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鲁肃南下(1 / 1)三合一咖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邳郡,东城县,鲁氏故里中。

身材高硕的一位男子正在收拾行装,这位男子便是现任东城鲁氏的家主鲁肃,鲁子敬。

在鲁肃收拾行装的时候,一位老妇正在鲁肃房中,她有些犹疑地问道,“子敬真要举家投往江东吗?”

老妇是鲁肃之母。

鲁肃闻言停下手中动作,络腮茂密的脸上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轻轻应了一声道,“嗯。”

鲁母有些不解,老人终归还是眷恋故土的,她问道,“就单单因为江东来的那封信吗?”

鲁母口中的江东来的那封信,是不久前周瑜写于鲁肃的,信中言道,

“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犹宜今日。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

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主睿智,时不可失,望足下速之。”

想起好友周瑜信中的内容,鲁肃却摇摇头道,“单单仅是一封信,不足以让余如此。”

“当初子扬来信召吾前去投奔巢湖郑宝,吾心中犹豫不能决,今公瑾来信相召,吾即决意南下,

难道是因为子扬不如公瑾与我友善吗?又难道是子扬之智不如公瑾深远吗?

同为好友相召,同为智士相揽,余先前犹豫不定,今则当机立断,并非是心中对子扬与公瑾两人关系有所薄厚。

而是那郑宝比之吴侯实乃有天差之别。”

“近来吴侯翊克平庐江,声威大振,观其所为,确如公瑾所言,为一明主。如此明主在侧,余知之却不投,岂不可惜。”

按照鲁肃的意思来说,他之所以听从周瑜的招揽,是在于周瑜如今的主人孙翊是个明主。

对于这点,鲁母倒是很信服鲁肃的看法。

当初左将军袁术听闻了鲁肃的名声,就任用其为东城长,那时鲁肃就私下里对她说过,

“袁公路骄横无纲纪,非治乱之主,徒凭袁氏四世三公之名惩威而已。如今其虽雄据淮泗,称霸一方,但吾料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也,不足以为其立事。”

说完这番话后,鲁肃为了躲避袁术的任用,就南下居巢寻找周瑜去了。

当时的袁术是天子敕封的左将军,阳翟侯,地位显赫,他又占据江淮一地数千里地域,兵多将广,是当之无愧的东南霸主。

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诸侯任用鲁肃时,鲁肃不喜反忧,唯恐避之不及。

而且断言当时如日中天的袁术会“其亡也忽”,就算是亲生儿子所言,当时鲁母也是根本不相信的,因为这太匪夷所思了。

但后来事实证明,袁术这座似有百层高的高塔,败亡之快果真如鲁肃预料一般,真的就犹如顷刻间崩塌那般,楼塌人亡,为天下人所瞠目。

昔日江淮霸主的辉煌,不过两三年,已经消散在这个世间。

从这件事以后,鲁母深深的相信了自己的儿子绝对是个高瞻远瞩的人,既然他说孙翊值得投奔,那孙翊想来定有非凡之处。

要知道,鲁肃对袁术的招揽可是避如蛇蝎的。而如今的江东孙氏,势力还不及袁术最鼎盛时期的一半。

只是,鲁母对于另一点还有所迟疑,她问道,“尽管如此,子敬你也无需如此急切,亦无须举家投奔呀。”

周瑜的来信不过三日,鲁肃收到信后到做出决定南下几乎就是当日的事。

而之所以三日后鲁肃还未出发,是因为这三日内鲁肃在鼓动族人与其一同南下。

在周瑜来信之前,鲁肃在乡中蛰伏已经近十年矣,如今却如此急切南下,为鲁母一惊,二则鲁肃打算举族南下投奔孙翊,更让鲁母吃惊。

这时代的士人千里投奔心中明主的不在少数,但很少有举族投奔的。

因为这意味这一点,该士人将整族的未来都押在了这位明主身上。

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士人,除了十分看好这位明主之外,自身也要是个豪杰,敢有这样的勇气做出这样的举动。

因为这样做了,举族可能会因此鸡犬升天,也可能会就此彻底衰落,鲁肃将鲁氏一族之未来都押宝在了他所选择的孙翊身上,可谓是冒险至极。

鲁母的顾虑很有道理。

鲁肃知道母亲是为他顾虑,不想他背负太大的压力。

鲁氏在东城是望族,家业和乡望是鲁家先辈几代近百年来一代代积攒下来的,如果在鲁肃这一代衰弱了,鲁肃上无法对先祖交代,下没办法对子孙后代交代。

但鲁肃却不会因此而迟疑,他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

鲁肃停下手中的动作,语气惆怅地对鲁母说道,“儿已近而立之年,当今之世,五十而存者已经是少有,时光如白驹过隙,余若不再不奋起,只怕是等不起了。”

