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菲律宾暴乱(1 / 1)瓜子昏睡百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祥因何会被调离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呢?

原因肯定不少,主要是因为世界将要大乱了,美、英两国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越来越大。

彼此努力的挖着对方的墙角,尽可能的抹黑对方形象,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无限大。

两大军事集团,彼此都在加紧的增强着自身军事实力、拉拢更多的可靠盟友、准备针对对方的弱点和要害,随时给予其致命的一击。

两大军事集团之外的,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的冲突也越来越大,双方军队不时的,就会在漫长的远东边境线上发生剧烈摩擦。

大仗虽暂时还没有打起来,但中、小规模枪战、炮战的情况不时发生,使得两国政府高层都非常的恼怒。

大清帝国的边防军队,往往仗着人多势众、武器装备也不差,赢多输少。

在各地边境线上,那是越打越有自信,把总体缺乏后勤保障、兵员的沙皇俄**队压制的够呛,可谓一扫往昔的颓势,暂时占据绝对的上风。

所以这两大强国,大家都没考虑去刻意拉拢。拉拢一个就可能得罪一帮大、小国家,这种事情划不来啊。

反正这两大强国,按这个走势全面打起来是必然的,也没有什么余力去参合其他战场了,只要这两个国家保持中立则可。

北欧的两强国,瑞典、丹麦政府高层,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与务实。明确表示绝不参与到争斗中去,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保持完全的中立。

两大军事集团国家的主要报纸媒体,整日彼此攻击对方,有时骂的那个难听啊,各大军工厂、造船厂等那是加班加点的在组织生产。

海陆军队,不断的举行各种名目繁多的实战演习、演戏,各种军官、士官强化培训更是没有断过,弄的几国国内空前紧张、战云密布。

奥匈帝国作为英国的盟友和大清帝国的盟友,那是铁定跑不掉的。不管哪头打起来或需要他们提供帮忙,都得执行盟友国家应尽的责任、义务,不由自主的也得考虑全力整军备战的事了。

张祥这个狗头军师,在战略总指挥皇储鲁道夫心中,还是有很高地位的。所以就被特意抽调了回来,给总指挥当私人高参、兼任海军总司令,要不用其他人,皇储鲁道夫怕被一些人坑啊。

皇储鲁道夫,经过了这些年的这么多事,被张祥带坏一些世界观那是肯定的,对资本家和一些政客是极度防范的,对贵族团体他也没有大意放松过。

脑袋不好使和想的比较多的人,那是始终存在的,一样米养百种人吗?万一部分人脑袋一热,干点出格的事出来,那皇储殿下不就郁闷了啊。

张祥个人倒是无所谓,他反正没想过自立为王的事,这样正好可以长期守着老婆孩子,享受家庭的温馨生活。

也可好好陪伴陪伴日益苍老的父母,尽尽做儿子的孝道。顺便也给二弟奥托·弗朗茨大公腾出个位置,展示展示才华,提高一下在家族内的地位。

张祥对奥匈帝国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组织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自认为20年内与英、德两强国联手,打赢一场世界大战根本没丝毫问题。

当皇储鲁道夫大致介绍完,英国政府高层分配给奥匈帝国的具体任务后,张祥就更加开心、放心了。

对于英国政府高层提出的,奥匈帝国应该大规模加强海军和陆军的规模,并不完全同意,主要是对大规模增加海军主力战舰不同意。

奥匈帝国的任务也不能算轻,陆军需要南方防住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几个斯拉夫人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可能进攻;东部、北部也要防御好波兰和俄联邦合纵国的可能进攻。

奥匈帝国海军需协助西班牙海军、英国海军地中海舰队,尽量牵制住法国、意大利等国在地中海、印度洋等地的海军舰队,保证几国的海上运输线安全。

奥匈帝国海外州的军队也要做好战争准备,战争开始后,发起对敌对国家殖民地的进攻,牵制住对方的殖民地军队回援、帮助本土,并尽量截断对方殖民地给本土的补给、输血能力。

张祥又详细询问了国内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情况,心里更有底了,但仍旧感觉有点担心。

