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落日,将余晖拉得悠长,那修建在河谷之畔的小小村子,于漫天红霞之中,升起了一缕缕寥寥炊烟。
白衣剑客,飘逸如仙,站在一处高高的山坡上,目光如银月一般温和宁静,望着那个村子。他看了许久,嘴角浮现一丝笑容,转身化作一道剑影清光,似白羽飞鸟,向天穹遁去。
有幼童在村口的大槐树下,有几位幼童在奔来跑去,笑着闹着,好不欢畅。等到他们累了乏了,便跑去大树下坐着,满是汗水的脸上还各自带着一阵激动的红晕以及欢畅的笑容。
有少年自村里走出,这些幼童看到那身影顿时更加兴奋起来,伴随着阵阵欢呼,一拥而上,将那少年团团围住,一阵叽叽喳喳,如幼鸟吃食。
“当然哥哥,今天要讲什么故事?”有幼童大笑问道。
“白雪公主?”有幼童蹦蹦跳跳,帮忙回答。
“不,肯定是那牛郎织女!”有幼童不服气反驳。
“才不是咧……是许愿神灯!”有幼童龇牙咧嘴,不屑于顾。
少年笑着举起手,轻轻压下,欢闹的幼童们顿时安静下来,他看了一眼四周,“今天讲一个新故事,故事很长,我们坐到树下去。”
话音落下,少年便将这些幼童带到树下,让他们坐在槐树下,成了一个半圆,而少年自己则直接坐在幼童身前的空地上,也不管地上尘灰仆仆,将双腿盘了起来。
这少年,自然就是那天跳下济水江的李当然。
有一件事,他其实骗了季行宣,他不会游泳,从小到大,他都是一只合格的旱鸭子,下不得水。所以,他想着的是自杀。
可惜,还是没有死成,这一次,他被江水冲刷到了下游,被一户打渔的船家救了起来。等他从漫长的昏迷中醒来,已经被送来了这个村子。
李当然依旧无灾无病,依旧是受了伤就会在短时间之内就会恢复。
那船家说他是江神娘娘保佑,落水那么久,皮肤都被那江水洗刷得发白还能活下来。
李当然自己知道,不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按照季行宣的说法,自己如今应该没有这快速恢复的能力……
看来,他说错了。这能力很有可能不是那覃木匠赋予自己的。
不过李当然也清楚,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自己能够不死,是因为有人希望自己不死,而不是自己真的可以作打死。如果再多几次,估计就没用了。
自己这样子……怎么那么像前世看过的一本大火的小说剧情?
他在这村子里已经整整生活了三年,如今十五岁的他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少年模样。将他救下的那船家刚好也姓李,叫李大春,不过跟他同龄的村民多是叫他李三狗。农户人家为了小儿好养,自小都会有个诨名贱名。李大春的妻子姓杨,名翠花,因为常年在田间农作,虽然身型不高,但矮矮的身子很是健壮,长年黝黑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
杨翠花还有两个嫁到别村的妹妹,一个叫槐花一个叫杏花,都是极朴实的名字。杨翠花没有弟弟,父母已经过世的李大春便将她的老父亲接到家里,好好养着。夫妻二人膝下多年,没有一儿一女,如今李当然来了,村民便笑道,这是江神娘娘给李大春送来的儿子咧。
李大春也不反驳,他的确很喜欢李当然。
李当然这些年,再也没有了那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不会水,李大春自然不会让李当然跟着自己一起去江面打渔,但李当然仍然会每天跟着杨氏一起,扛着锄头扛着犁耙,去田间地头,挖地务农。
如今的李当然,身上的皮肤也渐渐有些黝黑,而身体的力气也比刚来到这世上,不知道大了多少。每天农活做完,杨氏在家里收拾以及做饭的功夫便会叫李当然出去玩不再帮忙。
李当然曾经问过为何,杨氏便笑着说,少年人正是玩耍的年纪,白天日头大已经在帮自己做活,回家休息了,自然是可以出去玩一玩,放松放松。
也就是在那一刻,李当然再一次对这个世界有了归属感。
毕竟,这个世界是真实的,这些人,也都是活生生且感情鲜明。
所以,这些年,除非是遇上刮风下雨,他多半时候,都会在黄昏时,坐在这大槐树前,对这些小孩子们讲一些前世的故事传说与童话,他会小心地将童话中的一些细节改了,至少不会让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儿郎们,听不明白。
他将这些故事,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讲述着,期望给这些可能永远都走不出这片河谷与大山的娃娃见识到那些光怪陆离多姿多彩的世界。可是三年了,他本身记得的故事就不是很多,甚至其中大多数故事他只能记个大概,于是只能临场现编。
但这些幼童,三年了,没换多少人,倒是新加入了一些,越来越喜欢听他讲的故事。
村里人便传,这李当然过去可能是什么富人之家的子弟,因为逃避战火才仓皇落江……
两年前,整个村子的农活便有些吃紧了,家家户户也存不下余粮,这些村民大多数还有一手去江面打渔的本事可以补贴家用,不过这两年鱼获愈发难以出售,大多数时候出渔都是为了弥补家中粮食不足的窘境。
在李当然跳入济水江后的第二天,禄州城的城主就将禄州大营的那些管事将军们全部召集在一起,最终将几个不太听话一心想要报效家国的将士的头颅砍下后,挥兵背上,起事造反。
但王朝军更加精锐人数也更多,只是三个月,禄州军便被打回了禄州城。
如果没有出现那个传闻中的军师大人,扶大厦之将倾,将整个局面扳了回来,如今恐怕整个禄州城早就成了一片废墟,而不是牢牢据守一州之地,与数百万王朝大军紧紧对峙。
至于那军师是谁,当李当然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便觉得,这十有**是那季行宣。
不过,这些年,或许是久居小村,李当然没有再听闻过辛夷什么消息。
这些站在人间顶峰的武者或者剑客,要被一般人所知晓,十分的难。
他李当然也就不用多想,至于自己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看一步走一步就是了。
大不了,就老老实实在这个村里当一辈子的农民,只要饿不死,也就无所谓。
谁规定的,穿越者就一定要风风光光将这个世界搅个天翻地覆?
