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消暑会(1 / 1)松花春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车缓缓驶动着,透过青色素纱的轿帘,孟潆隐隐看出街上人并不多,都是行色匆匆的过路人。

今夏比往常热些。

天热,心烦。

她百无聊赖的抚摸起乔姨娘给她备的衣服,是天衣阁的新品。

牙色龟甲纹的绫衫,葱绿薄纱细褶裙。

同一马车的孟泠见状冷哼一声“眼皮子浅的。”

孟泠身上穿着套九成新的绯色罗裙,这是上个月她生日时徐氏命做的。

说起来,孟潆在四个庶女里物质生活算不错的了。乔姨娘哥哥是海商,在京城里卖稀奇古怪的夷人玩意,挺有销路。乔家舅舅常常送财物给妹妹。

孟涴的生母刘姨娘本是孟府下人的养女,刘家打着童养媳的主意,奈何刘姨娘攀上孟迅怀了身子。后来阴差阳错的寻回生父,是某地某举人,她是举人唯一的女儿,自小被拐。从此刘姨娘高傲起来,在府里的待遇也直线上升。

只有孟泠和孟清的生母金姨娘是个没烟火气的女人,本是泰安帝赏给孟迅的高丽舞女。不知是思念家乡还是什么缘故,金姨娘一直抑郁寡欢不问俗世,对两个女儿也不太关心。

孟潆思量着,或许就是金姨娘的漠视造成了孟泠一戳就炸的刺猬性子和孟清的泥人脾气。

紫檀马蹄足条小木几上,摆了几种点心供人解闷,孟潆捏起一块梨膏递给孟泠。

“润润喉,别哼了。”

孟泠顿时炸毛一般,拍掉梨膏。

“我告诉你孟潆,不要以为母亲偏着你我就怕你了。你再怎么讨巧卖乖也比不上大姐姐,她嫁得再远也还是母亲嫡嫡亲的女儿,你又算什么!”

大姑娘孟澜随夫上任千里之外的龙安府。

马车外层的荷叶听到动静想进来,孟潆摆摆手。

“四妹说起来我们真正相知才五个月。从前我混沌不知事撕了你的字帖,你怪我是对的。后来你在护国寺报复我,本意只是恶作剧,但我却因此差点丧命。后来你也被惩戒。我想我们也该两清了。”她语气诚恳。

原主曾看上孟泠的一本高丽字帖,想要,孟泠视之珍宝自然不给。原主则发怒抢来撕了。

后来碰上原主亲祖母的六十冥诞,这样的大事原主也得去走走过场。于是在护国寺里,孟家老少都在看做法事,只有原主身边的丫鬟被孟泠支走了,原主便在护国寺后山中迷路了。等被发现时已经在假山下奄奄一息,像是失足跌下。

其实孟潆倒觉得事有蹊跷。孟泠是恶作剧想让她孤零零的一人在后山里感到害怕,当然她也可能供的是假话,真正的目的是想让孟潆死。

但孟潆不相信动机只是一本字帖,再珍贵也不必置人于死地。再有,她直觉,直觉孟泠不会那样做。还有,原主在家十二年都没爬过尚书府的假山,又怎么莫名会爬护国寺的假山?

奇怪,太奇怪了。

而孟泠不久后被查出来,跪了一个月祠堂。几个涉事的丫鬟也被发卖,像孟潆身边的荷叶双喜就是徐氏新调给她的。

“呵,说得容易。那字帖是姨娘送给我的,你以为随便什么帖子就能抵了吗?还有从护国寺回来我跪了一个月祠堂,膝盖差点没跪坏了。你倒是因我得福头脑变正常了。现在,等赴宴回来我又要跪。呵呵,孟三你真是好大本事。”

孟泠说完气鼓鼓的扭头不看她。

唉。

冤家宜解不宜结。

两人再无话可说。

孟潆只心里打着主意,一定要托乔家舅舅寻本高丽字帖,再拜托金姨娘转送孟泠。

她不想以后一想到这事就愧疚。做人子女的,她理解孟泠对金姨娘送的东西的珍爱。再者以金姨娘的性子,那字帖可能是孟泠收过为数不多的,来自生母的礼物。

马车终于在首辅府门前停下。

荷叶搀着她下来,来到前面徐氏的华盖马车轿前,母女五人在元家丫鬟的带路下轻移莲步。

不知绕了多久,穿过了几道垂花门,领路的元家丫鬟带她们经过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抄手游廊,才见那大名鼎鼎的“元家凉屋”

凉屋,是商户之家或权贵们,在依山傍水的庄子里造的堂子,用水车将凉气输送入室内,再借水车之力把水送到屋顶,然后沿屋檐倾倒而下,制造出人工水幕,降温消暑,凉爽非常。

元首辅家的凉屋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他们买下邻居家宅子,造山挖塘,才建成这宅院版凉屋。

此处正是消暑会举办之地。

“孟少夫人,姑娘们,到凉屋了。这凉屋上月才收拾出来,荒了快一年了,有怠慢之处还请见谅。”元家丫鬟说话时,头轻微晃动,漏出她耳朵上的金耳坠。

徐氏身后的李嬷嬷塞给她个荷包。

元家丫鬟笑着转身退下。

“一个引路的小丫鬟还带金耳坠子,元家可真是…”孟泠嘀嘀咕咕的和孟清搭话。

徐氏微皱眉头,让孟泠闭嘴。

元首辅家这几年确是过于高调,对孟家也是越来越无礼,可公爹又一直要他们“敬”“忍”…若非这次真的推不了,她实在不愿来元家受闲气。

凉屋内有许许多多个盛妆妇人小姐,徐氏带孟潆姐妹四人互相见礼。孟涴她们还好,有相熟的人,孟潆则两眼一黑。

这一屋子的伯母叔母姐姐妹妹的,她一个也不认识。孟潆便随大流跟着孟涴她们请安问好,可那些妇人小姐们却一直拿眼瞟着她,像有话说的样子。

最后还是徐氏先开了口。

“这是我家三丫头。她自小身体娇弱不常出门走动,调养了十来年,如今倒是恢复的不错,我便带她出来认认人。”徐氏搂着孟潆,亲近,不言而喻。

京城呢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家都在京城混,各家鸡零狗碎的事多少知晓一些。

就如孟尚书家有个痴女。感叹的人有之,惋惜的人有之,也有和孟家不对付的人,骂这是不积德的报应。

讲究体面的孟尚书自然不会把“报应”宣之于口,而是婉转的说“孩子身体不好,不宜出门。”

当然,知道的人都知道。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