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陛下和皇储鲁道夫殿下,现在迷上了没事就往皇家科学院跑。皇家科学院研究立项的内容很多,从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一直到所谓的飞机、火箭等。
资金等都是由皇室掏的,其中张祥那个倒霉孩子从美国人那弄到的大量非法资金,被正义凛然的皇帝大伯直接没收,80%砸到了这里(其他的当奖金发了)。
其余的资金来源于海底探宝队的小小一部分贡献,海底宝藏收益,现在可是作为奥匈帝国皇室零花钱的重要一环。
那些不具有增值价值的物品大多被直接回炉冶炼、变现,用于维持皇家科学院前期投入和日常运转等。
其余能不断增值、涨值的,全部在皇家银行国库内储存,哪怕到目前为止,皇室只是拿出少少一部分进行贩售、变现,也赚的数钱数到手抽筋了。
所以皇家科学院占地面积那是极大的,维也纳北部山区皇室的产业基本全部被哗啦了进去。皇帝陛下为此给了其他亲戚们巨额的补偿,一部分给的现金,一部分用古董折价支付。
然后又购买了大片区域,里面更区分为军用、民用两个大区。军用部分大部分直接在山区密林、大山里面,四周的老百姓早就高价迁移走了。
民用部分在外围环绕,但规模整体上比军用区域还大。更别提各种豪华居住区、公园、影剧院等等,直接就照着科技城的标准来的,要不然哪会花销这么大。
部分居住区还是执行的严格的军管,亲戚朋友都不能进去住的,但这些人,普遍在市内还安排的有专门接待亲戚朋友的高档小区住房。而且这些人也普遍都是高薪一族,不会差钱的。
皇储鲁道夫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热衷、重视科研的主,对农业、矿业等关系人民生活的科研兴趣可谓浓厚。
在这个位面也是同样如此,奥匈帝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形多为山地,而奥地利则正好处在这片山区之中,阿尔卑斯山占据了奥地利超过60%的面积。
虽然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给奥地利带来了美丽的森林,但是也让奥地利没有足够的平原来生产粮食。多瑙河冲积平原是奥地利境内最大的平原,但是也不过只有2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
而奥匈帝国境内最大平原,是处于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和巴尔干半岛山地之间的位置,可是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属于匈牙利王国的。
所以奥地利的粮食产能是根本不足的,每年需大量的从外界进口粮食、肉类,匈牙利虽不欠缺粮食,但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你不可能不掏钱吧。
而历史上,奥匈帝国皇室和政府的资金就没宽裕过,加上总是被那些国际资本家剪羊毛。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省,多以工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区,一次次的默默哭泣,哪来的那么多真金白银收购匈牙利的粮食啊。
所以,历史位面反而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匈牙利王国各地区更富足一些,最起码吃的饱,穿的暖啊。而奥地利虽科技、工业更发达,反而百姓生活质量方面不如匈牙利百姓。
而这个位面就完全不同了,奥匈帝国在两次关键的经济危机下,并没遭受损失,反而大赚了国际资本家们两笔,为国内的基础建设等提供了海量的资金,充分拉动了内需,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阿尔卑斯山区的养殖业开展的如火如荼,现在的奥匈帝国既需要大量的牛奶、牛肉支持青少年教育;也需要海量的优质牛皮等,用于制作皮衣、皮鞋、皮包、皮带等改善百姓生活。
更有汽车内的皮椅、企业管理层的皮椅等奢饰品需要用到。但就是这样,这些产出也只能满足国内小部分需求,每年还得从历年移民手中大量收购,填补国内空虚。
所以现在在山区,单纯种粮食的已经很少了,普遍都选择的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否则家庭想进入小康社会,那可能吗?
