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没去北方,他的师兄神秀去了,神秀的徒孙拥立神秀为第六代祖师,于是禅宗有了南北二宗顿、渐之分。神秀在禅法上提倡渐悟,主张通过坐禅观心,除去妄念情欲,使自性达到明净。他在701年应诏入洛阳内道场说法,接受供养。他曾为武则天、中宗、睿宗的“三主国师”。神秀的弟子普寂、义福等都受到唐玄宗的敬信和优遇。南宗顿教禅法在慧能死后的20年间于江南处在停滞状态,以普寂为首的北宗渐教禅法却在嵩山洛阳一带十分盛行。普寂自称七祖,在两京占据“法主”地位,先后被三位皇帝尊为法师,并受到朝廷官员的信奉,声势显赫。
惠能的弟子神会认为慧能是继承弘忍的六祖,所传授的顿教禅法直承达摩至弘忍的禅法,而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不甘心南宗沉寂下去,便在滑台大云寺与站在北宗立场的崇远法师进行激烈辩论,自称“为天下学道者辩其是非,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扩大南宗的影响,为南宗争正统地位。
由于北宗势力连天,神会一再受到迫害。752年,北宗信徒诬告神会聚众阴谋作乱,神会被政府贬逐出京,被展转放逐到荆州开元寺。
就在神会被放逐外地之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政府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因军需粮草供应困难,便以卖官鬻爵和在各地设立戒坛度僧卖度牒的方法筹集资金。神会以其名望,也被请出来主持度僧,为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作出贡献,受到朝廷嘉奖,唐肃宗诏入内道场供养,又派人为他在洛阳的荷泽寺建造禅室。
“安史之乱”后,北宗迅速衰微,南宗开始盛行于大江南北。朝廷正式承认南宗为禅门正统,慧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为南宗迅速发展成为禅宗主流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当然,神会的七祖是朝廷封的,禅宗内部是不承认的,惠能没有把衣钵传下去,所以根本不存在第七代祖师。后来禅宗“一花开五叶”,惠能之后禅宗分为5宗,都是从惠能这里传下来的。
神秀的北宗在长安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北方的日本僧人把神秀的禅宗传入日本,所以日本的禅宗从本源来说是不清净的,不是禅宗法脉。
后世的那些写历史的网络大神绝大多数都是诋毁佛教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佛教是外国传来的,不是本土宗教,所以极力推崇道教。但是写网文又要装笔,神秀和惠能的这两首偈是装笔的利器,所以又恬不知耻地拿来用,非常搞笑。
其实他们根本看不懂这两首偈。神秀的偈落在“有”上,身、心、菩提、明镜都是有,所以要勤拂拭惠能的偈落在“空”上,什么都没有。说有说空其实都是不对的。如果没有前一首偈,惠能这首偈是有大问题的。
那么顿、渐谁是谁非呢?其实楞严经有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属渐修,因次第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理、或者是佛性是属于顿悟的,就是你一下子明白的,也就是“知道”但是事情是属于渐修的,属于“做到”。知道不一定能做到。
比如你要建一架飞机,首先要从理上论证飞机能飞起来,这就是设计图纸,属于理上的接下来按照图纸施工,这是属于事上的,要一步一步来。
为什么禅宗有悟后迷呢?就是虽然他在理上悟到了,但是他八识心田的烦恼没有除去,要除烦恼必须在事上修,也就是行菩萨道,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六度万行中慢慢把烦恼磨去,这也是为什么佛家总说不是你度众生,而是众生度你,没有众生,你也成不了佛。
没有烦恼就没有轮回,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所以不要以为走出三界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是非常困难的。
唐志不可能自恋地以为自己读了六祖坛经,就可以和庙里的和尚坐而论道,或者把唐三藏唬得不行不行的。古代称“三藏法师”的都不是一般人,大藏经里收集了佛家的经、律、论,只有全部精通才可成为三藏法师。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可做。坐在大槐树下,唐志和姐姐聊天,“阿姊,你说咱们一起给慈恩寺捐建一座塔怎么样?”