时间还是太短,部分战略物资的储备量还是普遍不够安全啊,幸好现在还有一些时间,战争不会马上开始的。

而且以意大利王国等国高层的尿性,出头鸟是不会轻易当的,肯定不愿意自己冲在最前面当炮灰的。

只要意大利政府高层不愿意当靶子,意大利军队中唯一有威胁的大量海军战舰就不会动。

俄联邦合纵国、奥斯曼帝国等国的海军战舰又普遍老化、落后、能在自己家门口自保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什么主动攻击能力。

只凭法国地中海的海军舰队,那就是个菜,根本不可能威胁到英、奥海军主力舰队。

何况还有实力不弱的西班牙、德国海军帮忙,四国海军联手,封锁掉法国本土的海上运输线都不是太困难,头疼的应该是法国高层才对。

张祥又询问了,皇室和两国政府准备投入的军费准备情况,未来准备拿出哪些利益、如何去奖励广大的参战将士,听的皇储鲁道夫直翻白眼,心里想到:

“你这个败家玩意啊,把皇室拉上干嘛啊,不知道,打仗应该是政府掏钱的吗?皇室掏钱,那不是几下就把皇室那点财产洗白了。”

“至于奖励广大的参战将士的事情,现在八字还没一撇呢,考虑个鬼啊,哪有那么多的利益供大家分配。”

鲁道夫直接把皇室主动忽略了过去,介绍了一下两国政府现在大致的财政状况,张祥后面的问题,他也自动忽略了。

说起来,这几年两国政府的财政状况真的不错,即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每年仍有一定的小小盈余。

张祥开始一条条的帮皇储鲁道夫分析,首先是军队规模问题:

“海军适当增加些巡洋舰、驱逐舰、鱼*艇、布雷艇、扫雷艇等是应该的,潜艇部队也要悄悄的装备一些。”

“惹急了,让潜艇部队跑人家港口的关键地方布布雷,或用鱼*打沉几艘商船,堵塞港口附近的航道,引起一些恐慌问题;还可以运输一些战时紧缺战略物资,比如黄金、橡胶等。”

“主力战舰增加个1-2艘就可以了,千万别想着大幅增加规模,那简直是在败家、烧钱。”

“我们也要防着其他几国故意坑队友,永远不要去争着当什么主力,冲在前面的事情交给其他国家好了,我们打好下手、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所以主力战舰规模一定不能大了。”

“现在这个社会,科技、技术进步实在太快,主力战舰造出来没两年就基本落伍了、最起码不再先进,我们应该尽量提高战舰上的软件设施、提高单艘战舰作战、防护能力才是重点。”

“陆军需扩大的规模就大了,国家安全问题可是大事,参不得半点的假水。”

“防御意大利王国这种体量不错的强国,怎么得也要10万人吧?巴尔干半岛2-3个斯拉夫人国家得10万人吧?奥斯曼帝国得10万人吧?”

“防御东、北部的波兰和俄联邦合纵国,那需要的防守力量就得加大了啊,平时最起码得50万人吧?要知道这可是一线战斗部队,就得80万人了。”

“本土你不可能不留下防守和反击部队吧,算各10万人好了,那就又是20万人,要知道这可是一线、二线战斗部队,算下来,最起码得准备100万人吧。”

“加上后勤兵、汽车兵、医护兵等各类辅助兵种,200万人是最起码的吧?再算上补充兵,解决前线和后方士兵轮休问题,30%-50%后备兵员是最起码的啊,也就是需要260-300万的陆军部队。”

“这需要的军费开支等就堪称海量了啊,战胜后奥匈帝国能得到哪些大概的收益,从而来补偿自己的军费开支等啊。”

“对不起,只有从奥斯曼帝国的一些地区,可能能瓜分出点地盘,其他国家的地盘都不好占领啊。”

“一是因为当地人口太多了,想解决当地人的牛排问题太难了;二是国家内部人口比例的问题不容忽视啊,万一让斯拉夫民族成了主体民族,那皇室就真得哭了,得不偿失的事情不能干啊。”

例如:乌克兰地区就非常不错,60多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肥沃的黑土地,有“欧洲粮仓”之称,更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很容易解决广大百姓吃饭质量等问题。

但那的本地人口太多了啊,高达2000多万乌克兰人,数百万的俄国人、哥萨克人等,给你你都不敢要啊。

要了的话,对匈牙利王国国内民众构成,是个巨大的冲击啊,吃进去也根本无法消化,你是吞并人家呢?还是被别人吞并了啊?

