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终于停了。
赵文扬在盐城已经耽搁了半月,今日一早就带着六福和宝德准备去小盐湖实地考察一番。
刚出客栈,就见门口围了一堆人,中间是一个卖鱼的,正唾沫横飞地讲着他的所见所闻。
“你们是不知道哇,那海妖一个个长得黑不溜秋的,就如同墨汁里捞出来的一样,只有牙齿是白色的……舌头是红色的,那是吃人染红的!”
他说着,做了一个龇牙咧嘴的表情,一些小孩子登时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一个妇人抱着孩子,大骂道:“你这遭天杀的刘老四,又在这吓唬孩子!”
其余人也纷纷摇头,表示不信。
那卖鱼的刘老四梗着脖子,涨红着脸说道:“千真万确,我今早去打鱼的时候,亲眼看见的,差点没把我吓尿……”
说着脸上还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众人却依旧不信,一人故意打趣道:“海妖有没有母的?你咋不捉个回来当婆娘哩?”
众人又是纷纷大笑。
刘老四瞪着眼道:“你还别说,真有母的,样子跟人长得差不多,就是黑了点,头发是蜷的,不过身段修长……比张家嫂子那小媳妇的都匀称!”
众人纷纷哄笑。
那抱孩子的就是他口中的张家嫂子,闻言又是对他又是一通大骂,说他腌臜无赖,活该光棍。
赵文扬听着刘老四的描述,眨了眨眼,突然想到了什么。
于是忙上前问道:“那海妖会说话吗?”
刘老四见他并没有嘲笑自己的意思,登时有一种知音难觅的感觉,忙夸赞道:“这位公子,一看就是见识广博之人,不似你们这等市井小民。”
说着还故意鄙夷地环视了一圈,然后才道:“会说啊,不过叽里呱啦的,咱也听不懂,应该是妖语。”
赵文扬又问:“可是随着船一起出现的?”
刘老四诧异地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
“你,你咋知道的?你也看见了?”
众人一听,登时来了兴趣,好像这厮说得是真的哩。
又有人七嘴八舌地问道:“怎么会出现海妖呢?”
“海妖是不是长着鱼尾?”
“海妖是在哪里出现的?”
…………
刘老四却是卖起了关子,低头拨弄着自己筐里的鱼,自言自语道:“哎呀,我这鱼还没卖完呢,要想知道啊,先把我的鱼买了。”
众人纷纷破口大骂,说刘老四是信口开河,就是为了哄骗人上当,卖鱼才是真的。
人群一下子散去了大半。
哐!
一锭银子落入筐中,足有十两。
刘老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捞了起来,也不顾银子上沾染的鱼腥,放在嘴中使劲咬了一口,登时大喜,立马揣进了怀中。
“公子想问什么,尽管问!”
赵文扬道:“带我去海妖出现的地方,到了后,还有赏钱。”
刘老四幸福地快要晕过去了,十两银子哎……婆娘有着落了!
盐城临海,从客栈到海边也不过半个小时的路程。
海边已经聚集了很多百姓,不过大多数人都在远远观望,不敢上前,只有几个大胆的渔民,举着钢叉,围着那几只“海妖”。
赵文扬大惊,卧槽,果然是黑人土著,只是不知是非洲来的,还是南美来的。
海边有一艘破烂的大货船,已经搁浅了,看来他们是遭遇了暴风雨,被吹到岸边的。
黑人一共有四个,领头的是个老头,年级在五十上下,蜷曲的头发已经有些发白,黑人的身躯本就高大,可他在黑人中也算是身躯魁梧的了,赵文扬目测他的身高应该超过了两米。
他挡在三个小黑身前,铁塔般的身躯,就如小山一般。
身后三个小黑,两女一男,两个女孩年纪约莫十六七岁,瘦瘦弱弱的,模样看上去竟有些分不清……赵文扬也不知是因为自己眼神不好,还是二人本就是双胞胎。
其中一个女孩背着一个小男孩,八九岁的样子,病怏怏的,显然是生了病。
五六个渔民端着钢叉,如临大敌,慢慢试探着向前靠近。
黑人老头望着一人,开口叽里呱啦一顿比划,吓得那几个渔民纷纷后退。
围观的老百姓纷纷惊呼着,也跟着后退。
赵文扬微微惊愕,对方说的似乎是英语?可口音太重听不太清。
此时一名胡子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被两个中年人搀扶着走了出来。
百姓们见了,纷纷让开了路,恭敬地唤了声:“老保正。”
保正大抵相当于村长,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老保正眯缝着眼睛打量着前方的黑人,颤巍巍地举起手中拐杖,指着对方道:“这是山海经中说的海妖啊,这几日的暴雨就是它们来带的,要烧死它们!否则水灾不会停的。”
百姓们一听,顿时大怒,就是这些妖怪毁了他们的家园,于是纷纷呼喊道:“烧死它们!”
“烧死它们!”
立刻就有人去寻找柴禾了。
那黑人老头似乎看懂了对方的意思,下意识地护着三个孩子后退。
端着鱼叉的渔民见状,慢慢逼了上去。
黑人老头突然像是响起什么,对着身后的两个女孩叽里呱啦说了什么,然后转身钻进了身后的破船。
老保正精神抖擞,大喝一声:“不好,海妖要逃!”
渔民们立刻加快了逼进的速度,立时又有几个渔民朝破船围拢而去。
黑人老头一手提着一个大筐,跑了出来,奋力往前一扔,吓得那些刚刚靠上来的渔民,纷纷后撤。
黑老头臂力极强,大筐落在众人眼前,骨碌碌滚出一些东西。
老百姓们吓得纷纷后退。
赵文扬却是瞪大了眼睛,这特么是……地瓜和玉米?
黑老头叽里呱啦说着,双手比划着吃的动作,显然是想“拿钱买命”。
有百姓问道:“老保正,这是什么东西?”
老保正若有所思,皱眉想了半天,方才开口道:“这是海妖的食物,尔等千万不可接触,吃了这些东西,就会变成海妖哇!”
百姓们纷纷点头,老保正果然见多识广。
赵文扬呼吸急促,地瓜和玉米竟然在宋朝出现过?
要知道地瓜这等高产作物,亩产都在五千斤以上,后世一些品种甚至能达到万斤,可谓是最高产的作物了,自明朝时引入中国后,靠着这等神器,不知度过了多少次的饥荒。
亩产五千斤是什么概念?
这个时代的小麦亩产不过二三石而已,一石约十五公斤,也就是说平均亩产不过五十斤而已。
五千斤是翻了一百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