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自古以来都是困扰天朝统治者的一大难事。
汉初时,高祖刘邦分封诸子为王,至文帝时期,诸王势大,渐渐不服中央管束。其中尤以吴王刘濞听听这名字,就知道他多流弊了最为嚣张。
彼时,尚是太子的汉景帝,因口角,一气之下杀了吴王世子,险些被要求以命抵命。往后,景帝继位,遭遇七王之乱,被迫杀亲信削藩派大臣主父偃,以平诸王之怒。
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横空出世,外破匈奴,内肃诸王,大力推行推恩令,削减诸王封地,这才算是将藩镇之祸彻底消弭于无形。
历经三代人,削藩方有成效。亏得汉时诸王,都是高祖后裔,好歹还是一家人,尚且如此。
再说明初,朱元璋同志显然是没有好好读过史书,如果他认真的读了,就不会犯和汉高祖刘邦一样的错误了。也可能是就他的角度来说觉得没什么,毕竟都是自己的子孙,谁当皇帝,他都是明太祖
建文帝朱允炆初一继位,便采纳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之言,大刀阔斧的展开了削藩。
致于结果,大家都知道的,被他四叔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奉天靖难成功。削藩,削藩,把自己的皇位和小命都给削没了
由此可见,削藩这事儿,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搞不好,就得引火烧身,连个渣都剩不下。
摆在商纣王面前的,便是这东、西、南、北四座大山,遮天蔽日的光景。他踌躇满志,想要有一番大作为,振兴商朝,重树中央权威。
可惜,他却不知道,在他不知不觉间,成汤八百年社稷的命运已经被写定了,他再如何雄才大略,也是回天乏术。
他谋划出的第一招,简单粗暴,便是将四大伯候,骗进朝歌来,捏造一个谋反的罪名,来个擒贼先擒王。
拿破仑对此的评价是:这一招,真心算不上聪明。
毕竟,封建贵族的一大特点就是稳定,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便是抓了四大伯候,也动摇不了他们的国本。比如权游里的艾德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饶有兴致的向韩幸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在他还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终身执政的时候,曾经遇到一场刺杀。刺客是一个奥地利人,事后被抓住了,他便问:
你为什么要刺杀我哪?你明知道这场战争是弗朗茨二世挑起的!我并不是那个不想要和平的人。
那刺客却是回答:因为杀了弗朗茨二世,还会有弗朗茨三世,弗朗茨四世。杀了你一个拿破仑,却不会再有第二个。
“就是这一次的遭遇,让我的思想出现了转变!我开始担心,我若是遭遇了不测,谁来捍卫我所建立的一切?我不希望我像是亚历山大一样,在我死后,一切便分崩离析。”拿破仑略有些唏嘘道。
这大约也是导致他最终称帝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他们二人也是以后世人的角度看待纣王的这一招。实际上,在商朝的大环境下,中央还有着很高的权威,而四大伯候之下还有很多的小诸侯。只要能成功得手,站住法理的脚跟,这一招并不是那么的臭不可闻。
只可惜,姬昌可是命定的大周开国之君。再加上他往日里颇得人心,就连朝中大臣,如宰相商容,丞相皇叔比干,纷纷为他求情。
这可把纣王给气坏了!看到此处,结合上下文,诸位大概终于明白为什么纣王要把比干的心挖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颜色了吧?
他肯定是想:比干,你好歹也是皇叔,王室的一员,居然胳膊肘往外拐?你明知道西伯侯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你居然还护着他?你是不知道咱们大商朝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吗?怎么着,你是觉得我老爸死了之后,没有兄终弟及,把皇位传给你,你不高兴了?还是说,你收了姬昌的好处?
不过,实际上,他却是误会了比干。比干那是一颗忠心日月可鉴,一腔热血天地可表。只是,为人迂腐了一些,认死理,他觉得姬昌受了冤屈,而且素有贤名,自然就会竭尽全力的为他求情。
要说帝辛有什么不好,就是不听劝,而且多疑。于是,就像是原剧情一样,他处死了比干,挖出了他的心。
诸位也许要说了,其他你都可以洗,找些什么成王败寇的借口。但枉杀忠臣,设置炮烙、菜盆等酷刑,你没得洗了吧?