而且,有两个不弱的主体民族国家,把奥匈帝国和庞大的俄国分开,那可是大好事,现在已经有了一个不弱的波兰,还差一个强大的乌克兰啊。

如果这两个国家,都能独立、并强大起来,对奥匈帝国皇室来讲,就是大好事了啊。

以后俄国不管是谁统治,再强大,也不可能达到历史二战时的水平了,更别提搜莫出数千万大军的夸张事情了(二战的苏联军队光战死就达到了至少1400万人)。

何况这两个国家能起到的阻隔、保护作用,奥匈帝国高层还得大力扶持他们、给他们鼓劲啊。

张祥的分析比总参谋部的分析,更贴合皇储鲁道夫的心意,除面对意大利只需要10万战兵外,其他的皇储还是基本认可的。

尤其是尽量让乌克兰独立建国,成为奥匈帝国东北部的一道坚实屏障与防线。

至于两个国家日后能带来的威胁,皇储直接没考虑,开玩笑,威胁再大还能有老毛子那体量带来的威胁大。

皇储鲁道夫还是提出了他的疑问,张祥想想回答道:

“意大利王国国力虽不弱,能武装起来的军队规模不小,但两国交界处大多都是连绵的山区,对进攻一方难度很大、非常大。”

“防守方只要没事多埋点地雷,边打边撤,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还没离开山区呢,估计几十万大军就因为补给问题而崩溃了。”

“就算没崩溃,又还有多少战斗力呢?我们又不是只埋一次地雷。意大利军队想对付以逸待劳的守军,那纯粹想多了啊。”

“加上以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地区的完美表现,10万战兵已经是高看他们了。”

“而且他们脱离那个泥潭才一年多,国力上的损失不可能立即弥补回来,他们敢来主动进攻,我都佩服他们高层的勇气。”

“我们只需要在边境征召当地山民入伍,好好训练个两年,给他们提供优质的单兵武器,让他们专门防御他们的家乡,肯定是万无一失的啊。”

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蒂罗尔猎兵团,数万人就把意大利近百万大军,在山区里收拾的不要不要的,意大利军队先后发起十多次战役也没搞定,反而损失巨大。

其实蒂罗尔猎兵团的真实水平也就很普通,没有长期、严格的系统训练、优秀的各级军官、士官、老兵队伍,再优秀的兵员也凝聚不起真正的军魂的。

“何况意大利军队要是真敢进攻我们,派出潜艇部队把他的对外主要港口、航道等,布置上密集的水雷阵。”

“让外界的粮食进不去,饿都能把意大利人饿垮,意大利的粮食产量能满足国内需求的70%吗?还敢来主动攻打我们国家。”

皇储鲁道夫心中也不由的想起,德国杰出政治家、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评价意大利军队的话:

“他们带着满嘴的蛀牙和极大的胃口,来到非洲大陆。”

而且他不自觉的想起张祥曾挂在口边的话:

“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不由的开心的笑了,算是认可了张祥的这种说法。但也没打算放过张祥,说道:

“10万陆军战兵,确实是太高看他们了啊,3万精锐就比较合理了,多了实在是有点浪费呢?”边说边和张祥大笑了起来。

张祥也接着汇报了这260-300万的陆军部队从哪来的问题。

“本土各民族地区,提供一半兵员就说的过去了,主要还得是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壮劳力、年轻人。”

“如果他们愿意他们优先,如果不愿意也无需强求,日耳曼、马扎尔、斯拉夫族裔多接点盘。”

“因为这些家伙即使参军后,皇室还不能让他们损失大了,否则以后的国家、地方治理,多少都会不那么和谐。所以他们只是应急的可靠替代品,而不是战争消耗品。”

“真正的消耗品,要么来自于殖民地地区,要么来自于外界其他国家。”

“比如德国的南部三国的穷苦百姓,只要你们身体合格了,进入奥匈帝**队,就可以享受家庭移民政策和奥匈帝**队的一切薪资、福利待遇。”

想想历史的一战,德**队从奥匈帝国招纳了多少的日耳曼人去帮他们打仗,张祥肯定也得好好学习了。

“英国的殖民地军队多如牛毛,让给我们一些强壮的印度劳工、民兵,损失印度人个30-50万炮灰军队没大问题吧,反正我们又不是不发抚血金。”

