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5章 三教论议(四)(1 / 1)莲花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荣当然不肯罢休,“老神仙孙思邈也是赞同服食金丹的,难道你比老神仙还厉害?”志曰:“孙老神仙当然令我佩服,但是老神仙也不一定什么都说得对呀。比如说种人痘预防天花,就不如种牛痘,要知道这牛痘也是英格兰传过来的。”

容曰:“胡说!种牛痘是英格兰之法?那不是刘旭拿出来的吗?据说是从一个农夫家里学来的。”

“我就是那农夫。”唐志贱笑道。

一众哗然,种牛痘是英格兰之法,那英格兰说铅和水银有毒也是真的喽。

唐志还没完,又扔出一个炸弹,“其实真正的金丹不是你们这样炼的,从上古黄帝传下来的真正的金丹大道是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是把人体作为一个鼎炉,用精气神作大药炼金丹。”

唐志准备把内丹法公布出来。一般认为内丹术起于隋代道士苏元朗,入唐以后,内丹学逐渐兴盛,有关着作也不断涌现。唐末五代,有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等高道,奉参同契之旨,以内丹行世,为以后道教各丹派开宗立基。

当然,唐志知道的也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入门的东西,特别是“玄关一窍”。内丹功能修出元婴,这个是可以确定的,民国的时候就有人修出过,被人看见。

玄关一窍,很多人都没有搞明白。唐志练形意门的时候查过资料,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玄关非常奇妙,也可以说是人体的奥秘,历代不少丹经描述过。

北宋张伯端云:“盖虚极静笃,无复我身,但觉杳杳冥冥,与天地合一,而神气酝酿于中,乃修炼之最妙处,故谓之玄关一窍。”

玄关一窍是丹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被称为全部内丹修炼之关键枢纽,修炼者若能打开玄关一窍,便能一通百通,豁然开朗,进入一个全新的修炼境界。然而,玄关一窍自古为丹家不传之秘。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也许这玄关一窍和佛家的佛性一样,不能用语言表达。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玄关一窍属于道的范畴,也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唐志简单地介绍了道家金丹大道的修行原理:致虚极,守静笃玄关窍开炼精化炁大小周天聚炁为丹长养圣胎元婴出世。

有人确实练出了元婴,他们作这样的描述:元婴出世的时候,金丹凝聚,灵胎育就,日久功深,时至功成,仙胎分娩,身内生身人体更高一级的生命形态诞生,金丹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吾人借母体为产房而孕成自体生命,灵珠则借我们的身躯为产房而育就人体生命的高级形态真人。

在内练功态中,九色宝光一闪,灵珠出现,急剧膨胀,“光瓣”绽开,化为一座小莲台,小小的、肉敦敦的婴儿端坐于莲台之上,与己貌相如,头挽发结,通体放光,大宇灵光朝它汇聚。看来它以大宇灵能为食“食饱喝足”之后,婴儿缩小,光瓣合拢,没入珠中,珠经收缩,隐没于光焰之内。

道家说自己能长生不死,把元婴说成是不死药,因为人的肉身很容易坏的,但是这个元婴的寿命可以很长,因为太久远了,所以道家就以为这是金刚不坏之体,其实这个元婴也是有寿命的,到了寿还得死。

佛教中有一个黄龙禅师点化吕洞宾的公案,把道士们气的不轻,黄龙禅师骂吕洞宾:“饶尔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就是说这个元婴八万劫之后,终究要死的,死后你又投胎转世,前面修行都成空。

佛家讲三大阿僧只劫才能修成佛果,一世修成,即身成就,顿悟成佛的非常少。佛家只修性,即心意识的修炼。把肉身看作一间屋子,临时住所,坏了换个地方。

元婴就是阳神,道家认为佛家不能出阳神,只能出阴神,阴神就是灵魂出窍。阴神能隐不能显,能见别人,别人见不到他,阳神出去可以干很多事,阴神就不行,只能看着。他们认为佛家不修身体,不能出阳神,所以不能超凡入圣。

他们不知道佛家也有“意生身”。我们的意识很清净的时候,意根也就是第七识能够生出身体,有的还不止出一个。罗汉下到天堂或者地狱去找人,他的肉身不可能去的,他是用自己的意生身去,上天入地都可以,这是第一种意生身。

第二种意生身就是佛的报身,比如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金身,

第三种意生身是佛的化身,化身千万,比如释迦佛下生天竺度化众生就是化身佛,化现无量度无量众生。

佛还有一种身叫法身,这是无相的,没有任何形状,开悟就能证法身,但是这个法身叫“素法身”,就像一个刚出世的婴儿没有任何能力,所以开悟之后要做“保任”的功夫。

道家有金丹大道,佛教的修炼方法是什么呢?四禅八定。打坐入定,从人开始往上修,四禅就是四禅天,修到欲界天、四禅天、四空天,欲界天可以修善积德升上去,四禅天就需要靠禅定的功夫,一层有一层的道验。

唐志说的内丹法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原来长生不死药是说这个东西,只是佛家的一帮僧人不以为意。李荣这些天师道众当然不爱听了,不过也不能说唐志胡说八道,毕竟修炼内丹的确实有,虽然他们人不多,但是都是打着道家的旗号。

李荣转移话题,反驳道:“你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没有说到佛是如何说道体的,请你不要回避。”