奥匈帝国国内温饱的定义:
“就是吃的不错、穿的暖、住的房子说的过去、抽烟、喝酒、医疗的钱不差、孩子上大学等能掏的起学费、生活费”。
不达标则是贫困人群,各地公务员会帮你着急上火的,帮你想法的,否则他的年终奖金就危险了。
而有车、有大房子、有多少存款以上的才算脱离温饱线,进入所谓的小康社会,小康家庭越多的地区,公务员的薪水和年终奖等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农牧业为主的匈牙利王国的小康家庭、富裕家庭目前是远少于工商业为主的奥地利王国的。
而奥地利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呢?这些年移民出去了数百万人啊,他们手里普遍有着大量的田地,种植的富余粮食、喂养的牲口,在南美等地卖给谁啊,卖的起价吗?当然国内帮扶大规模收购了。
甚至包括去天堂之地美国的移民们,也每年通过关系,想法让国内收购一批呢,奥地利民间、政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皇帝陛下当然没问题了。
你说多出来的怎么办,那简单啊,该储存的储存,该酿酒的酿酒,酒渣滓用来喂猪啊,粮食只要管理没问题还怕会浪费掉吗。
美国的德裔移民少吗?根本不少啊,19世纪最主要的那两批德裔移民,其实是属于奥匈帝国的移民群体啊,他们当时是所谓的神圣罗马第二帝国臣民而已。
何况这些南美移民的粮食和牛羊肉产品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军人退伍基金会。
这可是个富得流油的主,企业员工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之高,世界绝对第一档次。每年免费发放的,各种员工福利用品、生活用品就让大多数普通家庭羡慕不已了。
而军人退伍基金会企业大本营之一,非洲的广阔地区生活物资普遍是奇缺的,每年的外购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皇帝陛下和皇储殿下,对于张祥提出的建立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提议是高度赞成的。
家里有粮心里才不慌啊,而且资金又主要来自那个不务正业的家伙,该储存就储存吧,快坏掉、变质的时候用来酿酒等就是了,不浪费就行。
至于匈牙利政府的粮食等也是一样啊,按皇储说的原话:
“我们国家的国民还很穷,大部分家庭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后代再承受贫穷了,少年强才能国家强啊”。
“孩子们需要大量的鸡蛋、牛奶、牛肉、奶酪,两国政府公务人员要扑下身子去想办法,别光拿那些黑面包来充数,要有营养丰富的食品来优先供应学校等,然后再普及到所有人。”
“所以,别告诉我你们的粮食多的用不完,自己要去动脑子为人民想办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奥匈帝国引进大清帝国的酿酒工艺,制作的廉价高度白酒,可是畅销世界的啊,毕竟物美、价廉、后劲足,深受东、北欧广大普通家庭的喜爱,即使在中欧地区也有不小的市场。
更别提相对贫穷的非洲、美洲地区百姓了,满足国内和海外州后,在世界上一直供不应求的,你们就不能适当扩大下产能,消化掉多出的那部分粮食。
奥匈帝国一般的百姓酒量如何,其实皇储殿下不清楚,反正他一斤就差不离了,再来就高了,可他在部队呆过啊,一次能喝上一斤半的士兵那多了去了啊。
说的匈牙利政府官员,再也不敢提粮食出口奥地利的问题了,不过想想也是,奥地利主要的酒类产品是各档次葡萄酒。
白酒、啤酒的70%以上市场一直是让给匈牙利王国的,酿造白酒、啤酒的利润虽不如葡萄酒那么高,但也算利润足够丰厚了啊。
