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负责向秦国割地求和之事,心中甚是憋屈。
今年的开春,秦王异人就以蒙骜为将,率军攻伐韩国,夺取韩国的重镇荥阳,兵锋直逼韩都城新郑。韩王深感不安,故而让韩非出使咸阳,欲将韩国的成皋、巩二城割让给秦国。
韩国已经被秦国蚕食得差不多,削弱得差不多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屡屡东出,首当其冲的就是韩、赵、魏三晋,一开始,三晋还能同心协力,抵抗一下,或者山东列国都能不时的组织联军,合纵抗秦。
但是,这种情况自秦昭襄王末年以来,就截然不同。
大争之世的格局,不时的发生变化。
一开始是魏国一家独大,雄于天下,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
接着秦、齐、楚三国经过变法或者改革,纷纷崛起,让霸主魏国东辱于齐,西丧于秦,南败于楚,国势日衰。天下的格局,俨然变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再后来,楚国遭遇齐、韩、魏三国的联军攻击,战于垂沙,精锐尽丧,又被秦国的武安君白起率军长驱直入,捣破鄢郢,焚毁楚国王室陵墓,逼得楚国不得不迁都到陈县避难。
再有,就是齐国。
齐闵王作死,一战灭宋,天下震恐。
这种行为遭到了以秦昭襄王为首的天下列国的敌视,随后,秦、赵、韩、魏、燕五国伐齐,终于大破齐军主力,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几近灭亡。
后来,虽有田单复国,收复失地,但是齐国的国势终究是上不去,已经成了半死不活的模样,沦为了魏、燕一般的弱国。
这些年来,齐人极度仇视赵、燕二国,盖因其在当年的五国伐齐之战中出力最大,获利最多,而每每列国合纵伐秦之时,齐国总是充当搅屎棍,选择跟秦国合作。
这不得不说,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方略的确高明。
而在当时那种格局之下,齐楚两大霸主国相继衰落,秦国俨然已经一家独大。
好在,经过多年胡服骑射的赵国已经脱颖而出,在灭亡中山,驱逐娄烦、匈奴,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代郡这三郡之后,国势日盛,俨然成了一个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但是赵国只能算得上是军事强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霸主大国。赵国的军事实力很强,能与秦军相提并论,但是打不起消耗战!
这不,长平之战,赵国就把家底都打光了!
此时的韩国,已经不能如同之前一般朝秦暮楚,秦国强盛投靠秦国,楚国强盛投靠楚国,充当墙头草,左摇右摆,左右逢源。
当此大争之世,只要秦国能一直奉行商君之法,奉行范睢的远交近攻的方略,终有一日是能灭亡六国,一统天下的。
饶是韩非不服气,但是对于这一点,他还是深信不疑的。
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秦国会发生巨大的内乱,跟当年那个庞然大物的晋国一般,四分五裂,然后天下重归于乱世,韩国也能苟安,以至于再度崛起!
抱着十分复杂的心思,韩非与秦王异人签订了国书,脸上是五味杂陈的,十分失落。
“韩非子,你在想什么呢?”异人忽而问道。
“哦!啊?没有,秦王,是敝臣走神了。”韩非一脸歉意地道,生怕异人觉得自己不尊重他,继而再次发兵,攻略韩国的城池土地。
古人云,师出有名。
但是,现在强盛如秦国,在这个早已礼崩乐坏的时代,出兵伐韩,哪里需要什么名义?
秦王异人微微一笑,说道:“无碍。韩非子不愧是韩国有名的智者,连这等重要的场合都能思虑,为国之境况深感忧虑,为国谋划,寡人钦佩。”
“秦王谬赞。”
“韩非子,寡人久仰你之大名,知道先生深谙法制,有治世之才,寡人甚是爱惜。不如先生留在咸阳吧?寡人封先生为客卿,当日夜恭听先生之教诲。”
“秦王盛情,韩非却之不恭。”
韩非欠着身子,叹道:“只是韩非粗鄙之才,恐入不得秦国的庙堂。”
“先生何出此言?”
异人笑着道:“我秦国用士,不唯秦人。先生虽是韩国宗室子弟,但寡人不在意这些。先生留在韩国,不得韩王之重用,韩国现在又是如此弱小,已是千乘之国,苟延残喘,恐无有先生你的用武之地啊!”
“秦王,韩国再弱,韩国再小,也是韩非的母国,还请秦王莫要非议。”
闻言,秦王异人叹息一声,摇摇头道:“先生明珠暗投,真是让寡人感到可惜。”
异人的确爱惜韩非之才。
秦国用士,不唯秦人,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用人,向来是唯才是举的。
商鞅献固本之策,编什伍之民,兴农战之法,立国之威信,逐步取得了河西之地的控制权,扭转了秦国长期受魏国压制的局势。
张仪献离散之策,巧舌如簧、长袖善舞,疲楚弱楚,破魏楚、齐楚之盟,在秦、楚、齐鼎立格局中赢得先机。
后面更有范睢献蚕食之策,远交近攻、虎视三晋,连击韩国,以有上党,“得寸则有寸,得尺亦有尺”,步步为营、日益精壮。
魏失三才,皆成秦之栋梁,献兴秦三策,皆中治国肯綮。
秦用函谷雄关挡住了六国之师,但对于六国人才却敞开大门。
随着战国竞争不断加剧,秦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暗挖各国“墙角”。
最迟至昭襄王中后期,秦国已经建立起组织严密的“猎头”网络,开展搜罗六国人才的专项工作,范睢入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秦国使者王稽发现范睢,看似是一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仔细分析,却是必然结果。王稽表面上是秦王派遣出访魏国的“谒者”,实际暗中执行招募人才的重大任务。
在魏国期间,他时刻高度关注“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利用每一个机会打探情况。王稽具备职业“猎头”的一切素质,眼光独到,第一次和范睢相见,“语未究,知睢贤”。
王稽如获至宝,怕夜长梦多,迅速向魏王辞行,带着范睢一同归秦。
王稽不是昭襄王唯一的特使,秦国的“猎头网络”深入到六国之中,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老幼不问,文武全收,唯才是举。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才流量为秦国带来了发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