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日刘琏没上早朝是因霍子统之事似有进展。于是,快马加鞭地赶赴城外的一处密林中。
只见刘琏骑着黑马一路狂奔“驾,驾,驾·······”双腿夹紧马镫,右手挥动马鞭,起落之间不觉有些许英气四射。
“吁,吁,吁······”身体不禁向后倒去,双手拉紧缰绳,随后起身下马,将其栓于就近的一棵茂松之上。
刘琏四周张望,走到林中,左手放在嘴前打了个响勺。
霎时,风起叶落,发出飒飒的响声。突然有一人腾空而出,稳落在刘琏面前:“大人。”
“怎么样,可有什么进展?”刘琏负手而立似有气定神闲之状地问道。
“回大人,卑职日夜暗访,发现杭州府不仅有海宁县一处私造兵器,其余所辖之地皆有私造兵器之处。且钱塘之地尚且私藏粮食万石。”
“当真?”
“当真!这些年卑职乔装打扮成杭州府良民,多次被衙役征集去锻造铁器、运输石矿、搬运粮食等。所待所经之处,趁人不留意时,便暗作标记。”
“好,我知道了。你且先伺机而动,继续暗访。如果胡党集团真有“谋反”之心,还需从长计议。”刘琏神情严肃地说道,并从腰间拿出钱袋交于那人。“留着以防不时之需。”
“谢大人。”话罢便消匿于丛林之中。
刘琏解下缰绳,起身上马,向着城中方向奔去······
文华殿中传来朗朗的诵读声:“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殿下,歇息歇息吧!”玉生端着茶水吃食走进说道。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朱允炆依旧捧书仰头诵读。
“殿下,殿下。这《孙子兵法》您都读了上百遍了,我也跟着听了上百遍了。几乎都烂熟于心了!殿下还是歇息儿吧!”玉生似有轻微试探且语气中略有傲然地说道,将茶水吃食放于桌案旁。
“你懂什么。圣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允炆瞥了一眼玉生,放下书,端起茶水送到嘴边。“不过,尚有一处似有不解。你去把宋濂宋大夫请来。”
“是。”玉生转身离开。
朱允炆又开始诵读起来······
此时,吕妃娘娘携三五达官夫人从御花园走来:“听,允儿又在读书了。”
中有一人说道:“是呀,皇太孙即便是天资聪慧,亦是日日苦学啊。犬子若能赶得上太孙半点儿,我这做娘的便不甚欣慰啊!”
又一妇人说道:“咱们吕妃娘娘可真是洪福齐天啊,生了个天之骄子。将来我大明的江山交到太孙手中,想必定会开创盛世。即便是唐时太宗皇帝的“贞观之治”,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吕妃娘娘听到心中暗自高兴却仍面不改色地说道:“不过是允儿上进罢了。哪有你们说得这么玄乎?”
此时,有一妇人向吕妃娘娘耳边靠近:“娘娘,您可别忘了。如今,京中尚有燕王殿下朱棣在此,始终不肯领命回封地。况且,皇上甚是宠爱燕王殿下。”
吕妃娘娘默不作声,心中却似海水激荡着礁石,始终不止。
中有一人见气氛微妙,便提议去沅璃阁听曲,其余众人皆附和道,惟有刚才那位妇人,假托身体抱恙,便先于他人先行一步。
“殿下,宋大夫来了。”玉生跑进文华殿险些摔倒。
“先生。”朱允炆转身作揖拜见道。
“不知,太孙有何事?”
“先生,学生有一处不似明白。”朱允炆摆手请宋濂落坐。“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宋濂听后问道:“何处不解?”
朱允炆说道:“此处因何说之,“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行军打仗怎要以人数为量?西楚霸王尚且能以数万之军击退秦将王离所率四十万余秦军,于巨鹿大败秦军。故,学生认为军队能打胜仗的原因在于计谋策略而非人数。”
宋濂捋着胡须说道:“非也,非也。此处应是“识众寡之用者胜。”即能够掌握敌我双方兵力数量对比,按照数量对比关系采取相应的战术。太孙说的用兵人数不无道理,只不过尚且停留在浅显之处。”
““识众寡之用者胜。””朱允炆嘀咕着。“先生,学生好像明白了。两军交战,若兵力悬殊自然很难取胜,但若知道敌军兵力的数量,我方便可视情况而定采取摆阵或围攻或逐一击破的战术。”
朱允炆起身踱步,“若,敌强我弱,自可不战亦或者逐一击破。若,敌弱我强,应当以围攻为首,兼而采取夹击的战术。若,势均力敌······”
“若,势均力敌,当以智取胜。所谓“兵者,诡道也。”便是此意。”宋濂接道。
“故而,两军开战时,要“以虞待不虞胜者。””朱允炆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宋濂。
“嗯嗯······”宋濂回道。“老臣今日给太孙带来一本《左氏春秋》。”说着便从衣袖中拿出。
“《左氏春秋》?”朱允炆上前接道。“先生,缘何让学生看此书啊?”
“看后,你自然会明白。”
“多谢先生。学生谨记先生教诲。”拱手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