“我们这头,也没指望靠印度军队去主动进攻敌人,在战壕里好好呆着,守好各自防御阵地则可,敢无令后撤一律直接枪毙。”

“非洲的海外州和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再贡献个总数50-80万的青壮劳力、民兵,在坚固战壕、工事里顶住对方的一、两波强大攻势,剩下的搞搞搬运工作,敌人带来的威胁就削弱多了啊。”

“大清帝国的附属国朝鲜半岛,也是当地人口太多的地区,给我们支援个80-100万的防守消耗士兵和强壮劳工,那奥匈帝国国内百姓未来的闹事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啊。”

皇储鲁道夫也是有点发傻啊:

“靠啊,一场大规模战争要损失如此大量的兵力吗?那他妈的谁敢打啊,确实是损失不起啊,家家缟素,换成谁也会闹事的啊。”所以对张祥的建议高度重视起来。

“这样算下来,印度、非洲、大清帝国帮我们提供160-230万防守部队、杂兵、劳力;德国的南部三国帮我们提供30-50万精兵;奥匈帝国本土只用考虑50-100万精兵就可以了啊,这个法子不错。”

二人接着聊起,彼此更感兴趣的军事装备问题,两人的思路在这方面可谓是高度一致。

“皮实、廉价、易生产”的基础上,当然越先进、越霸道越好,能降低自己伤亡的点子都是好点子啊。

奥匈帝国的皇家科研中心,枪械研究所内,现在可谓是后世的名枪云集了。

所谓的,大量使用廉价冲压技术,制造的什么冲锋枪、突击步枪、轻机枪都在论证、简化、完善之中,“高性能、皮实、廉价、易生产”是枪械研究所的灵魂。

当然,现有栓动单发步枪的改进,也在进行当中,在保证整体思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精准度。

一线部队始终还是需要大量射程较远,准头较高的“神枪手”的,好专打对方的机枪手和一线军官等。

奥匈帝国对这些神枪手的培养,可谓是非常豪气,普通子弹放开随便练,高精准度子弹也会每月提供几发,让他们找找“杀神”的感觉。

要知道,这些高精度子弹的成本可是普通子弹的数倍,而且产能根本上不去,大部分还得作为战备储存。

奥匈帝国的皇家科研中心,大炮研究所内,也是明星云集,斯柯达军工的设计研究人员,基本整体搬迁了过来,成为了这个研究所的绝对骨干。

这样可保证,军事研究经费的长期稳定投入,不至于让这笔巨额研发费用压垮了企业。

也有利于保证研发的连续性,不至于中途因各种原因停止,尤其是在和平发展时期,军工企业没那么大的利润。

随着各种合金、镀金工艺的快速研究发展,奥匈帝国的军工业质量是稳步提升。

比如“钴”在合金中的地位,含有一定量钴的刀具钢可以显著提高钢耐磨性和切削性能。

钴将合金组成中其他金属碳化物晶粒结合在一起,使合金具更高的韧性,并减少对冲击的敏感性能,这种合金熔焊在零件表面,可使零件的寿命提高3-7倍。

含钴50%以上的硬质合金,即使加热到1000℃也不会失去其原有的硬度。

温度在1038℃以上时,钴基合金的优越性就显露无遗,特别适合用于制作高效率的高温发动机和汽轮机等,因此钴基合金被广泛地应用在航空航天和现代军事领域中。

后世在航空涡轮发动机的结构材料中,使用含20%-27%铬的钴基合金可在不使用任何保护涂层的条件下,材料达到很高的抗氧化性。

至于炮管材料的改进,那更需要合金、镀金技术了,由于炮管在火炮射击时承受的瞬间压力极大,温度极高,所以对炮管的材料要求很高,只有高强度的合金钢才能满足要求。

比如合金钢中添加一些镍,可以极大改善炮钢的韧性,镍也是未来装甲钢必不可少的金属元素。

而炮管内的镀铬技术又可以增加炮管的使用寿命,所以对合金、镀金技术得持之以恒的改进、完善。

当然,还有张祥一直关注的铝合金研制,同时这也是整个皇室高层都在密切关注的问题。

见过飞机的人,没有不想去亲自感受番,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的感觉,但大公所长强硬的表示,除非合格的金属材料研发出来,用到飞机上检测安全没问题后才可以。

