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维也纳皇室企业商业洽谈会,主要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明面上的配件订货会议,邀请而来的各大合作商家都或多或少的拿到了一份不错的长期订单。
奥匈帝国皇室办的这几个工厂,并没想过去压低价格,所以会谈气氛是一片和谐,大家根据自己企业的资源、能力和规模,分润了这份大大的蛋糕。
至于有的企业高层,会考虑根据情况增加产能、扩大生产规模,奥匈帝国皇室企业也不会反对,只要你的产品质量合格就可。
这对于提高他们企业的规模效益、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肯定是好处多多。毕竟规格、型号除增加部分外,没有丝毫变动,只需要专心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员工熟练度、产量则可。
而新增加的型号和规格的产品,就得稍稍慎重了,牵扯到原厂地的大小、厂房的增加、新设备的增加等大额原始资金投入。
幸好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这也是个长期合同,且能得到厂方部分的预付款,让他们普遍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
蛋糕愉快的分润完,大家聚聚餐、喝喝酒、唱唱歌,联络联络彼此感情也就该撤的撤了,回去后他们为了生产的问题还有得忙呢。
精明的、实力强横的大企业代表会在这时悄悄留下,考虑第二步更大规模蛋糕的分润等。
奥匈帝国高层的这点,在贵族圈子内还是好评如潮的,一向厚道、从不吃独食,该分润出去的利益会主动分润出去,这也是欧洲各国大资本家能容忍奥匈帝国高层一些行为的主要原因。
来自巴伐利亚慕尼黑的重汽配件总公司等几个大型企业代表都留了下来,他们的参谋团队都是行业真正的精英,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更有敏感度,背后的实力也强悍。
如慕尼黑重汽配件总公司,就属于巴伐利亚王室的产业,与奥匈帝国皇室企业之间的合作很早,在汽车、石油行业起步阶段,就是奥匈帝国企业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双方一直合作愉快。
其他的企业也都是世界知名企业,其中有德国的莱茵金属、西门子。英国的三家精密机械配件加工业、电器业巨头,总共六家世界巨头公司。
既然都是明白人,大家也就敞开了谈,能代表王国的只有这一家,但西班牙的国王阿方索十二世已经在来维也纳的路上了,他那一份谁都不好动,其他的都是英国、德国的企业代表。
奥匈帝国的厂家代表首先声明,几个厂未来5-10年的产能就那么一点,并不准备盲目扩大规模。开玩笑,合格的技术工人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而新产品未来又不是不准备出现。
这些个产品的产能,按专家预计,根本满足不了世界市场20%的基本需求,剩下的部分,当然希望由英国、德国、西班牙三国共同垄断了,免得大家未来形成恶意竞争,影响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同时也是为了制造一个相对较高的门槛,挡住其他国家资本盲目进入这些行业领域,肆意破坏行业规则与大家共同的利润空间。
听的两国企业代表兴奋不已啊,西班牙王国的影响力在世界上毕竟有限,能保住本国市场和部分法国市场份额就不错了。
毕竟其他3强国,跟法国高层的关系堪称糟糕,哪怕算西班牙王国15%的市场占有份额,还剩65%的大头在这呢?