他杀比干,的确没得洗。
但其他的,还别说,我对此还真有一番说道:
首先,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去看待古代人的行为,说他们不人道,太残忍。
毕竟,此时可是奴隶制盛行的商朝,虐待奴隶,活人殉葬,残不残酷?可就这,即便是姬昌他家祖祖辈辈,也照样干过。所以说,他们跟纣王一样,清白不到哪里去
遍观古今中外,自古以来,严刑峻法历朝历代都有,流传至今的千刀万剐,株连九族,哪样不是丧心病狂?古罗马皇帝还用小孩的内脏占卜未来哪
所以说,炮烙、菜盆、挖心,这些放在咱们现代人眼里,天理难容的酷刑,在商周古人的眼里,却未必就十恶不赦。何况,此时孔孟之道尚未问世,世间并不崇尚仁恕之道。
于是,宰相商容被罢免,皇叔比干被掏心。纣王终于如愿以偿,将三大诸侯统统捏在了自己的手心里。其中北伯候鄂崇禹因为反抗,被杀了长沙sxsr
他首先料理了自己的老丈人姜桓楚,如今文仲率领大军驻守东夷之地,进出都得经过姜桓楚的领地,可以说是一块大号的绊脚石。再加上其平日里自恃国丈身份,从不将自己放在眼里。说穿了,纣王之所以会娶姜桓楚的女儿,不过是政治联姻,为了稳住他罢了
如今,他自知中了纣王的计,当即固态萌发,指着纣王的鼻子就骂。此时也没有什么三纲五常,规定女婿不能杀岳父。即便是有,二人也先是君臣,后是翁婿。纣王之前以雷厉手段,除了比干,撵走商荣,自然是没人敢劝阻他。
这却是一招杀猴儆鸡之计,言下之意便是:看见没,连老丈人都一点不心慈手软干掉了,你们剩下得悠着点吧!别以为我不敢杀你们
这一招也是立竿见影,南伯候崇侯虎的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先是“坦诚”了姜桓楚邀请自己加入他谋反的阴谋,然后又一番忏悔,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纣王这边,当起了忠臣。
如今,却是只剩下西伯侯姬昌这最后的威胁了!
只是,姬昌颇得民心,即便是纣王要杀他,也得好好掂量一番。这和曹操不敢轻易杀刘备,是一个道理。
就在这时,却有一个人送上了门来。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其人真名不详,伯邑考只是对他的称呼,就好像商纣王被称为帝辛一样。“帝辛”二字之中,“帝”是身份,“辛”才是名字。结合到一起,就叫帝辛。
而伯邑考也是这个道理,“伯”是指他在家中的地位,长子。这点早就说过,古人长子为伯,次子为仲,三子为叔,四子为季。最典型就是江东孙氏,孙伯符,孙仲谋。这一套沿用到了我们现代对长辈的称呼之中,伯伯,叔叔
而“邑考”,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他是“考”这个地方的领主。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周自称小邑,将商朝称之为大邦。所谓“考”,就是爸爸、父亲的意思。有个词叫如丧考妣,跟死了爹妈似的
因此,“邑考”是指,周邑的国父。算是后人对他的一种缅怀,类似谥号。
伯邑考是个大孝子,他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一直没有回去,便亲自来朝歌一探究竟。这可真是,羊入虎口啊!
纣王立刻喜上眉梢,设了个圈套,将他杀了。他心想:我正愁不知道怎么收拾姬昌哪没想到你自己送上门来了!
于是,一时间,他计上心头,想出了一个令人作呕的毒计。
他将伯邑考做成了肉丸子,送到被囚禁的姬昌面前,挑明了一切,逼他吃下去!
不管老姬昌到底是扮猪吃老虎,还是真的表里如一的圣人,这一刻,看着摆在自己面前这份尚冒着热气得肉丸。他是悲从中来,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只可惜,他最后还是吃了!没错,他吃了!
这可不是我这里瞎编,原著中也是如此。尽管电视剧中加工为他并不知情,还饿了很久
你可以将他的行为看作是忍辱负重。但诸位也该知道,忍辱负重的人,大多数都不简单。
不知道诸位晓不晓得,一个异常残忍成语:易子而食。意思就是,到了灾荒年,活不下去,没吃得的时候,交换着孩子吃。
当然,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毕竟孩子都是自家的宝。即便到了生命存亡的关头,也下不了狠心痛下杀手。
但,这的确是真实存在过的情况。由此,诸位也就可以理解姬昌的行为了。也就是说,真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孩子也是可以牺牲的!抛妻弃子的刘邦,“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刘备,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侧面印证了古人的这一观念。
只能说,古人,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尚。
老姬昌被带到纣王的面前,他沦为阶下囚已有月余,早已没了身为西伯侯时的体面。他身穿破烂的囚衣,手脚上,受镣铐压迫的部分,在地牢湿气的作用下,大面积的溃烂发黑。银白色的须发油腻而又蓬乱,上面缠绕着杂草,更有虱子绕着他飞舞。
一双浑浊老老眼,眼眶发红,眼神木木的,写满了忧伤,呆呆的望着天花板。他浑身微微发着抖,仿佛每跨出一步,都是莫大的艰难,俨然是一幅行将就木的样子。
他木然的来到纣王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下,周遭除了他身上镣铐的脆响,便是磕头的咚咚声。
看着眼前这个失魂落魄,两眼无神,浑身发抖的老人。纣王得意的笑了!
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雄才大略的西伯侯姬昌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经受丧子之痛,悲痛欲绝,时日无多的老人。
于是,他将姬昌放了!
他认为这个老人再也无法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了,又何必再痛下杀手,玷污自己的名声哪?这个老人苦心培养的继承人已经没了,传说他有上百个儿子其实只有十八个亲生的,其余多数是义子,待他百年之后,西周一定会陷入夺嫡的内乱。
彼时,作为商王的自己,已经消化了攻打东夷的胜利果实。说不得,还可以找借口插手西岐内部的继承。
他目送着这个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出自己的宫殿,期间还干呕了两次,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却不知,这恐怕是他这辈子做过最愚蠢的决定,可谓是纵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