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54章 案例教学(下)(1 / 1)莲花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街亭能不能守住呢?”李沅提出这个问题,“很难。即是马谡不犯错误,也很难守住街亭。也许能守住十天半个月,要想守住一个月非常难。曹真和名将张郃,共率7万大军,主力是精锐骑兵,机动性强,攻防俱佳,还有后援军五万固守战略据点,再加上后续部队可以源源不断地增援,马谡必败无疑,只不过因为马谡的愚蠢把这个进程大大提前了。”李沅陈述完毕,现在轮到其他人针对性发言,很多人都举起了手,只有尉迟循俨低下头不吭声。

“尉迟十郎,你说说。”唐志直接点将。

“我不知道,长官叫我怎么打我就怎么打,想这么多干啥?”尉迟十郎摇摇头道。

众人皆笑。

长孙泽笑问:“长官教你投降你干不干?”

“呸!只有你这小白脸才会投降。”

程伯信骂道:“打仗这么简单?谁都可以做将军,何必要选你?就你这样霸着茅坑不拉屎,元帅肯定打发你去敢死队,早死早投胎,腾出位置让别人上。”

尉迟十郎低下头不吭声也不反驳,他知道说不过别人,干脆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

“记过一次。”唐志黑了脸,“再犯一次就关禁闭!下一次的‘背水一战’战例你主讲。”

听到关禁闭,大家都不寒而栗,那可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有道是‘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唐志严肃道,“大家的祖辈都是跟着太宗皇帝打天下的,你们的条件很好,将来有可能领兵打仗,为了你们自己,为了自己手下的弟兄们,你们都要好好学习兵法,多动脑筋。上战场不是服从命令就行,要好好揣摩上级的作战意图,在完成目标作战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灵活机动,因为上级不是神,他也不能面面俱到,战场瞬息万变,很多突发情况都要我们临机处理,所以将领的战术涵养非常重要。

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咱们在这里学习沿革地理,首先学习的就是地利,整个战场的地形地貌我们都要了如指掌,第二才是考虑人的因素。你们说说,在这个案例中,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在哪里?”

“当然是兵力,魏国这么多军队,蜀国才多少?耗也能把他耗死。”李沅道。

“蜀国也不少啊,在陇右有8万人,即使第二批魏国的增援部队到来,也是三个月之后,蜀国早已把陇右安定下来了。”秦晙提出不同意见。

李沅无言以对,好像是这么回事。

程伯智举手发言,“诸葛8万军队不可能全部全部放在前线,他至少要放一半的军队镇住后方。虽然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但是蜀军还没有实际控制三郡,其物资兵员并不能为蜀军所用,蜀军的粮草仍然要由汉中向祁山大营转运。还有两郡刚刚平定,民心不稳,在陇右没有消化吸收之前,蜀军主力是不敢离开祁山大营的,否则有后路被断、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时间拖长,旷日持久,蜀国首先会扛不住大军的消耗。”

程伯智倒是很有见地,当年曹操拿下关中、南郑的时候没有乘机进攻益州,是最大的败笔。因为当时刘备用不正当手段刚刚拿下益州,民心不稳。

当时司马懿建言:“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刘晔也认为:“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不听,停止用兵,后来裴松之感叹道:“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

李思顺点评道:“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张郃来的骑兵太快、太多,5万骑兵,这一点恐怕就是诸葛亮自己也没有意料到。张郃即使不进攻马谡的营寨,用一万骑兵监视,4万骑兵入陇右支援广魏和陇西两郡,依托城郭机动进攻,能把陇右搅个天翻地覆,加上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进攻南安郡,这个时候诸葛唯有撤军一途。”

大家点头称是,来的人多就可以分兵,四万骑兵进来,诸葛亮就要头疼了。

“为什么一定要走街亭呢?其他地方不行吗?”尉迟循俨瓮声瓮气地问了一句。

“这就是你不作功课的结果。从关中到陇右有六七条路,有的是因为绕道太远,有的是因为陡峭不好走,而番须道是通往西域的商道,适合大军通行,兵贵神速,所以看起来道路很多,其实只有这一条合适。”苏远征解释道。

“最重要的一点,”苏远征道,“是魏国国势强盛,兵强马壮。兵法云:‘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故。’魏国可胜吗?道、天、地、将、法,从五个方面考察,当然不可胜。曹操虽然死了,但是有司马懿统帅其兵,魏国君主睿智,将相用命,百姓归附,上下齐心,无机可乘。

大家想一想,诸葛以区区新造之蜀,自封为仁义之师,以为天下百姓思念汉朝,引兵向北,企图吞魏,故千里负粮,希望一战而胜,这不是做梦吗?结果不是因为战场失利,就是粮草不足,最后匆匆退兵。这就是诸葛急于建功,而丧失其器量的结果。所以诸葛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

虽然史书上说得不清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推断。这次救援关中的主将是曹真,曹真在哪里呆过?虎豹骑!虎豹骑可是打败过西凉骁骑的,所以千里驰援陇右的极有可能是这支部队,要不然不会来得这么快。”