这些巨头企业虽在各自国内、行业内很强很强,但想玩世界性垄断还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这次通力合作是难得的发财机会,他们也都想把握住啊。
而且他们这些企业代表,哪怕身为总经理、董事长也不敢在这种大事上单独做主,回去后还是得召集重要大股东开会讨论才能最终决定的。
所以大家现在讨论的还只是初稿,一个奥匈帝国方面提出的大致意向,市场的大致划分,市场的开拓策略,产品定价问题。
然后技术专利权、使用费等,企业之间既要有一定的竞争,又千万不能恶性竞争,影响大家共同的利润。
奥匈帝国的代表皇储鲁道夫倒是耿直,针对不同价位的产品只收取每台2-15英镑的廉价专利使用费,以销售当月月底按月支付。
这个专利使用费的收取比例、额度,已经低廉到了让人不好意思再讨价还价的地步了,对于1台200英镑的车只交2英镑,已经是照顾的不能再照顾了,充分考虑了厂家的利润问题。
但也提出了要求,不能把厂建到法国、美国去。主要是这些国家没有国王,内部政策一天三变,诚信度极差,到时随便找个理由再弄几个大厂参与竞争就把几国企业的蛋糕分掉了。
当然产品进入再多都没问题,谁开拓的市场算谁的,但美国市场主要以英国企业的产品为主;俄国方面以德国的产品为主;南美、亚洲、欧洲其他国家大家各凭本事,但不能恶性竞争、盲目降价。
各国国内的蛋糕如何分配,就牵涉到各自国家企业的利益了,希望大家能够展开合作共赢。毕竟蛋糕太大,即使由几家大企业分润,也不会太轻松,何况牵涉到的附属企业同样不少。
听的几大企业代表纷纷点头认可,奥匈帝国方面非常的公允,大家合作发财确实是好办法。而且对美国各州的不同政策、法规,大家也多少是心有余悸的,当然不希望出现更多的竞争者了。
开完会,大家赶快各自赶回国内,参加那边早就等待的高层决策会议。争取尽快讨论出最后方案,合众连横,获得更多的利益。
奥匈帝国企业毕竟不会等他们讨论出结果,还是会按部就班的组织生产、销售,他们现在已经落后许多了,可不能再耽搁了。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二世也放话了,他来的目的是帮西班牙的大贵族、大地主们争取利益,这块巨大的利益日后都是西班牙大贵族、大地主们的,让他们提前派人到奥匈帝国取经,好回去建厂生产。
巴伐利亚王国方面也单纯、高效,自己的体量在那摆着呢,能具体吃下去、消化掉的能力有限,拉上其他友好邻国一起生产部分产品,很容易形成共识。
………
而这时的张祥也不再刻意找美、日两国商船的麻烦了,拿到到手的分红后,知趣的撤离了。当然如果路上碰到美、日两国商船,那就对不起了,一切照旧,有意见找英国政府去。
其实要是细细算下来,奥匈帝国的这帮海军官兵,甚至比起英国海军士兵赚的更多。毕竟他们赶早一步拦截美、日两国的商船,中间获得的利益足足的,只是一些物品还没变现而已。
当张祥的小舰队赶到大清帝国天津港,看到了准备回国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大公,父子二人相谈甚欢啊。
奥匈帝国的大多数军人,留在大清帝国已经毫无必要了,正在组织分批回国事宜,只有战车教导部队最先到,也将最后离开,完成两**队交流、培训任务。
双方的军事文化交流搞的轰轰烈烈,大清帝国的精锐部队也让奥匈帝国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纪律,异常严格的纪律,比起德意志军队那种还不一样,存粹是来自于骨子内形成的。
然后就是对中华荣耀的自豪感,虽然现在的大清帝国不算世界最强,但中华可是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数个强大至极的王朝,包括他们祖先的“康乾盛世”,和现在的“光绪变法”带来的“光绪王朝”。
现在光绪帝的变法异常顺利,没有盲目的去模仿西方国家制度、理念,结合了大清的实际国情,大清高层基本上是全力支持。
每年制约大清帝国经济发展的是银元、铜币的不足,需要暂时用奥匈帝国的货币克朗来作为第二货币,可想而知大清发展之快,经济情况之好。
张祥到了天津后,专门去拜访了大清帝国天津的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表示了需在父亲身旁尽孝,未能亲自前往北京觐见大清皇帝、皇太后的遗憾。
请李鸿章代为向皇帝陛下、皇太后等表示歉意和见谅,欢迎他们去奥匈帝国旅游、访问,他到时候再当面赔礼道歉。
听的李鸿章心里那个舒服啊,当场派出快马去北京送信,毕竟这种外交场合都会有时间拖延的,人家老爹贵为大公也不可能一直等着,所以场面到了就可以了,儿子陪老子难道有错吗?这是应该的啊。