况且有着皇室、政府对粮食和畜牧产品的大规模收购和保护,匈牙利百姓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更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反而比奥地利在某些方面更能承受外界打击,幸好奥地利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直不错,否则就不是那么幸福了。
至于矿业,张祥更与皇储鲁道夫探讨过,奥匈帝国本土的矿业前途不大。和平时期,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国外买,国内的先封存起来,等外部没有了或战争来临了,在启用。
这样还可交好一些国家,比如大清帝国、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丹麦等国。从而方便国内物品向这些国家出口,扩大外部市场,拉动百姓就业,得到皇储的点头大力认同。
至于南美国家更是如此了,不管是因为本国移民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问题,交好南美国家高层是绝对没有错的。当然这有个前提,国家要有海量的贵金属和外汇储备。
偏偏奥匈帝国现在在这方面是很强的,南美国家用世界各国的外汇就能搞定,比如英镑、美元在南美国家近乎通用;而大清帝国的外汇储备就非常的多了,正好被奥匈帝国拿来用。
同时大清帝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快速,缺少白银和铜制作银币、铜币流通,但奥匈企业控制的澳大利亚和南美的一些银矿、铜矿产出量巨大,正好用白银和铜到大清帝国公平兑换成英镑、美元,双方受益。
还可顺手倒买倒卖一番,将南美的廉价白银收购后,平价卖给大清帝国,双方获益。另外在现在的大清帝国,奥匈帝国的克朗是第二货币,毕竟双方关系亲密,币值稳定,兑换简单,携带方便。
大清帝国每年上万人次的公费出国旅游、学习等,大清高层和百姓的第一选择往往都是奥地利和德国,第二位的是英国和西班牙。
毕竟一是奥地利的音乐、电影、大学等世界闻名,与同样科技发达、教育领先的德国同根同源、同语同俗,掌握着科技时代前进的主流节拍。
二是这两个国家的制度方面都属于君主立宪制,更能被有君主传统的东方人接受。相比之下,政治、经济方面也比高度自由资本主意的法国与美国,更能被大清政府高层所认同。
英国本土虽更加富饶、强大,但英**队毕竟入侵过大清帝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双方百姓心中多少都有点格格不入。
如不是这些年满清政府的政治觉悟够硬,坚决制止那些不该出现的声音,弄不好双方的矛盾有激化的可能。
日本,不论是大清政府方面还是百姓个人,那原则上根本就从没考虑过,一个世界三流科技小国家,小小的岛国,你有什么资格让我认同你的所谓学历、教育啊。
所以奥匈帝国本土的矿业比重逐年的在下降,大部分矿业公司都陆续被皇室高价收购、整合暂时封存。工人被集中培训后,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享受皇室企业员工待遇。
你说原矿主的资金怎么办,那简单啊,皇室专门拿出南非的部分金矿区的股份,让大家自愿限量购买啊。
不愿意的,自己也可想办法解决,愿意的就成为皇室控股的企业内一名普通的大股东,每年享受企业分红。
其中奥地利的油田、匈牙利的德布勒森油田、巴拉顿湖油田等整合成了帝国石油公司。暂时停止国内的石油开采业务,将主营业务面向国外,与荷兰、罗马尼亚、巴库的石油公司联手,开展合作业务。
员工虽普遍需要出国工作,但双倍薪金,半年带底薪长假等高待遇,还是安抚了绝大部分员工,离开欧洲国家去中南美、殖民地工作的,还有什么海外津贴、补贴、困难地区补助等,收入就更高了。
造成的结果就是基层员工受惠了,而企业的利润率相对不足。幸好这是相对的,石油产业在任何年代都是厚利的,看看后世西亚的土豪们大家都明白的,这还是大头被拿走的情况下。
