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7 路拾特殊小情侣 读书台文风悠久(1 / 1)红茶总统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写小说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突然奇想。它其实更像一个体力活,到最后,拼得无非是体力和耐力。

人们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便热衷于去掌握笔下人物的命运,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故事里的人,遵循着故事里的法则,喜怒哀乐,都有定则,篡改不了。顺其自然。

刚开始,来小院的人,都是有数的,都是朋友亲戚介绍的。余晖没有一丝心里发慌的感觉。她觉得顾客,其实更像是客人,朋友,来小院,是来串门的,聊聊天,喝喝茶,吃吃甜品小吃,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思绪暂时放空,心情舒适一场,这便是最大的收获了。

林一飞开业前,在丁师傅处学了好几道川式家常菜,能上台面,也能抚慰平常想家之情。

小院没有什么宗旨,亦没有核心理念,简简单单,因时而食,应节而动一切跟随着自然,顺应时令。

这一天来的一对情侣,准确地讲,算是余晖“拉”过来的客人,上午她从镇里来小院时,路上遇到他们正在问路。他们特殊的问路方式吸引了余晖。用手机打字,加上双手比划着。他们着急,被问路的是一老年人,看手机上的字应该是看不清楚,他们的比划也看不懂,双方在那里着急着,尴尬着。

余晖走过去,用手机打出:你们要去哪里?

男孩子有些警惕,又立刻放松警惕,大概是因为太着急吧:我们从外地来,打算去这山里的一座道观。

余晖想了一会,这哪里有道观呀,山上寺庙是有一座,道观倒是没怎么听说。又仔细一想,马林荒后面的小路,往山里走,有个地方叫读书台,隐隐约约听说过,是个道观。那应该是这一个。

余晖打出:山上是有一座道观,不过还有还好几公里。那里不通车。

男孩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看看女孩,又看看余晖。打出:好的,谢谢。

男孩接着用手语和女孩交流一会儿,接着打出:请问附近有什么饭店吗?我们起得早,这会了,还没吃早饭。有点饿。

余晖点点头:有,我家就在开店。你放心的话,同我去。就在前面,你看一下,那棵大树那里,几百米远。

男孩犹豫了一下,女孩对对他比了手语,男孩:好,谢谢你。

就这样,余晖领着两个小青年,到了小院。

这样的场景好熟悉,余晖想起那年在凤凰,和大学室友四处找米粉店的情形。

那天两人一早起床,穿街过巷,准备去找吃的。走了好久,没看到合适的店,突然一个大叔闯进视线里。本地人的样子,悠悠闲闲的锻炼着。

余晖便问叔叔:“请问这里哪家米粉好吃呢?”

大叔言辞恳切,眼神坚定,说:“你们左拐,往前200米,第二家米粉店,味道还不错,我每天吃。”

两人想每天都去光顾的店,味道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便按着所指路线找过去。一人要了一碗牛肉米粉,巨宽粉,大块的牛肉,配上湘西独有的泡菜,好吃又开胃。

正吃着,余晖听到声音很熟悉,抬头一看,刚才那大叔,正在灶台旁,热气腾腾的煮着米粉。

余晖看了看室友,室友看了看她,两人不语,继续快乐地享受着美味地道的早餐。

林一飞看着余晖领了客人进来,正诧异时,余晖上前来说明情况。

今天秋高气爽,林一飞把小桌子安放在桂花树下,虽未到桂花季,但已经有淡淡的花香,飘散出来。

秋天适合看云。

正如秋天适合读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过许多次数的云,

过许多种类的酒,

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眼前的女孩和男孩,正是最好年龄的人呀。

眉眼全是青春,脸颊皆是美好。

余晖问:你们有想吃的吗?

男孩依然,先咨询女孩意见,两人比划了一阵。男孩:我们先来一杯饮料吧。

余晖点点头。

男孩继续打字:饭菜的话,想吃你们这里特色的,家常的,都可以。一个荤菜,一个素菜,一个汤。

余晖点点头。

接着余晖打字:你们有什么忌讳的,不吃的吗,或者过敏的。

男孩连连摇头。

林一飞去了后厨,余晖去准备饮品。

这样的天气,没有比一杯桂花金桔蜂蜜柠檬来得合适的。

蜂蜜是余晖湘西的好友邮寄的,她家自己养的蜜蜂,这一杯水里,堪称点睛之笔。

看他们的表情,余晖知道一定很喜欢这杯冷饮。女孩边喝边靠着椅背,数树上为数不多的金桂,男孩在一旁看着女孩。女孩看花入迷,男孩看女孩入迷。余晖在远处,静静看着这一幅初秋的愉快画面入迷。时间静止。全是美好。爱情就是美好的,没有条件之分,没有年纪之隔。

林一飞做了韭菜花回锅,家常豆腐,盐菜粉丝汤,炒软江叶。

不一会,菜一一上桌。菜应该很和胃口,女孩男孩吃得很开心。

至于读书台,余晖真是一点也不熟悉,很小的时候,和外婆去过一次。没想到,竟然还有人问路也要去看看。

它在山里,需要走很久很久的溪边小路,接着爬坡上坎,再走一段石梯,才能到。以前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个地方,今天才发现,古迹遗存也在身边。

读书台文脉承传,书香悠远,自唐时段文昌始,崇尚读书、藏书和编书一直是读书台的雅好。

翰林学士段文昌在两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期间,与广宣和休师两位蜀州僧人一见如故,结为至交,遂在龙华山中龙华寺旁修建别墅,名曰读书台,潜心读书,会僧结友,访贫问苦。民国《崇庆县志》载:“龙华山,唐段文昌读书之所也”。

段文昌不定时到成都等地搜罗和购买大量书籍、字画和笔墨纸砚,辗转搬运到读书台,或收藏,或赠与读书台学子,待段文昌之子段成式学成则仕,不仅创作出“古艳颖异”(鲁迅语)的恢宏巨作的《酉阳杂爼》,也为读书台学子们赠送了大量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读书台的藏书。

每一批学子在离开读书台的时候都会为后来者留下并添置一些书籍,龙华寺住持、诗僧广宣上人离开龙华寺赴京时,也留下了不少书籍和字画,故读书台的藏书量一度相当可观,直至毁于明时战乱。但其自编、自印图书的传统一直保持到了民国年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