哪想到,这次大清帝国皇室高层对奥匈帝国大公父子的印象更好了。大公就不说了,进京后该送礼的送礼,该拜访的拜访,那绝对是礼仪之邦友好大贵族的表现啊。
儿子更是冒着危险,率领舰队长期在外作战,参与了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大海战,手下还死伤不少。战后更参与对美、日两国的报复,让大清朝廷出了心头一口恶气。
大清帝国在奥匈帝国这些主力战舰上,都是布置的有联络员、观察员的,否则如何统一作战呢?这些人按时传递回去一些具体情报,那是必然的啊。
而大公父子从没想过从大清帝国获得什么,当然友谊除外。从没要求过什么,客随主便。哪个欧洲强国的大贵族能做到这对父子的一半啊,让励志改革,强大大清帝国的光绪皇帝感慨不已。
于是对奥匈帝国海军将士的一笔封赏和抚血金特批了下去。让收到这笔额外巨款的张祥感慨不已,大中华人发自于骨子内的骄傲,确是让他们早晚登上世界之巅的保障啊。
张祥也没有客气,真实的以大清帝国皇帝的名义,将款项全部分发了下去,要求大家始终牢记大清帝国的兄弟情谊。
自此,在奥匈帝**舰离开大清码头时,海军官兵列队庄严肃穆的敬礼成了长期的传统,此举更获得了大清帝国各界的好感,让大清的臣民们也倍感自豪,这绝对是友好、强国才有的尊重与待遇。
奥匈帝国舰队离开大清帝国的天津港,踏上返程之旅后。父子在聊天时,大公突然谈到。
一个来自西亚波斯湾的小国,自称是什么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大使,前一阵在大清帝国求见大公,邀请大公殿下前往波斯湾科威特地区访问,现在也在船上,大公计划顺道去那看看。
张祥脑子就一下子不好使了,科威特地区、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那肯定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建立者,叫阿卜杜勒·阿齐兹(又名伊本·沙特)的家伙建立的王国啊。
不过年龄不对啊,这家伙现在才15岁吧。估计是这个大神的老爹才对,看来这对父子不简单啊,能跑到大清帝国去见大公一面,还把大公忽悠住了。
未来的阿拉伯海波斯湾地区的强国之一,“石油王国”沙特阿拉伯王国,虽人口和军事力量远赶不上伊朗和伊拉克,但广大人民不闹事啊,政通人和社会秩序有保障啊,而且面积更大,地广人稀。
也是美国佬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美国企业更从沙特阿拉伯王国获得了天大的好处。其中一个公司就获得过近百万平方公里66年的探矿、采矿权,赚的盆满萝满的啊。
去看看当然没问题,张祥只是怕老爹失望,感觉到上当受骗啊,所以预防针还是得先打的,同时也得通过其他法子,让老爹接受这帮子异教徒的邀请。
张祥首先肯定了大公的意思,同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利弊,波斯湾是阿拉伯海的一处重要港湾,曾经异常繁华过,估计海底的宝藏就是个天文数字,对奥匈帝国皇室的帮助非常大。
如果奥匈帝国的寻宝队,能在这里悄悄的获得一个后勤支援基地,那整个阿拉伯海海域的探宝就不成问题了,甚至能把触手悄悄深入英国人的地盘印度沿海,所获得的收益将是难以估算的。
就单单这一条就足够打动大公殿下了,这两年当初的一个小想法,就不知道为奥匈帝国皇室,带来了多么丰厚的零花钱。
虽现在还有大量的物品没有出售出去,可已经出售和回炉冶炼部分带来的收益就已经异常可观了。
既然现在能有更加广阔的财路,那放弃就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是稍稍绕了一小圈而已,那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呢?
大公是不知道啊,他这一小圈绕的,可是为奥匈帝国皇室绕出了一个大大的财源,和未来的一个忠实的长期盟友。
张祥可是对伊本·沙特这个历史强人神交已久了。看来他的老子也是个能人,要不手下不会有这种人才,连欧洲列强的顶级大贵族都敢忽悠。
当初绝对的劣势下,伊本·沙特带领40多个勇士,骑着骆驼,向利雅得发起进攻,最终趁乱击败有强大后盾的宿敌拉希德家族,夺回未来的首都利雅得等地区,建立了大大的阿拉伯王国。
当然现在的国王是他的父亲阿卜杜·拉赫曼,而伊本·沙特现在才15岁,肯定是对方怕大公不去,所以无限放大了一些事情,但正好合适啊,否则大公才不会考虑呢?
