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可有近几年的军饷分配记录?”薛子卿直切主题。
“每年的军饷我早已烂熟于心,不知薛公子想要哪一年的?”他一副胸有成竹,了然于心的样子。
“如果方便,我想知道近五年的军饷总额和黎国各地的分配情况,以及落实到人的份额。”他不是故意要难倒对方,这些正是他所需要知道的。
对方也觉得信息量太大,要求薛子卿移步到门下省户部。
三人到后,他拿出五年的税饷记录薄,薛子卿想要的信息都在每一本的年终总结一页有详细记录。
他仔细翻阅,五年间每一年的总额是在逐年递增的,十分之九的去向是靖国公带领的镇北军。且充军人数也越来越多,每人分得的钱数倒是增长不大。
薛子卿这就心生疑虑了,北地战火不断,靖国公每年都能打胜仗,这充军人数怎会越来越多呢?而且涨速很快,差不多是每年一成。就人数这一现象确实与实际不太相符。
忽然,他察觉到一个被自己遗漏的地方。
“陛下,这几年北地战况如何?当真是年年打胜仗?”
“这个错不了,北地野人(他们管北地部落少数民族称为‘野人’)顽固至极,年年败北还年年不休,就盯着中原这块宝地。”
“那打了胜仗可有奖励?”薛子卿追问道。
“当然,每人白银四到六两不等。”
薛子卿知道这不是一个大的数目。
“每年充军人数可有规定,是否逐年需要扩招?”
“北地虽战事频繁,但战况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充军人数是基本固定的,除此之外,也有人自愿参军,这些人也会一并纳入。”
在黎国非京畿地区的黎民百姓若按地方规划务农,每月可以得到四两左右白银,而军饷每月超不过三两,即便一年有一次的奖赏,也不如百姓拿到的钱多。
薛子卿看,就百姓个人利益而言,是没有理由弃农从军的,所以他觉得这其中有猫腻儿,但是他又无法言明哪里不对。
正在他迷茫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自己误了正事。
“陛下,现在能否所见北方军队,再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组建一支军队?”
江奕有些为难,二人都心知肚明,要组建一支能抗击东莱的军队,其规模是不能小于镇北军的。黎国不缺人丁,目前国库却不算富裕了,要是两国开战,以现在的经济实力,迟早会吃不消。
见江奕犹豫不决,薛子卿道:“东莱于北地野人来说,更有组织,更难对付,但他们生命里不强,因此对付他们必须一击毙命。所以要想拿下东莱,必须豁出去。”
“其实要想填充国库,可以曾加赋税,黎国百姓的生活还算富裕若……”
“不可!”薛子卿第一次打断别人说话,他清楚,现在刨除京畿地区的百姓,缴纳赋税之后刚刚能保证温饱。若此时剥削他们,他们就要忍饥挨饿。
张明全给薛子卿甩了个脸子,心中很是不满。可是在薛子卿的原则中,百姓就是底线。
“朕决定了,即日起征兵组建抗东军队,撤销镇北军多余名额,国库中的钱可以维持好一阵子,这段时间再与文武百官想办法筹集资金。”
“陛下圣明。”薛子卿二人道,“可是谁来做主帅?”
江奕思考了片刻,“暂定镇南将军宫明烨。”
“宫叔叔近几年掌管运输业,听闻最近很忙。”
“这一点朕放心,黎惠公和你爹一样,只要黎国需要,肯定会冲锋陷阵,他会协调好的。”
“那是最好。”
这件事尘埃落定后,江奕多问了一句:“对付东莱,有没有什么其他办法?”
薛子卿知道,这“其他办法”就是不开战。
“东莱与北部不同,北部年年开战是为了生存,而东莱是为了成全野心。要想让他们停战,说服他们基本不可能,只能是以强制强。”
“看来只能硬碰硬了。”
江奕让张明全离开了。
“子卿,我察觉出刚才你对军饷分配有疑虑,怎么,你就直说吧!”
薛子卿斟酌片刻,“陛下,我先问一句,您信得过我吗?”话虽这样问,但是薛子卿的潜台词却是:“我能信得过您吗?”
“爱卿,朕今天就推心置腹跟你坦白,朕早已把你当成自己的心腹。世人皆道靖国公为黎国第一忠臣,但朕无法勘知他的城府,在朕这里,只有子卿才能深得朕心。”
这番话令薛子卿有些受宠若惊,他没想到自己刚回来就如此受重视。
“臣明白。”他不必表达太多。
几天下来,宫内宫外有太多太多自己琢磨不透的地方了。有些奇怪之处也不好跟皇帝解释,他需要更多的信息。
薛子卿跟江奕说了自己对军饷的疑惑,他觉得有必要去当地勘察,因为中央机构有片面性,不能将钱路完完整整呈现在眼前。
这是地方监察御史的职责,但是薛子卿信不过,想要亲自前往。
江奕自然是批准了。不过具体日期还没有商定,薛子卿还没有正式入职,入职后还要有一系列工作完成,所以这件事不会太早。
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两人都累了。
“子卿,我看你也老大不小了,可有心仪之人?”
薛子卿面对这突如其来又略有些敏感的问题表现的很冷静。
“臣,终身不娶。”他的目光在江奕吃惊的脸上流转后,他礼貌地笑了笑。
“子卿这么决定,肯定有自己的规划,不过朕还是好奇这……是何原因?”
“臣无意于儿女情长,只想为黎国为百姓谋利,除此之外于我都是身外之物。”
他抬眸,看着被红墙金瓦分割的晴空,没有一只飞鸟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