更何况奥匈帝国在石油开采、冶炼技术上,目前世界第一,否则退伍军人基金会下属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更高,怎么企业还盈利那么多。
铁矿企业更是收购后全面停产封存,员工需较长时间培训整合后,根据特长分别流向退伍军人基金会控制的企业和新成立的特种钢铁集团公司、大众汽车公司、农业机械集团公司、工程机械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皇室为了平衡两国经济、解决就业和地方发展、保持企业间的竞争关系,都是各分为两个大厂区,分别在两国各地选址建厂,基本保证了公平的问题。
煤炭企业也只保留盈利状况较好的大矿,待整合完成后,平均涨薪30%以上继续生产,其他的中、小矿停产封存。员工同样进行培训后,选拔出人才进入上述企业,其他落选的进入大矿继续工作。
皇室的动作之大,魄力之足,当时在奥匈帝国国内引起巨大震动,这他妈的得花多少钱啊。但广大基层员工高兴了啊,现在成了皇室企业的正规员工了啊,工资待遇、福利等都有着明显的提高啊。
至于私底下皇室为了筹集资金,完成收购和各地建厂,不但把南非的部分金矿份额拿出来了。甚至把一些珍贵的古董、文物等拿出来拍卖了换钱,也被有心人捅了出来。
把不明所以的广大百姓,心底感动的不轻啊,大大提高了皇室在他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让皇室的存在,在广大奥匈帝国臣民心中彻底的稳了。
这些企业,未来到底生产什么产品呢?也同样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毕竟奥匈帝国原来讲求的是轻、重工业全面均衡发展。整体重工业生产能力相比德国、英国、美国等差的多。
如探测、挖掘油井的钻杆、钻头、开采石油的磕头机等,其中三分之二就采购自英、德两国的企业。汽车、卡车的重要配件也有一半购买自两国的加工技术强大企业。
为此美国、意大利等国企业还提出过抗议,可一句你们加工的东西质量不行、不皮实耐用啊,就把他们噎回去了。这次原有的合作方,当然希望继续扩大合作了。
他们中信誉良好的企业,也陆续收到邀请,到维也纳参观洽谈下一步合作事项。等这些国外代表们和奥匈帝国配件企业代表,看到波多尔斯基男爵主持研发的众多新产品时,一个个兴奋了。
配置相对简陋的大众汽车,简约而不简单,按现在的成本价,不过160-200英镑,适合广大工薪阶层购买使用。普通的牛皮座椅、廉价的内装修,唯一不差的就是同样皮实、安全、动力足够。
大出普通小轿车整整两圈的客货两用面包车,同样足够简陋,座椅更是用布包的,内装修也更为简洁,成本价低到120英镑,但明确标注了不够皮实、安全,速度必需控制。估计除了发动机、刹车等还算可靠,其他能省的都省了。
长长的市内公交汽车,15-20个座位,跟城市轨道电车有点象,但明显更方便、自由,能去的地方更多,覆盖面积更大。主要是他们的配件跟原来的汽车配件普遍通用,方便生产啊。
相对高大的农用拖拉机,那强劲的柴油机动力和扭矩,加宽的轮胎,简陋的拖斗等,可以比牛马快的多的速度完成大量土地的耕地、谷物碾压,配件中的大部分与柴油汽车是通用的。
简陋的农用车,除了发动机、刹车等不错外,简直一无是处,不少地方用的竟然是木板,拉的绳子,但不紧要部位结构轻多了啊,代表能拉的重量就多了,能装的东西就多了啊,成本也非常低廉了。
看的英国、德国代表那是直皱眉啊,要是英国、德国汽车企业敢生产这些玩意,不被百姓骂死啊,还能代表着世界最高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吗?幸好他们只是提供配件。
履带的挖土机、推土机也很稀奇,但主体配件差不多,机器本身重量不小,但怎么看都跟精致无关,标准的偷工减料产品,发动机和拖拉机一样,马力强大。
巨大的轮式装载机很吓人,但在英、德这些行家眼里,也就那样了,毕竟跟高精致产品不挂钩。唯一的好处就是节约人力,但这个年代的人工成本普遍偏低,有几个国家会大量用机械呢?
