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三月十五,左顺门。
群臣跪伏门外。
张太后的亲信管事太监,正在宣读太后懿旨。
其一,内阁起草的皇帝遗诏通过,可以布告天下了。
其二是同意选立兴献王长子,现任兴王朱厚熜为新帝。
第三是任命定国公徐光祚、内阁大学生梁储、寿宁侯张国舅、礼部尚书毛澄、驸马都尉崔元、司礼监太监韦霦等人前往安陆奉迎新帝。
——
接下来的日子,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发放重金,罢遣边军。关闭太平仓内的皇店与酒肆。并且将正德搬到宣府去的众多珍宝奇玩,全部搬回北京……
然而皇帝大丧,对市井百姓来说带来的是更多的不便。
家家白布挂门口,沈秋家也不例外。沈秋辛辛苦苦背回来的灯罩,如今因正德大丧,也没有了出手机会。
魔术馆这种算是娱乐场所的店铺,被要求停业。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即使是过生日,或是子女结婚,如今都得乖乖后移。
死人的话是很少有人听的,哪怕他是皇帝。活着的人都能想出各种理由绕过去。
历史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战国时期魏国国相公叔痤,他让魏王在他死后任用卫鞅为相,要不然就杀了这个人,以免为他国所用。
事实结果就是,死人临终前得话,基本会被活人当成屁话来听。而卫鞅就是后来变法强秦的商鞅。
这不是孤立事件,正德死前苦口婆心的安排也被当成了屁话来处理。
仅仅正德死后几天,江彬率先被拿办,主持这事得就是正德老娘,张太后。
她觉得自己儿子的死江彬是主要责任,不是江彬撺掇正德南巡,正德会落水染病吗?
这种两派斗争根本就不可能任由另外一方安安稳稳去边疆,谁知道对方重握兵权会干出什么事来?
宰了最省心,一了百了,斩草除根,免得留个祸害,再次上演一出赵氏孤儿。
所以,正德所宠幸的一干边将武夫,没有一个漏网,全部给一网打尽,关进了大牢,等待新皇帝处置。
这就是这群人的聪明之处,事情一切准备妥当,给新皇帝卖个好。
——
一个多月之后。
“听说了没?新皇帝到通州了。”
“这么快吗?”
“快啥,听说皇上驾崩第二天就派人去了,这都一个多月了。”
“那就好,过几天新帝一登极,咱们就不用苦哈哈的整天就坐在这里喝茶了。”
“哈哈。”
——
因正德的大丧,一年最好的三四月,在京城百姓的指尖手缝中悄悄流逝而过。
时入五月,万物绿意盎然,气温也渐渐升高,一件单衣中午的时候已经能让人感觉到炎热。
沈秋最近在家可忙碌着呢。
他也不管什么露馅不露陷,反正他已经摸到窍门了,反正全部推说是书上看到的就行。
赶车的老刘时不时转头看一眼被沈秋用布盖起来的铜管。他不知道这位大少爷搞这么多铜管干什么,不过想想也是,最近一个多月,少爷不是折腾这就是折腾那,不过话说回来经他一折腾,东西还真好用了不少。
就拿王婶的厨房来说,以前总是云烟缭绕,呛死人。
结果被少爷看见,前几天做了一个什么手摇式排风扇。让蝶儿在烧火的时候用手摇着一个轮子就行,看油烟大小确定快慢。
还别说,那玩意一旦用起来,油烟果然都乖乖跑了出去,厨房变得再也不呛人了。
所以老刘一路跟着少爷去铁匠铺取铜管的时候,都在想少爷这铜管子又是要做什么?
到家门口的时候,老刘兴高采烈的问道:“少爷,这些东西给你搬到哪里?”
老刘是期望满满的,他本以为自己又要见证少爷折腾新东西了,然而少爷的回答让他错愕不已。
“扔杂物间吧,这玩意没有用?”
“没用?”老刘一脸黑线,心中嘀咕道:没用,没用还花银子买回来作甚?不过他也就只敢腹中说说。
浪费吗?沈秋也觉得浪费,可是能怎么办呢?
如今大明朝的金属工艺还在传统阶段,而沈秋对金属制造一块一窍不通。这些铜管本来是要用作过水,但是铜管内壁粗糙不说,仅仅几天内壁就已经锈迹斑斑。这个时代还没镀金镀银这些防腐工艺。
沈秋也很无奈,水管材质不行不说,让铁匠做的铁蓬头也是跟炸油条的漏子一样。压根没法用。
沈秋回到房间里,稍微想了一下,还是心有不甘。金属管不行,就用竹子,虽然使用年限短,但是安全干净。
金属喷头不行,就用玻璃做,反正开的孔肯定比金属的小,而且还可以做一个叠层用来控制水量。
说干就干,沈秋换了身衣服就径直出门去。门口搬东西的老刘见状,赶忙问道:“少爷去哪,要不要送你。”
沈秋摆了摆手,头都没有回。这模式老刘早就习惯了,接着自个搬自个的。
——
今天到了作坊是祥嫂开的门。
一问之下才知道,赵启德看着堆积如山的箩筐,已经按捺不住,自己拉了一车去城里试着出售去了。
对此,沈秋则也是无可奈何。
自正德驾崩到现在,魔术馆都没能正常营业,导致沈秋想要的推广效果没能实现。
而沈秋一直以将来会供不应求为由,让夫妇二人放心大胆生产。甚至让他们将窑洞开起来,烧制了一批与灯罩完美匹配的灯底座。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启德夫妇的产量也逐渐提高,以至于整个院子堆的都是用竹筐装好的成品。
时间一长,以至于有了今天赵启德亲自进城卖货这档子事。
对此,沈秋倒也觉得没什么,反正以前就和他们商量过价格的问题。赵启德应该不会卖太低。
之后,沈秋直接就去了熔窑,自己开始制作起了蓬头……当然这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很多细节都是在祥嫂的指导下才完成。
在作废了七八个之后,沈秋总算做出来一个自己满意的蓬头。稍待冷却就自个去找水做实验。
祥嫂早就见怪不怪了,依旧自顾自的忙着自己手中的事。
自从改行做玻璃开始,他丈夫时不时就和沈秋如今一个样子。
一个人折腾,一个人嬉笑,一个人拍桌子。她已经不需要言语,就从他们发出什么声音就知道他们这一次做的满不满意了。
不知不觉就是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沈秋总算做出了几个满意的蓬头。
接下来就是需要合适的竹子了,这一点沈秋早就看好了,就在后面山坡上就有。
赵启德曾经带沈秋在附近转过几圈,知道赵家有很大一片竹林,而且其中有不少是结实耐用的小金竹。
没用多长时间沈秋就从竹林里回来,然后利用赵家的工具开始清理金竹。
为了将竹节间的孔洞开到最大,深秋不得不将金竹一节一节锯断,然后用工具一节一节清理。
但是这样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今没有螺纹卡与橡胶垫、塑料弯管,想要让将来拼接起来的竹子不漏水有点困难。
不过这也没有难住沈秋很久,今天拉回来的铜管里有一部分,铁匠铺按他要求制作的金属弯管,那些还是可以使用的。
为防万一,沈秋又花上一段时间,用玻璃拉铸了不少玻璃弯管、直管以作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