唐志道:“佛陀也做了开示,只是天地形成的过程非常复杂,我做一个简单叙述:我们的自性如摩尼宝珠,本来就具有自性光明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虚空不是顽空,不是死的,而是有自性光明朗照周圆的。这个光明就是如来智光。

这时无明覆盖真如,把原来的妙空转成顽空,原来的妙智转成妄见,原来智慧大光明就成为晦昧之空,恍恍惚惚,这就是老子说的道,易经说的无极,佛家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哄!”整个大堂都要掀翻了,道士们气得不行,按你这么说这道不是最终的,而是从你们的佛性大光明转化来的,你们佛家才是第一位的。僧人们都非常高兴,以前他们都是质疑“道”存在的合理性,对于道的第一性和无上性批驳,现在好了,把道体纳入佛家体系当中,这样更好。

其实唐志这个说法是照抄憨山大师的,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着作甚丰,对道释儒都有涉及。在明朝时期,经过唐朝的三教论义,道释儒三家有融合的趋势,所以一些僧人也对于儒家和道家经典注释。

憨山大师有很多着作,有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春秋左氏心法序、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等等,大师幼年时曾读道德经,因文古意幽,文句艰涩难懂,决心参究其中的义理。后经弟子请求为道德经作注。因此,大师从万历20年开始落笔构思,一定到参究透彻才落笔,如有一字未通,决不轻易放过。这样努力了15年才完成了道德经注。大师曾说过:“我在写经注解时,总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到了内心智慧明彻时,才写在纸上,如果一涉思议,即不中用。”

楞严经开示了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过程,憨山大师做了注释,所以唐志才敢这样说,因为涉及佛法的问题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违背佛理。

此时大堂内众人吵成一团,根本没有办法制止,最后怀素大师敲磬才让大家安静下来,道士们依然愤愤不平。

怀素大师道:“让唐九郎把话说完。”

大家一起看过来,唐志摸摸鼻子,“惚兮恍兮,这是顽空,其中有象、有物、有精,这是妄见,也叫见精元明。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老子没看到,但是他感觉到了,所以用自然来代替。

这个妄见是能见,因为晦昧不清,空晦暗中,看不见东西,所以妄见乱动,寻寻寻觅觅,搅动四周,于是风轮升起,这个风轮就是道家所说的气,地水火风四大轮,首先是风轮升起。是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专气致柔。又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此老子之道源。儒家以此风大为混元一气,由一气以生成万物都不知道这是第八识变现而来!所以太极图黑白相参,然白即觉性,黑即无明,正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生万法之始。”

唐志说到这里,问李荣,“你以道门英秀自居,知道太极图什么样吗?”

太极图什么样?太极图一直只有文字,没有图案传下来,哪来的太极图?

“笔墨纸张伺候。”唐志不负众望,真的把太极图画出来了。阴阳鱼,标上子午卯酉四个时间方位。古代十二地支不只是能表示时间,也表示方位。这个太极图是北宋陈抟老祖拿出来的。

唐志不顾大家的惊叹,继续道:“后面的水、火、土、金怎么来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偈曰: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唐志念出的这个偈诵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不知出自那部经典,只有玄奘师徒几人明白。

三教论义进行到这里,佛家大获全胜,后面虽然后面儒家也参与辩论,但是高潮已经过去,这些辩论显得四平八稳,平淡了很多。

最后李治作总结,敕曰:“三教并行,殊途一致,有裨大化,幽赞王猷。至德法天,平分儒术,道广其宗,僧不违愿,三教并列,万姓知归。”

三教论义到此结束,儒道两家都离开了。佛道两家的精彩辩论让儒生也心怀警惧,儒家经典能不能经得起推敲呢?其实不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儒家就被庄子骂得狗血淋头,只是后来汉朝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这才成为政治治理的核心,其他家不能撼动。但是长此以往可不太妙,迟早会被两家超越。

这次的三教论义成为一种典范和惯例,在唐代的三教论义中,通儒硕生与缁黄上手,杂论奥赜,互相发明。三教精英的激烈论辩,完全是一种宗教理论的探讨,显然有助于三教义理的提升。

日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中汇聚一些论辩之士,他们开始注重三教理论的学习,以期在论辩中占得上风。唐代长安僧人、道士对儒释道三教理论的融通,以致达到“周流三教,出入无际”的境界。经过唐朝三教论义,儒家开始吸收佛道两家的精髓,特别是六祖大师坛经出来之后,民间形成三教合流的趋势,最终形成宋明理学和心学。

儒、道两家走了,佛家各宗都留下来了,李治也没有走,武咪咪好奇地看着唐志。唐志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前参见。

李治问唐志:“你这些佛学都是哪来的?四大部洲?”

“是。”

“我很好奇你都学了一些什么,你是入的哪一宗?”

“禅宗。”

禅宗?佛门异类,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大家都讨论起禅宗的事来,又问起刚才念的那个偈诵,原来是楞严经里的,这一下大家都不淡定了,纷纷要求玄奘法师拿出来。

在座的有华严宗僧人薄尘,问唐志:“释迦佛传法,说成佛须三大阿僧只劫,你们禅宗说,一棒一喝就能成佛,这完全不符合佛的教导。唐居士,你如果一喝能透得过华严宗所说的五教,我承认你们一棒一喝就能成佛,假如透不过五教,那就是魔说。请你讲一讲?”

大家都看着唐志,这个问题很刁钻,可不好回答。神泰和普光想上前解围,但又没有任何理由,不回答就是认输。

初唐闲公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