这也就让大家翘首以盼了啊,投入的研发资金,更是明显的偏心眼啊,同时航空、航天发动机的研发也跟着粘了光,得到的资金支持远超其他研究中心。

张祥对此只能表示无奈啊,这玩意对奥匈帝国、对整个人类社会是大好事,他也喜欢快速到达的感觉啊,轮船速度提高再多,也无法和飞机相比啊。

但飞机的出现,对于美国、俄国这种体量巨大的国家明显好处更多,人家的资源可是异常的丰富,你造一架,人家就能造5架,未来真的打不赢人家啊。

其实现在奥匈帝国的铝合金技术,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甚至超出了历史一战时英、德两国的技术水平,距离铝合金的实用阶段也不远了。

当时的三大科技强国(英、德、法),内部可没有系统、持续的研发条件。本土也缺少铝矿石、电力资源,没来得及将这项技术用于残酷的战争。

历史上,西门子公司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用铝来改进了发电机;法国的Heroult和美国的C. M. Hall于1886年分别发展了将氧化铝溶解在冰晶石(Na3AlF6)中电解的方法。

奥匈帝国现在以近乎国家之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研发,难度根本没想象中那么大。

皇室现在,已经对匈牙利铝土矿的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发电站的修建同样不遗余力,现有铝合金技术,已经可以达到水平飞机正常使用的需求了。

只是想玩高速俯冲还不允许,待攻破技术瓶颈后,就是奥匈帝国飞机研发、制造业开始真正发力的时候了。

奥匈帝国皇室高层,也算统一了想法:

“海权的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陆国家霸权和制空权的时代。”

所以奥匈帝国皇室高层,更加注重同大清帝国的友谊了,大清帝国同样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同样挨着共同的强敌俄国,双方有共同合作的基础和主要敌人。

至于其他方面可合作的那就更多了,距离遥远有时真的是大好事,只要自己不犯浑,就不容易结下大仇。

大公殿下就曾与张祥聊过,难道奥匈帝国恢复“神圣罗马第二帝国的希望没有了吗?多在非洲占点殖民地是不是也能有希望啊?”

张祥很是沉重的说道:

“除非德意志各邦国,主动回归奥地利皇室旗下,否则没有一丝的希望,奥匈帝国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普通强国之一”。

“殖民地虽然很重要,但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始终是主体民族人口太少的问题,否则从根本上,没有多少真正的自己人啊。”

大公当时那是极度的失落啊,不过反正他又不是皇帝,无需承担那么大的压力,很快恢复了往昔的风采。

张祥与皇储聊完正事,二人晚餐时心情愉悦的小酌了两杯,吹了会牛,张祥才告辞离去。张祥回到家里又和父亲碰了个头,说起尽量脱手海底宝藏的事情。

只有在和平年代,古董等的高附加价值才会彰显出来,乱世是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最值钱的年代。

在大战即将来临前,高价出手一大批古董、文物,想法回收一大笔黄金、白银就成了当务之急。

大公对张祥的想法很是认同,也早就在私底下悄悄干这些事情了,当年陆续派出的一些探子们,现在在各个国家都普遍身份显赫,悄悄的收购部分黄金、白银难度不大,尤其那些大矿主。

何况大公用古董、文物与他们公平交易,那更加合作愉快了。在奥匈帝国高层各方面,开始为大战准备的时候,一件意外发生了,打乱了英国和其盟友的整体部署。

延迟了将近两年的,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的土著大暴乱,在美国人、日本人的支持和帮助下还是开始了。

1898年5月20日,在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的巴林塔瓦克地区,发生了反对西班牙殖民者的大暴乱。

暴乱分子控制了城市和周边地区,拘押了当地西班牙人等,随后各地暴乱分子纷纷开始响应,其规模迅速扩大,很快波及了整个菲律宾地区。

这个在巴林塔瓦克地区,领导暴乱的人叫做安德烈波尼法秀,他是一个菲律宾反西班牙组织的创始者。

这个组织的名称叫做卡蒂普南,意思是最尊贵的菲律宾儿女协会。

这个组织,有着大约十余万菲律宾本土居民主动加入,而且和殖民地政府的一些土著官员等有交集。

同当地的一些地主、种植园主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个组织平时也是从这些地主们手里,获得大量资金的支持,这次幕后更有着美国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

