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祚臣服于大明,敢为大明皇帝驱使,这则消息准确的说,只有两个人知道。一是一手策划此事的朱由校,二便是亲自参与其中、甘为驱使的袁可立。
内厂的实际控制者,正远赴西北之地的魏进忠只是大致猜到一些,却不清楚过程。立于屋檐之下的魏进忠手下二虎三虎只知道老实做事,到是同样参与其中的田尔耕看出了端倪。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田尔耕正用他细致的心思,妄图“破解”监视刘兴祚背后的事件,事情本身则是从天而降,砸在了头顶。
“朕的意思,你明白吗?”
慈庆宫内,皇帝朱由校的质问如同一道惊雷,闪烁进了田尔耕的心中,一些想法随之破灭。
先前,尚未入宫时,田尔耕还在思索,皇帝急诏他入宫所谓何事。到了近前,真正听了皇帝之言,再偷看了皇帝的目光,田尔耕知道这件事,自己不想做也必须做,他没有拒绝的理由。
田尔耕即刻向朱由校行礼,目光于灯火的照耀下,于旁人看来,满是坚定。
或者,这也是他田尔耕一直苦苦寻觅的机会!
“田家世代忠良,田尔耕亦愿意为皇上驱使!
且只要我田尔耕在,那就保证按照皇上的要求,辅助刘使者应对好后金人,并准确及时的把讯息送入京城。”
“田家朕自然是信的,你田尔耕,朕同样第信任的,否则也不会将如此重要之事推送于你。
此去建州,朕虽未亲至,但朕的目光会随时注视在那里,而你田尔耕则是朕聚焦之眼睛。
此外,此番派你去,也是朕深思熟虑的结果。
事关重大,切记,勿向外人道也!
包括魏大伴,只限你与朕单线联系。”
即使田尔耕再三保证,朱由校还是有些不放心的提点道。
而田尔耕闻此言,精神再次紧绷起来。
一定要想办法赢得皇帝的信任,他田尔耕才会有出头之日。如何做?
皇帝已经算是明示了,要他脱离魏进忠的控制,只忠于皇帝。往深处去看,这是皇帝在防备魏进忠,也是让他田尔耕重新选择的机会?
所以,到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如果顺着皇帝的意思做了,那他田尔耕将从暗地里与魏进忠决裂,内厂亦会因此一分为二,相互制约,亦将是皇帝愿意看到的。如果不这么做,皇帝既然让自己知晓了这么多的内情,他很怀疑,自身于今夜会不会活着出宫……
田尔耕是个聪明人,很容易做出最符合自身实际利益的选择。否则,也不会在内厂建设之处,便看中其中的巨大潜力,以至于不顾他人目光,贴向了内厂厂督魏进忠。
朱由校很明白这一点。
而将内厂分割,以防止某一人的权利过大,造成蒙蔽上位者的事情发生,扶持另一人是最为有效的努力。
况且,无论是梦中世界的记载,已或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种种征召,无一不凸显着他手下的魏进忠,于个人深处,一直有一颗不算安分的心。
防微杜渐,这颗不安分的心,最终或将在某日将他朱由校和大明带入深渊。
“朕不要做木匠皇帝!”
想到这里,朱由校忍不住再抬头看向了桌前的田尔耕。
感受到了皇帝传来的压力,田尔耕彻底死心,叩首道:“皇上之意志,即是微臣之意志。
自今日起,臣田尔耕只忠于皇上,只听从皇上命令!
如违此誓,臣愿请皇上诛九族!”
看到这一幕,朱由校彻底的放心下来,他竟也亲自起身,将田尔耕扶起。
略显年轻的面孔,配上那双逐渐深沉的眼,让人如同置身于星空璀璨之下。
“朕信田爱卿!”
……
远离了紫禁城,田尔耕才感觉自己仿佛离开了一只巨兽的獠牙之下。
从今日起,他田尔耕算是彻底的投向皇帝的怀抱之内,一心一意为皇帝办事了。
看皇帝对身边人的态度,田尔耕很明白,他只有展示自身的价值才能受到重用。且在皇帝身边最不欠缺的就是人才,若是他田尔耕不行,还有王尔耕、李尔耕甘愿踩着他的身体,为皇帝所用。
如今,完成好皇帝布置的建州事宜,正是他田尔耕价值体现的一次重要机会。
“也不知道这一别,何时才能回来?”
次日,和后金其他使臣一同站在北京城外的刘兴祚,同样发出了这样一声感叹。
不单单是北京,还有辽东的故乡,他刘兴祚何时才能光明正大的以明臣的身份回来?
没有人能给予答案,能给答案的,或是唯有他自身。
“出发!”刘兴祚甩了甩脑袋上的鞭子,心中满是憎恶,脸上却是毫无表情。
十一月十七日,刘兴祚返回建州,并与内厂卫副厂督田尔耕展开了一次秘密会谈。
这项被大明皇帝朱由校命名为“复土”之计划,正式开始走上了他应有的道路。
且,在此商讨后,刘兴祚拥有了更为明确的任务,亦让他清晰自身的定位。
一、继续增强在后金人中的话语权,征得努尔哈赤更多的信任。且可根据内厂卫提供的讯息,适当地投放大明内部的情报。
二、扩大手中的权利,尽量笼络一些和他一样逃亡建州,且对女真人内部存在根本性的代沟者。
三、实时,快速的向北京汇报建州重要情报,尤其事关辽东决战者,被放在了第一位。
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了刘兴祚的北京之行,朱由校的承诺……逐渐地,才有了今日慢慢开明的局势。
亦因此,建州女真关于进攻辽东的更多细节被披露给了紫禁城,刚开始略显得有些底气不足的朱由校,在知晓后金人的绝密计划后,一处又一处的预设置方案,正在脑中不断推演。
与此,“代天巡视”的杨涟把辽东的实情,亦不断的送到了朱由校的案几之上。
一个清晰、且又复杂的辽东现状,渐渐为朱由校所认识。
“大明败的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