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如今已经成了马车行的大客户了,有一辆专车,送沈秋来,到了下午约定的时间,再来接沈秋走。
做生意,无论大小都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比如说现在的沈秋,不得不用赵启德家的大背篓背上这些玻璃罩成品回城。
人手有限,如今推广员的重任也落在了沈秋的身上。
推广,这种东西倒是很好办。沈秋想好了,直接去魔术馆,让他们把全部灯罩换成玻璃的。
然后过来看魔术的人,必然有机会见到玻璃灯罩,无论是从猎奇还是实用方面来说,这些京城老少都会消耗很大一波灯罩。
傍晚,沈秋刚刚进入城门,就听到城内鼓楼一通鼓声响起。沈秋虽不善鼓乐,但是从节奏能听出与报时鼓的明显差异。
明显的更加庄重与沉稳。
鼓声刚落,紧接着就是城内各处大小寺庙的同时鸣钟之声。
浑厚而悠长。
赶车的老黄,刚过天命之年。他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赶了三十多年的车,各种事情早已见怪不怪了。
然而鼓声响起之时,却让老黄神情一凛,犹自不信的降低马车速度,想要听得清楚一些。
随之而来的佛寺钟声让老黄彻底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京城每个时辰有报时鼓,所以鼓声沈秋早已熟悉。但即便是他这个外来人也听出了不同。
待到马车速度降低时,沈秋也好奇的探头出马车查看情况。
掀开车帘,沈秋看见的是从屋里跑出来的人群。年纪轻的互相议论着鼓声钟声的含义,年岁大的反而只是竖着耳朵在认真听着。
“老黄,这是什么意思?”沈秋见老黄从倾听中退出,于是赶忙问道。
“唉。”老黄叹了一口气后,然后用着沉重而又哀悯的语气说道:“十六年了,升天鼓又响了。看来正德天子驾崩了。”
沈秋还是有点惊讶,但却不是因为正德驾崩。而是因为明朝这些百姓,他们能够分辨每一种鼓声代表的意思。
如今的社会,不像后世资讯那么发达,各种国家大事、社会杂闻、娱乐八卦、明星动向,都会第一时间通过云服务推送到用户设备里。
这个时代只能用,这种传统的鼓声传递讯息。故而人人都能听懂这些常用鼓语。
钟声敲响多少声,沈秋不知道,总之绵延了很长时间。直到他从魔术馆出来,依然有钟声持续。
或许,今夜都不会停。
本来是打算将灯罩全部交给殷小满,不过沈秋想到,这些东西自己家应该也要有。于是挑选几个品质佳的带了回去。
在一家老小不解的神情下,沈秋将灯罩放在灯盏上。简单明了,原本裸露在外的灯光,亮度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但是火苗不在受风力影响而乱跳,稳定下来,反而显得更亮镗了。
“文丰,你在哪里弄的这东西?”林沧水如是问道。
“亲家你知道这是啥。”沈南一副乡巴佬看新鲜玩意的模样问道。
“以前在有些书上看过,好像是叫水晶。”
……
对于二老的议论,沈秋不想介入,只是说是魔术馆老板娘送的就完事了。
——
傍晚,升天鼓响之时的城东大隆福寺内。
年仅三十一岁的住持正源大师,褪去一身袈裟,素衣白袍走出大雄宝殿。
殿外广场上,四周石柱上皆已布满了白色灯笼。
寺内六百僧人全部在广场上,他们围着中间的蒲团打坐组成一个里三层,外三层的大圆圈,环卫住最中间的蒲团。
每人座前,皆放置一盏跳动着黄色火苗的油灯。
鼓声毕。
正源大师,双手合十,口中开始念诵起经文。
寺内的第一声钟响,正源开始朝着广场中的蒲团移动。
当第三声钟鸣之后,城内其他佛寺也开始敲响了金钟。
大隆福寺并不是京城最大,香火最旺的庙宇,但今日大隆福寺最大。所有寺庙鸣钟都要等到大隆福寺三声钟鸣之后。
明制,凡是皇太子、诸王子诞生以后,一般就要剃度幼童一人,替皇子出家为僧,号称“替僧”。
而大隆福寺就是正德皇帝“替僧”正源出家之处。
正源在满城回荡的钟鸣声中,落座蒲团之上。
诵念声出,佛音袅袅而起。正源亦闭目合掌,开始诵念……
正源接下来几日,都需要在蒲团中央,带着六百寺僧为已故正德皇帝诵念升天经文。
——
威武营。
李琮与许泰看着忙忙碌碌收拾行囊的军士们。那劲头比让他们出去逛窑子都来劲。
他们知道,现在他娘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只能在心里最后恶狠狠的骂一句:“这招,真他娘的狠。”
也是,一张黄布就将四万边军彻底摆平,能不狠么?
——
内阁里。
一众人物已经大致商量妥当,所有的一切,开始进入具体安排阶段。
从这一刻起,直到新帝登基,首辅杨廷和就是大明帝国的最高代理人。
首先是起草一份正德遗诏,将被朝野上下相诟病的所有事情一律革除。
当然也触及了许多人的利益,受损最大的自然是江彬一党的武人。
然而他们又能怎么样呢?边军军心崩溃,没有边军为倚仗,他们就是丧家之犬。
就连江彬锦衣卫指挥使的官职,都被杨廷和等人当场免去。提督东厂也由魏彬亲信张永接替。
至此,江彬一党,赖以为之爪牙的官职皆已削夺干净。
对这些武人来说,这还是幸运。杨廷和等人丝毫没有提起豹房禁止出入的事情,还让他们各自保留一些虚职,算是对他们的优待。
接下来就是将要定夺的最大问题——新帝人选。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选,一致同意采用亲疏关系来选。
武宗正德皇帝无子,孝宗弘治皇帝也无子。那只能从宪宗成化皇帝儿子中选。
杨廷和引《皇明祖训》之例:“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众人皆没有意见,于是最后确定年十四的朱厚熜,为新帝。
商定妥当,杨廷和就带着一众官员,携带草好的遗照与大臣议定的新帝人选,前往觐见皇太后。
——
安陆兴王府藩邸。
兴王朱厚熜还在和母亲一起吃着晚饭,如今他们母子二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同一时间的京城里,他们母子的命运已经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