他们的这次起义,也并非全无预兆,只是西班牙政府派驻这里的主要官员,是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和蔼可亲的慈祥长者。

早有情报人员收集到的一部分消息,证明今年年初,这个组织向日本人秘密购买了几万支步枪和上百门各型火炮,而这个主要官员竟然没重视,以为是手下人在开玩笑。

要情报人员只是说枪支,他或许还真的信了,可大字都不识几个的菲律宾土著会玩火炮,他就觉得是扯蛋了,还上百门各型火炮。

因此,暴乱分子在巴林塔瓦克起义时,拥有上万的武装人员,这也使得西班牙殖民当局,快速的失去了对该地区主要城市外的控制。

当地西班牙人等外来者,要么被暴乱分子残忍杀害,要么被暴乱分子关押了起来,准备日后要赎金和当人质。

张祥有些奇怪的道:

“如此大规模的准备行动,西班牙殖民当局总督府居然事前毫不知情,看来这不仅仅是西班牙总督府是个废物这么简单了。”

“看来这个组织高层很有一套啊,对菲律宾的各个阶层都渗透的很深啊。其中别的国家政府又参与进去多少呢?西班牙官员方面被收买的有多严重呢?”

皇储鲁道夫给张祥点了个大白眼,看不起这个阴谋论者,问张祥有什么好法子。

张祥能有啥想法,直接下狠手镇压呗,好的法子都是西班牙政府高层该想、该去做的事,有利就有弊,主要看你从哪方面考虑了。

但总体上这次暴乱的规模,比历史上的1896年小了不少,这些年西班牙人的镇压、迁移、贩售力度非常大,提早透支了菲律宾当地反抗势力的根基。

西班牙王国的综合国力,更不是历史上的那个不断衰弱的西班牙王国了,标准的世界一流列强水准,如果不是美、日两国政府、军队在其间搅合,镇压起来的难度根本不会大。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二世,对菲律宾地区那是高度重视,为了保险起见,准备派出了海军的全部精锐战舰,和数万陆军精锐将士前往镇压、报复。

同时向英、德、奥三个盟友国家,发出了协助镇压暴乱分子的请求,切断暴乱分子的外援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了。

奥匈帝国皇帝陛下和皇储,召集大公父子前往私下讨论,很快形成一致意见,当然得全力帮助盟友了。

西班牙政府需要什么,只要奥匈帝国能帮上的全力帮,船队、军火、弹药、物资等敞开平价供应,军医、护士等特殊人才也能提供部分支持。

海军去两艘最新式的主力战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一艘,辅助的驱逐舰也去四艘,其他舰船若干。

陆军的山地特种部队和海军的特种部队,全副武装、带齐物品出去实战检验一番,练练兵、见见血。

张祥这个海军伪总司令,代表奥匈帝国皇室跑一圈,压压阵,另外大清帝国委托加工完成的一艘战列舰、一艘驱逐舰也会同行,顺道押送一批外销军火前往大清帝国。

奥匈帝国的海、陆军特种部队,全部拥有皇家称号,是皇室自己掏钱供养的一只战略部队。

平时都只为皇室服务、确保皇室成员安全,并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战争时也将投入部分战场,接受一番残酷考验。