再说了,自己也没那本事,也没那个心境。他至今连季行宣这些人到底在算计什么又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算计都想不太明白。
他智商只是不弱智,情商也不够人脉通达,何必要去想这么多徒增烦恼?
在夕阳下,李当然开始缓缓讲述起,那一个猴子的故事,他讲猴子是如何出世,又是如何钻进那水帘洞,然后远走海外去寻得师父学习变幻法术,一幕一幕,最终讲到那猴子一身金甲炽翎被那如来翻掌成山,压在五指山下,引得那些小儿郎们一阵阵惊呼。
刚好讲到这里,村里不断传来呼唤的声音,都是在叫这些孩子们回家吃饭,也是在叫他李当然。
李当然便笑着从地上爬了起来,一边拍打着身上的尘土一边笑道:“好了,这个故事还没完呢,今天你们先去吃饭,明天这时候,我再讲后面的。”
这些孩童便不情不愿地站了起来,有小孩儿渴求着李当然能再讲一些,他便指着天上笑道:“星星都爬上来了,快回家吧。”
于是这些孩童,便一哄而散,各自朝着自己的家里奔啊跑的,李当然看着他们的影子被夕阳的余晖拉的好长好长,摇头笑着,回到了李大春所在的农家小院里。
推开院门,一股鱼腥味扑鼻而来,李大春会有好几副渔具,每次回来便会将其中使用过的晒在院子里。李当然穿过渔网架子,走进正堂,杨氏已经将一盘青菜和一碗青瓜端上桌子,还有半碟花生米,半碟咸菜。花生米是用水煮过然后沾上了一些盐巴,至于青菜和青瓜,都是放一点点菜籽油加一点盐巴炒熟就行,可以说是十分清淡无味。
至于主食,现在家家户户余粮吃紧,李大春家里也不例外。晚饭这一餐,多半是将那番薯煮熟煮软里面放少许的米,做成番薯稀饭,偶尔也会加一些用石磨碾碎的玉米面。
“大叔还没回来么?”
李当然去厨房帮杨翠花的忙,拿起三副筷子,问道。
“约莫是到了村外了罢。”杨氏正在将形状还不错的火炭从灶台里取出,放到凉透的火灰里埋起来,这些木炭冷却后收集在一起,可以在冬天来的时候带到镇子上去换些银钱。
“估计是今日有大收获,我去村外接大叔回来。”李当然笑着,便准备出门。
杨氏抬头叫住了他,“不用管他。”
“还是要管的,我帮他拿一些东西,哪怕帮忙抬着一张渔网也能分担一些力气。”李当然直接走出了门,往院子外走去,一面走一面笑着回头说道:“很快就回来了,婶婶不用担心。”
杨氏低着头,脸上挂着一丝欣慰的笑,呢喃着:“这娃娃……”
李当然一路小跑来到村外田垄间,远远便看着李大春背上背着什么东西。天色近晚,月还未明星还稀,李当然看不太清楚他们搬动着是什么,好像是一个人又好像是什么动物,反正不是鱼。
李当然快速赶了上去,发现李大春背着的,果然是一个人。
“这是……”李当然不确定地问道,他打量了一下李大春背上像是死了的那个人,他的面容被乱糟糟的头发遮住,衣服也是破破烂烂。
李大春现将背上那人放下来,抹了把汗水,说道:“在路上发现的,这人晕了过去,我休息一下把他背回家,你去前面小坡上将我的渔具渔网这些拿着,我放在草丛里。”
他说话还带着大喘气,一顿一顿的。李当然点点头,朝着李大春来时的路走去,最终走过一条不长的坡道之后,看到了放在草丛中的渔网。
渔网湿漉漉地,加上其他零散的、被布袋子装起来的渔具配件,很重,但李当然现在拿得起,也背的动。
他扛着渔网,提着袋子,回去的时候,看着李大春背着那个晕了的人已经走到了村口,便用力加快脚步,连走带跑地跟了上去。
等到了家里,杨氏配合李大春将那人送进卧房里,细细照料。
李当然将渔具和渔网拿出来在架子上铺好后,才跑进卧房看着。
杨氏用沾水的布,轻轻擦拭着那人的面容,等将他脸上的污渍擦干净后,李当然怔在那里——
“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