工程运输车也是一样,粗糙、但钢板覆盖面较多,相对皮实可靠,大部分区域漆都没涂,钢板就那样漏着。这个年代可没什么自卸车一说,那液压系统的难度还是太高啊。
而皇帝陛下的农场等,成为这些农业、工程机械的试验基地,在今年的春耕中表现优秀,所以皇帝陛下才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光顾皇家科学院,了解最新的研发进度。
同时发往南非的挖运机械也是一船一船的偷偷运往,首批机械、车辆表现都不错,得到主持矿物开采的心腹认同,很是提高了金矿的产量,让皇帝陛下更是开始注重技术的进步和更新了。
毕竟这个位面不同了,奥匈帝国经济没被一次次割羊毛,现在国力雄厚,政通人和。皇帝陛下更是轻松的甩掉了许多包袱,陪家人的时间大幅度增加,一大家和和满满,幸福快乐。
皇室更是财源广进,富得流油,败家都败出水平了。要不是有心里准备,当初皇帝陛下第一次看到这些破烂时,他肯定就发火了,这就是你们花费数千万克朗弄出来的玩意。
但后面的测试结果让皇帝陛下非常的满意,除了粗糙之外。超高的效率,合理的成本,对急需提高南非黄金产量的皇室,那意味着海量的收益啊。
何况对普通的百姓家庭来说,这可是真正的丰功伟绩啊。不论是价格低廉的小汽车、面包车、还是拖拉机等。有没有,对家庭的生活质量是完全不同的啊。
皇帝陛下不由的想到:
“看来下次会议得讨论加大公路网建设了,尤其是城市交通方面的。如格拉茨那样的环城公路也得在其他城市提前展开才行,维也纳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现在就有点糟糕了,等两年后到时不是堵死了”。
同时他也为奥地利政府的修路成本担心啊,在奥地利修路的成本,普遍是在匈牙利修路成本的二倍以上啊。奥地利到处都是山,哪象匈牙利大平原那么平坦啊。
看来不行的话,皇室又得悄悄拿出大量金钱来搞平衡了,否则单靠奥地利政府的那点财政能力,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
皇帝陛下不自觉的考虑要加大海底寻宝力度了,否则花自己的真金白银还是很心疼的。
他这时巴不得别人看不出其中的道道呢?以为是简单的配件生意最好了,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精明人,不少人都激动的偷偷发抖,脸上的表情古怪至极,这可是代表着天大的好处啊,希望别人没看出来。
皇帝陛下另一个经常去皇家科学院的理由是,他们弄出了一种履带式自走炮车,履带跟推土机的履带差不多,只是加宽、加长了不少。
搭载着一门75毫米或105毫米榴弹炮,每天在那转悠,时速最高能达到野外10多公里,公路15公里的夸张程度,本还计划弄更大的口径炮,可大炮太重稳定性就不行,暂时放弃了。
还有一种木头为主体制造的什么飞机,人能坐里面在几百米空中,以90多公里的时速飞行个半个多小时。波多尔斯基男爵现在成天考虑如何增加发动机功率和数量,提高滞空时间和航程、航速呢。
有了这么强大的玩意,能不能称霸世界呢?由不得皇帝陛下不去乱想啊,实在是因为太震撼了啊。
他想上飞机感受下在空中漫游的感觉,可下面人是打死不让啊,让他始终遗憾不已,当然波多尔斯基男爵等科学家,也是禁止上天空的人之一。
大公那有严格的纪律条令,想当初东方大国的设计师就是在几百米高空死于意外,研究为此停顿,所以重要人物、科学家等未经大公亲自批准,一律不得亲自上飞机,专门写了包括皇帝、皇储。
皇帝陛下同时也意识到,未来烧油的玩意太多了,凭借本土的那几个中小油田,肯定入不敷出,还是得完成那个什么原油战略储备,趁着油价低的时候,大规模储存一些。
幸好奥匈帝国企业控制的大型油田多啊,现在世界各国都眼红他,包括老大哥大英帝国。
奥匈帝国企业的石油出口,更占了世界的30%以上,同俄国巴库油田占的比例相当。可奥匈帝国企业出口的都是提炼后的高档次成品油,不是直接开采出的原油,利润方面能一样吗?