双方只要友好展开合作,对彼此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谓好处多多啊。反正奥匈帝国现在又不缺乏石油,没必要早早的开发这里,要不大英帝国会怎么想。英国可是早有将这片土地划入势力范围的想法了。
一路张祥向父亲介绍了海战的详细情况,大致预测了未来海军的发展趋势,主力战列舰将成为海上决战的主力,装甲巡洋舰等大型辅助战舰适合破交和游击,并不适合在战列线上生存。
当然碰上对方战列舰时,装甲巡洋舰要跑路,战列舰一般也会毫无办法,毕竟航速等,装甲巡洋舰普遍要快出不少。
所以二者的发展不存在矛盾,应互相借鉴优点,最好弄出来快速战列舰这种玩意,但也没必要着急,待技术成熟后慢慢来则可。
听的大公恨不得狠狠收拾这家伙一顿,要是那么完美,何必还搞两种战舰,而且不考虑单艘战舰成本吗?按你的思路,那他妈的得花多少钱才能造一艘战舰,奥匈帝国财政能承受的起吗?
………………
大公一行绕道到了科威特地区后,首先刻意避过英国海军、殖民军的监控。虽有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大使带路,但仍路途艰难,但真正看到所谓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时,大公殿下不由的傻眼了。
这也算个国家吗?明明最多就是个部落了不得了,整个部落有一千人没有?张祥看着眼前的穷苦部落,反而更加重视起伊本·沙特这个未来枭雄了。
阿卜杜·拉赫曼给予了远道而来的客人,高度的重视和尊敬。他从心腹口中已经知道了来龙去脉,对于心腹敢于大胆的忽悠欧洲强国奥匈帝国皇帝唯一的弟弟,忍不住浑身冒汗。
幸好大公和王子都没有表现出愤怒,并坦然的与自己友好交谈,让阿卜杜·拉赫曼受宠若惊,将他们当成了真正的朋友和兄弟。
张祥父子顺势而为,双方很快确认了彼此成为友好国家,互利互惠的意思。
因双方都有共同的大敌奥斯曼帝国,所以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比如奥匈帝国为了帮助盟友发展经济和势力,每年向沙特阿拉伯王国提供200万克朗(10万英镑)的帮助。
沙特阿拉伯王国可用该笔款项采购奥匈帝国的现役军火、粮食等物品,也可自行拿去使用。
未来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市场将永久对盟友奥匈帝国企业开放,允许奥匈帝国企业和个人前来经商和办厂。
为保证奥匈帝国商人的权益和便利,奥匈帝国的皇室将分两次出资600万克朗,在未来沙特阿拉伯王国控制的海边,修建一个小型港口,修建任务大包给沙特阿拉伯王国,第一期资金一年内拨付。
毕竟现在的科威特地区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张祥父子可不会傻傻的去投资科威特,帮英国人的忙、发展殖民地经济。
沙特阿拉伯王国未来的国家也不可能占据这里,要不英国政府肯定不介意把他愉快的拿下,顺势吞掉他的地盘。
为此,奥匈帝国皇室,未来将获得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境内永久探矿、采矿的权利,如果发现矿藏双方彼此的利润分成为8:2,但50%以上的工人得聘用当地人。
资金和设备等全由奥匈帝国皇室出,占80%(其中10%为探矿费用)股份;沙特阿拉伯王国以土地出资占有20%股份。沙特阿拉伯王国允许这些公司建立护矿队,维护公司的正当利益。
在这个年代,这份协约明显是有利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不仅仅解决了部落资金的窘迫问题,还能获得世界最先进的军火,可以保障他们安全的同时,逐步从宿敌手中讨回失去的荣耀。
打科威特地区的主意,沙特阿拉伯王国应该不会去考虑,那存粹是找死啊,所以大公父子也不用太担心。
至于沙特阿拉伯王国,什么时候能获得海边的地盘还不一定呢,未来能控制的国家有多大更不能确定,位置会在哪里同样不确定。
沙特家族都以为奥匈帝国皇室是存粹是为了交朋友,送了份大大的蛋糕给未来盟友沙特阿拉伯王国呢。
他们不知道啊,这份简单的协议就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啊,只是现在这个时候奥匈帝国没必要直接开采而已。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在暗中进行,要不奥匈帝国皇室或者下面的企业就发达了。
但现在奥匈帝国皇室也不会闲着,有了大型补给船和货轮光明正大进入波斯湾港口的机会,那阿拉伯海海域的宝藏还跑的了吗?周边海域的宝藏呢?现在的蛋糕和未来的蛋糕尽入手中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