张祥知道,特种部队这次去存粹是为了练兵、检验战术战法,而且没真正见过血的士兵,永远也称不得为精锐士兵,平时训练的再严格、再好也没用。

而特种部队的军事装备,也是奥匈帝国最新式装备的集合体,完全领先这个世界其他国家10-20年。

这些武器的大致设计图,来自于一个不要脸,只知道剽窃的家伙,还美其名曰是大清帝国方面的研究、总结成果。

反正张祥和醇亲王奕譞之间,不是第一次展开类似合作了,理直气壮啊,其他人反正又不知道啊。

奥匈帝国的专业研发团队,经过反复计算、试验等等,发现这些东西确实是好东西啊。

试生产后,测试老兵经常拿着是爱不释手,评价那是非常的高,当然子弹的消耗量太大是个要命的大缺点。

这次张祥剽窃的对象,不止是老毛子的了,还有历史上德国的、英国的军事科技结晶。

如“司登”冲锋枪,拥有历史上几个二战之最:结构最简单,做工最粗劣,造价最低廉,外形最丑陋,最受盟军士兵痛恨。

该枪是英国政府,应对德国入侵威胁而研制的,有多种型号,其中的一型还是二战中唯一可以安装消音*的冲锋枪。该枪的几个“最”也概括了它好和坏的特点。

它的设计是“多、快、省”的代表,结构以及加工制造极其简单、方便。但其供弹具和保险装置的不可靠也常常引来众多的骂声。

当然,张祥还算厚道,根据明显弱点多少进行了一些自我感觉合理的完善,最起码不能让弱点这么突出和致命,丑陋、粗劣那又不是大问题。

苏联PPS-43冲锋枪在外形、结构以及加工工艺上,已具备现代冲锋枪的一些特点。它大部分的零件采用钢板冲压、焊接、铆接而成,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可靠性和勤务性都很好。

该枪发射7.62毫米手枪弹,由35发弧形弹匣供弹。它的有效射程为200米,理论射速650发/分。

最后,奥匈帝**方高层,在冲锋枪一项上还是选择了毛子的,毕竟没那么丑陋、难看啊。

但未来的配发,也只打算用于部分防守为主的部队,主要进攻部队将配置更好的突击步枪。

那种丑陋的,就连生产出的样枪、带图纸,送给了大清帝国好了,在这个年代,这枪还是很威猛、强悍的,非常非常不错的。

突击步枪,毫无疑问是选择的AK47版本啊,枪身短小、射程较短,适合较近距离的战斗和安保工作。

AK47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导气管位于枪管上方,通过活塞推动枪机动作,回转式闭锁枪机。

AK-47的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都很好,尤其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

AK-47的机匣和许多配件,是用冲压工艺来生产的,采用冲压工艺的好处是材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成本相对低出许多。

机枪选择的是,历史二战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只是把枪管口径微调了一下,采用奥匈帝国一贯的7.62毫米子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射速极快,声音像拉动拉链时的响声。

MG-42通用机枪,若使用两脚架,配备50发弹鼓,即可作为轻机枪使用,跟随班排作战。

若使用重机枪的三角架,配备300发弹箱,即可作为重机枪使用,成为营连的支援武器。若装上装甲车辆,它又是合格的车载机枪。

这款机枪和普通轻机枪一样采用气冷式,通过迅速更换枪管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这一款看似粗制滥造的武器,仿佛是若干铁片和一根铁管的拼凑物,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盟军等敌对国家士兵视其为“步兵的噩梦”。

“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

平时就属它的射速最疯狂,可高达每分钟1200发,MG42同时也是难得的可靠、耐用、简单、容易操作以及成本非常低廉的武器。

这种全枪重量(含两脚架)仅11千克,不到原有重机枪30%;有效射程800米(轻机枪)-1000米(重机枪);初速755米/秒,每分钟1200发的高射速。

简直把斯太尔军工的专家们吓傻了,赶快列为了工厂内部最高机密,严禁外传,并迅速上报皇帝陛下知晓。

皇帝陛下现场看了几挺机枪的表演,也是被镇的不轻啊,确实太他妈的强大了,而且成本不到原来机枪的30%,生产简单,容易操作,而且通用(多用)。

“保证秘密的情况下放开生产,先在皇室直属部队和有皇家称号的精锐部队普及,看下部队的具体反响。”

“如果反应好就留下,替换掉原有的高价机枪,反应不行就送给大清帝国去头疼去,看看他们如何去改进。这种机枪简直就是为东方人设计的,轻巧、廉价,易操作。”

“这次也送十挺去大清帝国,让他们的精锐军队感受一番,问下要不要成品。要的话,我们的军工企业帮他们生产一部分。”

就这样,这款新式机枪优先的进入了各支强悍的特种部队,成为了主要火力支援武器,为特种部队的士兵们所喜爱。

张祥这次押运去大清帝国的军火产品,就有这几种的样枪。图纸就对不起了,只给一种冲锋枪的,大清帝国要的话,倒是可以大量提供成品或全套零件。

不过这些新式武器装备,对弹药的消耗量实在太大,非忠诚的精锐部队,就没必要大量换装了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