“你又打什么鬼主意?”元珍疑惑地看着自己的弟弟,现在她总算看明白了,这家伙是无利不起早。
“什么叫鬼主意?这慈恩寺是圣人为母亲修建的,咱们的能耐不大,为母亲修一个塔总可以吧。”
“说清楚,你是怎么想的?”元珍还是不相信。
“阿姊,你想啊,这玄奘大师可是名留千古的人物,和他黏上边的人都可以名垂千古,这叫蝇附骥尾而致千里。咱们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借光。”
“呸!你才是苍蝇!”元珍不以为然,“还有,在寺院里你竟敢说秃子,你是欠揍了?再说,玄奘法师会答应?”
“有什么不答应的?第一,我们为母亲修塔,这是孝心,而且母亲是长孙皇后的女儿第二,法师从天竺带回很多贝叶佛经,很容易损毁,我们建一座石塔存放,不是两全其美?”
“建塔?那得花费多少钱?”
“钱都不是问题,只要法师答应,再多钱咱们也出了!”唐志财大气粗,“而且要建一座高的,九层石塔,把长安的其他建筑全部压下去。”
“这样啊?我问问看。”元珍也有点心动。
“这是石塔效果图,你看看。”唐志掏出一张图纸交给姐姐,这张图纸就是后世大雁塔的样式,其中加了一些罗马石头建筑的榫卯技巧。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着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后来高宗觉得矮了一点,加至9层,武则天时期维修时改为7层。
唐志拿出来的是9层楼阁式石塔,有楼梯可以蜿蜒而上,塔顶放置经文、舍利和佛龛。只是因为后世关中地震,砖石结构的大雁塔毁坏过几次,所以唐志拿出来的石头建筑可能更能抗震,另外搞了一个避雷针。
这小子又把自己当枪使,元珍瞪他一眼,接过图纸,带着唐志朝客堂走去。知客僧显然对元珍很熟悉,泡上香茗,请两人坐下。元珍拿出图纸讲解一番,知客僧满面笑容接过图纸,朝里走去,显然是去问管事的。
过了不久,知客僧回来,对唐志和元珍道,“方丈有请。”
方丈有请?这是玄奘法师请我们进去?唐志和元珍一阵惊喜,这是今年鸿运当头了!
知客僧带着姊弟俩穿过回栏和殿宇,不久来到一个院门之外,院门上书写“梅园”两个大字,门口站着两个彪形大汉,穿着常服。
这是什么机密所在?还带把门的?唐志有些疑惑。知客僧把姐弟俩引进门,护卫也没有阻止。唐志走进大院,眼前是几百株红梅,梅香扑鼻而来,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通往梅园深处。转过几道弯,知客僧走到一座精舍前,对门口守卫低语几句,守卫进去通报,不一会示意元珍和唐志进去。
这玄奘法师的摆的谱很大呀,唐志心里不免嘀咕。
这间精舍布置得非常雅致,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桌上文具非常整齐。靠西边禅床上坐着两人,一人50多岁,头戴法冠,身穿一件黄锻子僧衣,面如满月,目似秋水,手执念珠,妙相庄严另一人20来岁,黑发高高束起,用一个金色发冠箍住,下颌方正,目光清朗,一身月牙白的锦袍裁剪合体,身姿清瘦挺拔,如芝兰玉树,光风霁月,说不出的尊贵雅致。
元珍一见年轻人,吃了一惊,上前对年轻人作揖道:“拜见圣人。”
再向僧人作揖道:“拜见法师。”
唐朝的风气开放,不是特殊要求的场合,一般不行跪拜礼。
唐志也吃了一惊,没想到这里坐着两个大神,稳了稳神,首先向玄奘法师五体投地:“拜见三藏法师。”
接着站起身,对李治作揖:“拜见阿舅。”
元珍见唐志先拜玄奘,心里暗道惭愧。
玄奘和李治对视一眼,李治板了脸喝道:“皇上在此,为什么不先拜见我?”
