有什么仇怨。”

“那是?”

“是人心。”

老太公若有所指地看了陈小暮一眼,“先祖那时之所以会有家族争斗,就是因为人心过于贪婪,哪怕宗族内部,血缘至亲,亦会为了财富权力而斗个你死我活。所以当先祖去世的时候,就已然明白,要想长久,就必须知足常乐。因此留下遗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知足常乐,万代永昌。”

他的手指,指向了祠堂内部厅堂两侧的门匾。

陈小暮看去。

就看到那门匾之上,左右两侧,正是写了这句话。

右边是只取所需,不取所欲。

左边是知足常乐,万代永昌。

上面还有个横批。

足矣。

“这句话在我王家村流传百年,刻在祖先的墓碑上,写在宗族的祠堂里,是每一代村长都必须奉为圭臬的准则。”

老太公扶着长廊梁柱,叹道:“我儿当年在战场立下赫赫战功,朝廷便打算给我王氏赐下千亩良田。我拒绝了,只接了十之一二,让我族人可以休养生息,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即可,便是因为深谙人心,懂得知足。不然的话,王家村,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陈小暮陷入沉思。

他是个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老太公的意思。

稻香村有今日的一切,是因为他们知足。

朝廷赐下千亩良田,对于一个只有一两百人的村庄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哪怕全是下田,最少也值3000两银子。

可守不守得住这笔财富,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在乡下宗族当中,一两百人根本不算什么大族势力。

几百上千人的宗族到处都是,皇权不下乡,这些宗族经常会有冲突,为了水源甚至会发生械斗,死个三五人是常有的事情,连官府都不会管。

都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个用烂了的成语,但用得人多,才证明这是一句真正的至理名言。

稻香村力量弱小,千亩良田放在手里,就如三岁小儿握着金锭在闹市。

一旦被人盯上,后果难以预料。

不说官府,附近大的宗族势力,多的是办法欺辱他们。

仗着人多势众,数不清的攻击接踵而至,到时最坏的结果,就是他们一亩田都守不住,甚至村毁人亡。

因此适当割肉,能够止住贪欲,才是长久之道。

这也是王氏祖宗,百年传下的智慧。

祖先的智慧,不容小觑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