英国、美国各占了10%左右,基本出口的也都是成品油。德国的石油供求基本持平,仅能保证不需要进口石油,但他还是在大量进口原油,提炼后再卖成品油出去。
可想而知,奥匈帝国企业能不遭嫉恨吗?但这个年代的原油也便宜啊,每吨才2英镑左右,所以大家虽有意见但也没有翻脸闹翻的必要。
这些国家还不知道,奥匈帝国方面已经刻意控制石油产能了,很多油田的钻井机、磕头机都故意没配置够,一是因为这样作,单井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
二是因为担心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那不是单价就降低了吗?如果这些企业全力打井、开采,那产量估计增加30%不成问题,利润那是杠杠的啊。
害的皇帝陛下,每次看到退伍军人基金会那些企业的财务状况,分给英国王室的真金白银、石油产出,都有点眼红啊。
不论是金、银、铜矿还是石油开采、饮料销售都是大肥肉啊,可又不好去插一脚,幸好皇帝陛下现在也不差钱啊,否则真不见得能忍住。
英国王室高层更是后悔不已,当初忘了这些企业属于奥匈帝国的,还得交企业所得税的,否则他们肯定也想分润一部分啊。
不是女王陛下不努力啊,实在是奥匈帝国太狡猾了,这种性质的企业怎么会还得交企业所得税呢?他们自然的就忘了,这些企业在他们地盘上开采、经营,也要交各种税费的好吧。
而且英国王室拿着这些分红,正常情况下也根本用不完啊,总不好意思挪作他用吧,看着账面上的结余越来越多,他们也心动不已啊。
硝石、铜矿、铁矿也是储存的大头啊。幸好退伍军人基金会旗下的企业有专门开采铜、铁矿的。对手里不差钱的皇室来讲,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不次于瑞典的挪威地区,原来是缺人,机械化程度低,开采困难,现在则好多了,毕竟专业机械弄出来了不少,别的国家舍不得用机械,皇帝陛下可是舍得的。
当然,跟瑞典王室的合作也可适当加大步伐了,反正现在使用机械,效率能高出不少,瑞典王室和政府方面更是受益方,肯定会同意的。
退伍军人基金会企业,在智利当初的投资虽没挖出硝石,但意外挖出一个不小的高品质铜矿,让公司总部唏嘘不已啊。
后来哪想到这个大铜矿越炸越多,硝石却始终没见到影子,铜矿越挖越多,算是捡了个小漏。
结果退伍军人基金会企业守着智利这个硝石大国,奥匈帝国到现在硬是没找到大点的硝石矿,还得主要从英国商人那大批进口,把英国资本家乐呵的够呛,当然铜矿的开采他们还不知道。
皇帝陛下感叹啊,幸好老子有海外州这两块殖民地啊,海外州的刚果解决了跟俄国进口稀有金属的需求,给国内的制造、加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保证了产品的竞争能力。
而利比亚按报告有不少的油田,品质更属于优质石油,规模更远远超过国内许多,只是那嘎哒太热,环境又太恶略,即使冬季估计没有2倍的薪水和福利,也很难让国内的石油工人去。
不过短期内开不开采无所谓,反正奥匈帝国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最不缺的就是石油了;真必需参加战争的话,只要国内提前储存个二千万吨原油,加上本土的全力产出,估计短期内就怎么都够用了。
至于资金方面都不需要麻烦两国政府,皇帝陛下掌管的退伍军人基金余款、贵族基金余款就措措有余了。
反正闲着不是闲着,不如地上养牛养羊,地下养铜、养油;地上牛长羊长,地下铜长、油长。
皇帝陛下他是不知道啊,他这么一搞,本就有上涨趋势的国际油价,在未来几个月后是蹭蹭的上涨啊。
当然大多数国家也不知道奥匈帝国在玩什么战略储备,只知道市面上的石油供应没有增加多点,而用油的玩意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影响了国际油价行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