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唐朝一年一度的大事,尤其是对于现在,大唐内乱,从朝廷到百姓都过不了几安生日子,总要有新人来做些有利于发展的事。
此人想利用科举赚钱,而把书价抬高,这就让科举多了个门槛,就是有钱。
有钱人很少能体会到贫民的困苦,让他们去做事效果会大打折扣,这违背了李恪的初衷,总要有几个能够改变贫民现状的人来参加科举才校
李恪等人跟踪这个买书的人,不料被他发现了,他不慌不忙,找了个空地一把火烧了这些书。
“难道书都被这个人烧了?他背后没有人了吗?”
众人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发现,还以为是那个人原本就想烧书。
李恪等人失望而归,线索就这么断了,可是科举已经临近,这件事情不处理,自己的改革也没有效果。
而不少地方以为是李恪故意用这种方式赚钱,纷纷抱怨起来。
“既然我们的书到不了他们手,那我们也过去给他们讲书。”
李恪派翰林院的冉地方办起讲书堂,免费把书里的知识讲给那些考生听。
“没想到这次李恪这么大方,放着赚钱的买卖干,去给人家白讲。”
长孙无忌了解李恪爱才心切,于是也想办法对付他。
“他既然没有要钱,明他想招这些人,如果真的是人才,我们也可以用。”
“我们把俸禄抬高,这些人可是穷人,我们的条件肯定让他们无法拒绝。”
于是长孙无忌策划在考前告知下,来长安任职的俸禄和待遇。
“大人,李恪现在办起了免费的讲书堂,现在的书基本都是有钱人在买,而且已经卖不出去多少了。”
卫州刺史府中传来这样的对话。
“没关系,我们雇些人去参与科举,挤掉他的人就好了。”
卫州刺史萧守业,是前宰相萧瑀的儿子。
萧瑀的来头可不,姐姐是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自己从武德年间都现在多次拜相,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九位。
可是此人嫉贤妒能,总是蔑视房玄龄,太宗皇帝不满于他,但也只是旁敲侧击的警告。
但是此人不吝啬钱财,作为前朝大户,萧瑀有几十处宅院,后来都被太宗皇帝收回,再还他的时候他也没要。
萧守业这次就是不满父亲没有给子孙留下财产,如今萧瑀出家当了和尚,萧守业只好自己想办法把属于自己的财富从李家夺回来。
萧守业找来了很多学得好的人,让他们尽全力去考,但是不要在朝中做官,到时候萧守业自会安排他们。
眼下科举已经开始,长孙无忌在开始前两公布了自己最新的俸禄条件,寒门弟子看了都心动不已。
“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知道那些人需要钱,就拿出更多的钱招募他们,这样一来我们能找上来的人才就流失很多。”
李恪虽然很生气,可是拿长孙无忌也没有任何办法,毕竟这个时候自己再加条件已经来不及了。
萧守业那边派了很多人,同时参加两朝的考试。
“陛下,这次文试具有很多问题,有些我们想要让他来参加考试的,因为买不起书不能参加,还有些跑去长安的,臣以为不如过后再试一场。”
“可是那时候花的时间更多,如果长孙无忌真的招到很多人才,他们的发展一定会慢慢追上来,甚至赶超我们。”
东西两朝虽然没有兵力上的冲突,但是这人才争夺战,长孙无忌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既收了钱,又招了人。
武试来问题就没有那么多了,还是像从前一样,由铁占英主持武试,王安帮助,不过这次多了个柳悦,她为了帮李恪招进来一些能够带兵打仗的人,联合几个江湖高手,竟将武试办成了擂台,引得众高手前来挑战。
有些门派慕名而来,像一睹柳悦青莲剑法的风采。
“私闻柳女侠剑法飘逸,特来领教。”
很多人都不知道柳悦竟然是贵妃,只是以为她来参加考试而已。
“公子即是来考试的,何不先让考官看看?”
铁占英一时间见识了众多高手和各门各派的武功。
“娘娘,这些人不来考试,我这工作没法做呀。”
铁占英在柳悦旁边着悄悄话。
这次是柳悦好心帮凉忙,这么久都没有选出一个武状元,下第一倒是有不少。
文试结果出来以后,有些考的好的也是萧守业安排过来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打算留在朝里,又白白浪费了几个位置。
不过长孙无忌那里也存在这个问题。
“可恶,到底是什么人蓄意破坏科举?”
李恪发现整件事情下来都只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故意的破坏科举。
“陛下,臣等以为可以从那几个离开的考生查一查。”
如果能够直接查出这几个人都为谁效力,那么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通过户部和刑部几以来的联合查找,有几个人真是西唐人,还有几个是东唐的人。
武试那一边,李恪听问题以后哭笑不得。
“悦妹,朕知道你要帮朕,朕现在需要的是一些能带兵打仗的,不是江湖高手,武功高可不一定会带兵,有些事他们还没懂。”
李恪又不忍心怪罪柳悦,也从柳悦找到的几个高手中留下几个人在朝中做侍卫。
户部和刑部循着自己的调查结果一路追查下去,发现这些人现在都在卫州任职。
“卫州是谁的地盘?”
“成王李辉,李辉只是个郡王,封地里属卫州最大。”
“李辉不会与我作对,上次诸侯联合攻凉,李辉并没有参与行动。”
“卫州还有什么重要的人,可能和我作对,或者和李唐江山作对的?”
“卫州的发展上在东唐并不出众,李辉这个人不怎么会治理封地,那里有钱人也不多。卫州刺史是前宰相萧瑀的儿子,此人也是平平无奇,没什么功绩。”
提到萧瑀李恪就有些印象,他知道萧瑀这个人一直和朝中多个大臣不和,也许正是他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