鲁肃的话中惆怅带着伤感,让鲁母颇为动容。

“再者余举族投奔,并非冒险之举,吴侯是英主,手下又有公瑾等俊杰辅助,虽将来未必如公瑾所说那般终构帝基,但一定会有一番大大的功业。

现在看来余举族投奔是冒险之举,但十数年后,吾鲁氏攀附吴侯之下,将来的辉煌肯定不可估量。母亲且宽心,鲁氏会越来越好的。”

鲁肃对孙翊如此看好,除了有周瑜的夸赞和对孙翊继位以来的表现观察以外,其实还有一点。

当初他逃避袁术征用,南到居巢寻找周瑜,正好周瑜要东渡江东,鲁肃因此就和周瑜一起到了江东。

到了江东后,鲁肃曾被周瑜引荐给孙策,两人之间有过一场对话。

那场对话中两人都相谈甚欢,孙策雅奇鲁肃,鲁肃也觉得孙策非常人。

只是正好那时祖母去世,鲁肃要回东城治丧,在此事耽搁之下,才没和孙策定下主臣之分。

不过那一次谈话让鲁肃对孙策已经有所了解,孙策有识人之明,被孙策临薨属以大事的孙翊,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不然何以让孙策心安,又何以让江东群臣心服。

见鲁肃如此笃定,再加上有先前对袁术的准确判断,因此鲁母也就放下心来。

而刚才鲁肃话语中的惆怅和伤感更让鲁母心中吃味。

东城鲁氏乃当地望族,家富于财不说,清望更是世代相传,为乡里所敬仰。

鲁肃生而失父,从小就与祖母一同居住。等鲁肃长大后,不治产业,性好施与,大散家产,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

就如此番写信来的周瑜,当初他任居巢长的时候,听闻鲁肃救济穷困的名声,率领数百人前来造访求钱粮。

鲁肃见周瑜前来求资粮,虽然他和周瑜还是初识,但他直接把周瑜带到家中府库处。

鲁家虽豪富,但多年来积累仅有两囷米,每囷中各有三千斛米。

当时鲁肃直接指着其中一囷米赠予周瑜,毫不犹豫。周瑜因此感鲁肃是个豪气之人,与鲁肃交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鲁肃此举虽然博得了周瑜的好感,与周瑜成为好友,鲁肃施财好义的行为也让他在乡邑中甚得人心,但在族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今是乱世,粮食之珍贵非同一般,等同黄金不说,

关键时刻这些粮食可能就会是鲁氏的最后保障,帮鲁氏上下人等度过荒年战乱的宝贝,如今却被鲁肃直接送出去了一半。

因为此事,族中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不满指责之意毫不掩盖。

鲁肃表面看起来对此不以为意,但人非无情之物,面对族中父老的不断指责看低,鲁肃心中又岂会一点都没波澜。

毕竟这些都是他的亲人呀。

因为此事,自鲁肃成年后就不管家事的鲁家老夫人还为此狠狠斥责了鲁肃。

但就算面对从小相依为命,敬爱无比的祖母,鲁肃还是一如既往的认为自己没做错……

“当今天下,群狼嚎嚎,豺虎行道,律法崩丧,强者为尊,乃中国数百年不遇之乱世。

当此时,吾鲁氏钱财资粮冠绝乡里,犹如一幼童怀抱千金行于闹市,这是取祸之道。

钱粮者,可救人性命,亦可害人一门,多留无用,适用即可。

吾大散财货,剽卖田地,既可避祸,又可结乡里欢心,来日必有回报,何错之有!”

这是鲁肃当年回答其祖母的话。

尽管鲁肃当年作出了解释,但是族内支持理解他的人并不多,只是碍于鲁肃家主身份,没有公开反对而已。

知子莫若母,鲁母知道他的儿子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不像族内那些人说的那样是个“狂儿”,鲁肃心中也存着为自己正名的想法。

鲁肃要证明,东城鲁氏在他的带领下不会衰落,反而会更上一层楼。

现如今这个机会来了。

念及往事的鲁母心有所感,也不再劝阻鲁肃了,夫死从子,她现在只要好好支持鲁肃的做法就好。

“既如此,一起就听吾儿的吧。”

见母亲不再有疑虑了,鲁肃大喜。虽然无论鲁母是否支持,鲁肃南下之行都一定会成行,但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鲁肃心中还是很喜悦的。

此时他正好也收拾好了行装,因此他背起行装扶着老母来到房外,此刻房外的空地上已经聚拢着数百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