唐志从容答道:“佛为天人师,僧为未来佛,先拜法师,就是先拜皇上的师父啊!合理合法。”
“巧舌如簧!”李治笑骂道,转身对法师说道,“这是我的一个外甥,小时候见过,没想到长大后一肚子的鬼点子。”
玄奘法师也笑了:“小施主佛缘深厚,可惜走岔道了。”
李治让护卫拿来两个秀墩和一条长几让姐弟俩坐下,上茶,屋子里暖烘烘的,明显烧了地龙,花费这么大,这里可能是法师修行的地方。
李治拿起大雁塔的图纸晃晃,对唐志道,“刚才法师还跟我谈起想修一座塔,没想到你竟然画好图纸了,你又想召集人捐钱吗?”
这句话把元珍臊得无地自容,唐志讪笑道,“哪能呢?这是我和阿姊为母亲祈福专门娟建的,全是咱们姊弟俩出钱。到时候立一块碑,请阿舅写一个碑文,当然,只要把我姊弟俩的名字捎上就行。”
李治对玄奘法师道:“看见没有?我就说这小子无利不起早,这个修塔的钱我出了,不用你出钱。”
唐志马上苦了脸,他没想到大雁塔的规格扩大了一倍,这李治还愿意掏钱。是了,公司股票他占了大头,比自己还有钱。
李治继续道:“你说占据吐蕃先要请密宗的上师莲花王,我正询问法师这件事,你对莲花王了解多少?”
唐志道:“我了解的全部写到策论里了。大师到过天竺,应该听过莲花王的事迹。”
玄奘法师点点头,“在吐火罗确实有乌金刹海莲花王的传说,他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是密教的大成就者,不过我没有见过。据说释迦佛一生,其传教说法的重点、中心都公开讲授,便称此为显教。另外还有一套快速成佛的秘密修持方法,由于其修炼方法不同寻常之法,所以终其一生,释迦佛也未明言,直到龙猛菩萨在南天竺的铁塔中取出密教经典,这才流传开来。密宗学徒必须先学显教,法理通达,才能学密法,资质和教学比显宗严苛,因为有密咒加持,修行速度比显宗快了很多,这一门确实有许多秘法秘术。不过我在天竺的时候和他们没有接触,不知深浅。”
唐志道:“圣人派人到天竺贴出招贤榜,就说请求莲花王到大唐弘扬佛法,五台山也可能有密教的传承,也许会有收获。”
李治点点头,这件事也急不来,全看机缘,“你刚才不是叫我阿舅吗?现在怎么改口了?”
“刚才是小子放肆。”
“你还是叫我阿舅好,这样不生分。你那个印刷厂怎么样了?法师这里翻译好的佛经堆积如山,就是雕印跟不上。”
“现在人没有到位,500雕工进来,先要把铜的子模刻好,就是这个费劲,字模刻好之后,后面就很快了。还有就是排版和校对,需要识字的人,我这里是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你还办印刷厂!这样吧,我把朝廷雕印作坊的全部的人都调给你用,到时候你的活字印刷术给朝廷一套,没有问题吧?”
“应该的,到时候我也送慈恩寺一套,助大师弘扬佛法。”
玄奘法师谢过唐志。此时李治从腰间接下一只玉佩递给唐志,“此是我的玉佩,持此玉可以直接入宫见我,拿好,不要弄丢了。你们姊弟有时间可以入宫跟我聊聊天,咱们本是一家人,要常走动。特别是你,唐九郎,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跟我说,不要拐弯抹角玩心计。”
唐志大喜,接过玉佩,口中谢过阿舅,和姐姐告辞而出。
初唐闲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