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18章 登堂入室(1 / 1)哈拉尔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韩非不愿留在秦国当客卿,执意回到韩国,做一闲散之人,秦王异人心中感到很是可惜,挽留不得,但也不至于对韩非产生杀机。

放在秦昭襄王之时,入秦的人才一旦被重视,肯定不会放任其自己离开的。

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

既然秦国都无法得到的大才,那么只有毁灭他。

当然了,以现如今秦国的威势,苟延残喘的六国根本无法阻挡秦军的强大兵锋,哪怕放任韩非回去,并得到韩王的重用,在韩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恐怕都不能再让韩国崛起,再让秦军受挫。

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的。

“秦王,不知嬴政公子何在?”韩非忽而问道。

“政儿?先生认识嬴政?”秦王异人颇为狐疑。

韩非躬身行礼道:“有过一面之缘。公子政虽年幼,但少年老成,识大体,才思敏捷,一般的弱冠之年的人都无法与之媲美的。韩非与政公子,算是一见如故。”

“哈哈,能得先生之盛赞,政儿果真不一般啊。先生是想跟公子政告别吗?”

“是的。”

秦王异人随即让人将嬴政请到龙台。

嬴政在来的一路上,一直在思考着,如何为秦国留下韩非这一大才。

韩非是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韩国的,奈何国君昏聩,主昏臣暗,韩国的朝野上下一片死气沉沉的,能夹缝求生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让他们冒险变法更是绝无可能。

为今之计,包括韩非在内,韩国的君臣都多半寄希望于秦国自己崩溃,继而四分五裂,让天下再度进入大争之世,自己也好有利可图。

历史上,后来的韩王安为了苟延残喘,甚至十分荒谬地派出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修建郑国渠,试图用这样的法子耗费秦国的国力,让秦国无暇东顾。

只不过,最后反倒是便宜了秦国。

韩国上下,尽是苟安之气!

嬴政思衬良久,想好对策,就步入龙台。

“父王!”

“政儿来了,快,见过韩非子。”

嬴政向着韩非作揖道:“嬴政见过韩非子。”

“韩非有礼了。”韩非回了一礼。

异人捋须道:“政儿,寡人听闻你与韩非先生认识?”

“认识。”

未免言多必失,嬴政又道:“先生,你是要离秦吗?”

“正是。”

韩非微微颔首道:“我已经在咸阳逗留许久。如今韩非出使秦国的目的已经达成,割地的国书已然订立,即将离秦,故而欲向公子道别的。”

“先生为何要离秦?留在咸阳不好吗?以你之才能,我父王又有识人之明,知人善任,先生必然能得到重用的,登堂入室,出将入相当不在话下。先生为何非要回到韩国不可?”

韩非摇摇头道:“公子,韩国再弱小,也韩非的母国,秦国再强盛,对于韩非而言,也终究是心腹大敌。”

听到韩非将秦国视作心腹大敌,秦王异人的心中甚为不悦。

嬴政则是不以为意,淡淡的笑着道:“先生,你可知道我秦国为何能有今时今日这般强大?”

“在于耕战,在于用士,在于历代秦国君王都能恪守商君之法。”

“不错。秦国之鼎盛,主要是这几个方面,我秦国用士,不唯秦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山东列国之君王。山东多出名臣良将,有公孙衍、张仪、范睢、商鞅等人,不胜枚举,山东列国也有变法,吴起、屈原、申不害、李悝等等,然则其人之变法,始终不如我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彻底,更不能矢志不渝的奉行!”

嬴政顿了顿,又道:“先生之才,不下于商君,不下于吴起,何以明珠暗投,非要回到韩国做一闲散之人不可?”

韩非长叹一声道:“公子莫要相劝。韩非去意已决也。”

这时,嬴政又将目光放到一侧的秦王异人的身上,道:“父王,能让孩儿与韩非子好好聊聊吗?”

“好。”

嬴政此举,对于秦王异人而言不甚礼貌。但是后者并不介意,若是能为秦国留下一个大才,他即便是委屈一点又有何妨?

等到异人离开这座宫室,嬴政这才跟韩非对席而坐。

“先生,你当真非要离秦不可?”

“是的。”

“先生,嬴政认为先生留在秦国更好。何以也?让先生能一展抱负,还是其次的。先生不愿留在秦国当一客卿,其心情嬴政或多或少都能明白。先生之心在于韩,而非在于秦,但是先生即便回到韩国又能如何?韩王能重用你吗?韩国能有机会崛起吗?或者说,韩国真的能继续苟延残喘下去吗?”

“这……”韩非迟疑不已。

“换句话说,先生就算回到韩国,也无力于改变韩国衰弱的颓势。既然如此,先生为何要回到韩国?我若是先生,一定留在秦国,且不说作为间者,窃取秦国之国政,只要先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将入相,影响秦国的国势,未尝不可让韩国存国,不至于为秦所灭。”

嬴政幽幽地道:“而且,即便韩国被灭,也不至于绝其祭祀。不是吗?”

嬴政所言,可谓是深得韩非之心,让韩非茅塞顿开。

在原来的历史上,李斯奉秦王命到韩国,促其速降。韩非见到十五六年未见的李斯,出示《孤愤》《五蠹》等篇章,李斯看后,把作品带走,传至秦王嬴政手中。

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韩王安三年(公元前235年),因秦国攻韩,韩王在危急关头召见韩非,“与韩非谋弱秦”。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韩非上《存韩》书,批评李斯,揭大臣姚贾之短。由此得罪了李、姚二人。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上疏辩驳。

韩非与李斯之政见相左。韩非欲存韩,李斯欲灭韩。因为韩非子和李斯曾经是同窗,李斯深知韩非辩才了得,担心嬴政被韩非计谋所蒙蔽,故上疏嬴政,陈述其中利害。

他说:“韩非前来,未必不是认为他能够让韩留存,是重韩之利益而来。他的辩论辞藻,掩饰诈谋,是想从秦国取利,窥伺着让陛下做出对韩有利的事。”

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便抓捕韩非。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韩非想上书秦王,被拒绝。

后来秦王后悔了,派人赦免他,但是韩非已经死了。

嬴政猜测,后来的韩王安韩非“谋弱秦”,一定是有这种因素在里面的。韩非成为秦国的重臣,就能影响秦王的决策,决定秦国的国势走向!

这是间者的行为,不过是“明间”!

对于这种“明间”,其实无论是现在的嬴政,还是历史上的秦王嬴政,都不甚忌讳。韩非有大才,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虽身在秦国心在韩,但终究是能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只要不危及韩国。

看着仍旧犹豫不决的韩非,嬴政又说了一句话,让他彻底打消心中的疑虑。

“先生,嬴政欲拜先生为师,请先生为少傅,教授嬴政以及宫中宗室子弟之学业。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闻言,韩非不禁眼前一亮。

“善!”

这对于韩非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他人微言轻,秦国的朝堂上,各种各样的势力盘根错节,韩非很难挤到秦国的决策层当中,更难以影响到秦国的国策。

但是到宫塾那里,以少傅的身份传授诸公子学业,这就大为不同了!

天地君亲师。

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传道、受业、解惑的师傅,对于弟子而言,仅次于亲人后面。再者,民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在日常的授课当中,师生之间的感情自然是与日俱增的。而在一国的朝堂上,国君的师傅往往能得到重用,登堂入室,出将入相更加不成问题!

这是韩非所渴望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