苏远征说到点子上了,如果是他自己的见解,这可是了不得,是个帅才。当年诸葛亮隆中对说过北伐,“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什么叫天下有变?就是北方政权内乱,有机可乘,这个时候朝廷反应迟缓,增援的部队不可能来得这么快。没有这一点,就这样冒冒失失地过去,结果就是消耗战。

其实失街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不在军中。街亭是生死攸关的地方,他应该亲自带兵前往,交给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参谋是重大失误。当年曹操偷袭袁绍大军的粮草,这也是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所以曹操亲自领兵。

陇右战略算是告一段落,能分析到这一步应该讲是很不错了。至于魏延说的走子午道,那更不可能成功,因为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例不可复制。当年项王在彭城(徐州),离关中很远,而关中因为地势太重要,所以被项羽一分为三,雍王章邯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就是陈仓道当时不为章邯知晓,所以才能奇兵制胜。你要依样画葫芦肯定玩完。

即使是这样,章邯从接战到败亡,坚持了十个月,魏延想二十天拿下关中,同时挡住洛阳来的援军就有点想当然了。山西不在自己手中,关中就没办法可守,从山西进攻关中,有三个渡口可选,分别是:风陵渡口、蒲津渡口、龙门渡口。

三个渡口中,龙门渡最容易渡河,但离长安最远;风凌渡离长安最近,但最难渡河,因为渡口对岸就是潼关;蒲津渡居中,距长安的距离和渡河难度都居中。综合来说,蒲津渡口是三个渡口中最合适的渡河地。历史上由山西杀入关中,十次有八次都走这个渡口。

除了了山西,还可以走北线从陕西高原,走东线从南阳走武关进攻。关中太大,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对于体量如此小的蜀国来说根本就吞不下,所以诸葛亮的陇右攻略是唯一可行的,当然前提条件是魏国内乱。

战例分析让大家的学习兴趣大增,唐志还搞了一个简易的沙盘,虽然不太准确,还是让大家耳目一新。唐志现在也不可能让学生们去搞测量,一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三角函数,二是如果这样干,李治就要把他拉出去砍头了。

因为唐志这个学校是草创的,没有图书馆,唐志要求弟子们把自己家的书先贡献出来,准备全部翻印。古代根本没有印刷术,大都数都是手抄本,书籍特别珍贵,都是几代人借书抄书的结果,这也是士族能够垄断文化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唐朝开始雕版印刷,只要是用来印佛经和其他经典。唐朝公子王孙举办诗会,花费巨资刊印出来,那就是非常大的嘘头。

现在唐志已经把木工车床制造出来了,加工出第一根金属丝杆,离金属车床不远了。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机械发明中,螺纹是其中之一。现代有很多人津津乐道中国古代的榫卯结构,但是学习机械制造的人更加推崇西方的螺旋和螺杆。大家看看后世到处都是螺丝作紧固件,还有几人能够想起榫卯结构?

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机床是英国人亨利·莫兹利发明的。1794年,莫兹利发明了刀架,刀架是机床的核心,后来相继出现的刨床、钻床、镗床等各种机床,都离不开刀架。所以,人们称莫兹利为“车床之父”。1797年,他制成了第一台螺纹车床,这是一台全金属的车床,有能够沿着2根平行导轨移动的刀具座和尾座。导轨的导向面是三角形的,在主轴旋转时带动丝杠使刀具架横向移动。这是近代车床的主要机构,用这种车床可以车制任意节距的精密金属螺钉。

很多人说穿越造火枪,如果没有螺丝钉,你怎么把枪管固定到枪托上?像明朝的三眼火铳一样用铁铸的,然后套一根木头?有人说三眼火铳威力堪比机关枪,不知道他哪来的自信。后世有学者搞实验,造了一根三眼火铳打靶,15米内对人体有杀伤力,那还是在没有穿盔甲的情况下。而且很重要一点,这个火药的配方是后世实验室的,明朝的火药是什么样谁知道?

金属车床造出来,下一步就是伟大的发明活字印刷术,其中就需要手摇铸字机和活字印刷机,没有这两台机器,活字印刷术就是看着厉害的玩意儿,还不如雕版印刷,而冲压子模的冲压机和活字印刷机都需要用螺旋,螺旋、螺杆正是中国古代没有的。汉字不像国外的26个字母,总共就是26种,汉字有一万多个,一本书里的常用字可以用到上千次,这么大的用字量如果不是机械冲压和铸造,那得是多大的工作量?像咱们的网络写手的作品动不动就几百万字,哪里去雕刻这么多的字?

你在没有机械的情况下搞活字印刷,还没有弄出来你就破产了。中国古代官刻首次正式采用活字印刷术,为清雍正四年印成铜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并颁行《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可算是政府在活字印刷技术总结方面的首次贡献。但政府在活字版的使用上并不是很热心,清初宫廷刻的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所以毕昇的活字印刷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并没有传播开来,真正在古代大行其道的还是雕版。

1440年到1445年之间,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制造出了第一台铅活字印刷机。他发明了铸字盒、铸造活字的合金、冲压子模、以及油脂型印刷油墨和一整套印刷工艺。这才是活字印刷的春天来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