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模拟乡试虽然结束,但通过这一次模拟乡试,也使颜畅对书院学生的整体质量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学生对于经文要义的理解程度实在有些惨不忍睹,所以即便知道破题方法,具体做起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乡试八股、策论和试帖诗……也亏得八股过关,其他基本没问题;这要是和后世的语数外一样,同时拉三门,鬼也拉不起啊。’
颜畅是现代穿越来的,虽然其他乱七八糟的小说都说猪脚有什么金手指,但颜畅自认自己没有任何金手指——精神分裂也算金手指?你怎么不说疯人院的神经病也是大神呢!
所以啊,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这聪明的脑袋瓜!
作为现代高中的老师,颜畅平时也没少看教育方面的东西。以前似乎都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风潮突然就变了,有了什么启发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多少门课?只说考试的吧,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是必须的,剩下的文综、理综都是三门。六门课啊,这么高强度的课程,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真让学生都理解了才继续下一章,估计三学期才能上完一学期的课。老师耗得起,学生耗得起吗?高考时间可是固定的,他不等人。退一步,你保持原本的教学速度,到时间就继续下一章内容,那就注定很多学生理解不了。可是要考试啊,那些理解不了的学生怎么办?还不是回到原来的死记硬背?
启发式教育看上去很人性化,但六门课的课程量在这里,老师的教学速度就必须快;考试模式在这里,学生想要出成绩,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做题量。
教育不是为极少数人的专利,他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说到底,理解记忆只适合极少数‘聪明’学生;死记硬背才是大多数学生的归宿。
日本电视剧《龙樱》里有一句话说的真是对——填鸭式教育才是教育的真谛。
因此,即便颜畅本身不愿意让学生死记硬背,但现实在这里,只得勉为其难让学生去背了。
之前对于破题的方法,颜畅自认已经说的很全面,毕竟为了破题攻略,自己可是查了N多资料,墨水都写了好几升,但学生没有基础,这就是行不通。
“学生的底子太差了,所以,从今天开始,让他们开始背诵八股范文吧。依排名先后,两个学生一组,相互监督,一天至少背诵三篇、熟读十篇。”颜畅斟酌着,“至于破题,也不能落下,每天还需要尝试破题。结合着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就不信了,一个人背他几百篇八股,这八股文还做不好。”
顾彦成闻言一摸胡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言甚妙啊。”
颜畅反问,“这话你没听过?”
顾彦成不过随意一声感慨,不想招来颜畅一句反问,只得道,“确实没有听过。”
颜畅头大:这句话说的可是唐诗啊!明代还没有?难道填鸭式教育在明代也是首创?
其实这还真不是顾彦成孤陋寡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出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明代还真没有这句话。
不过这个显然不是重点,胡永利道,“背诵八股和破题,时间上怎么安排?”
“我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记忆力最好、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最清醒,但我需要他们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八股、背八股,他们晚上睡觉前干的最后一件事还是读八股、背八股。”
胡永利算是听明白颜畅的意思了,“那么破题就留在午时吧,其余时间背诵八股文章。”
“有劳各位先生,先挑选百篇优质八股文章,然后散发下去。”
“何必挑选,城中书店有编辑成册的,令人下山购买百册,分发……。”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才是上策。”颜畅制止胡永利,“即便是范文,也有上下之分,那些别人已经编辑成册的,拿来让学生先熟读;至于三位先生,就有劳抽空选出百篇上佳,我们书院自行印刷……”
“书院印刷岂不是耗时耗力……”黎子明话说一半便自己顿住了。
其他两个老头也是眼睛微微一亮,但很快低头。
见三个老头隐隐欲动,“印刷的事……我记得不少学生家长都有自己的印刷厂,请他们加班加点帮忙,应该不是问题。选文章是要几位一起参详的,至于印刷校对,还要专门去个人,这车马费嘛……咱们四人……不,还得算秦院长一份,咱们五个人平分。”
这句话早在三个老头意料之中,虽说多了个人来分,但若不是颜畅,也没这项外快,因此也颇为赞同。
颜畅干咳一声,“我们这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我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文章。我这边也不是在书院发呆,我也搜罗了一些八股文章,这几天誊写出来,若几位觉得尚且,可也一同带到南京印刷厂印刷。”
颜畅所谓‘搜罗了一些八股文章’,自然就是指网上能查到的那些。
颜畅此前搜罗八股做题攻略时,曾搜索到不少八股范文。比如《大题三万选》、《小题文府》、《小题文府续集》……这些都是清代科举考试的必备范文,并且每一本书里都是N多的八股范文。
八股是不断发展的,正如此前教导破题时胡永利指出的那样,虽然破题有几种破法,但有些方法不是现在流行的。同样的道理,自己搜索到的范文都是清代科举必备,那些范文在清代或许流行,在明代可就不一定了。
****说的对,要有科学发展观。这发展两个字很重要,八股也是发展的!怎么能直接把几百年后的文章拿过来呢?肯定要结合实情修改的嘛。
自己毕竟只是半吊子搜索,万一有些东西,最简单的比方,如果他引用了隆庆、万历年间的故事,这在清代是典故,可放到现在用,那不就是扯犊子吗?现在才是嘉靖帝,你就用他儿子、孙子时候的……嗯,故事?你是未卜先知呢,还是咒皇帝早点死?还有各种字词忌讳,自己用现代思维来想,肯定是都看不出来的。要是直接让学生硬背,那等于害了他们,因此必须经过三个老头筛选才能誊抄下来。
几个老头哪里知道颜畅这些心思,一个个道,“客气了,只要颜先生觉得可以,直接誊录便是,哪里还需要我们把关。”
“这不是客气。”眼看三个老头开始推让起来,颜畅抱拳,面露恳切,“颜某过去读书不求甚解,背得太多,那些东西也不知道是哪里看到的,也不知道漏没漏下什么只言片语。万一要是漏了,总不能满屋子翻书去吧?真漏了、忘了哪句,三位也好就地补充。这可不是客气,这是教学任务!”
听颜畅说的这么一本正经,胡永利一笑,“这个好说,但不知你背诵了多少?”
背了多少?这个可不好说,只要网上能查到的,原则上都算自己背下来的。要说能背诵几万篇是不是会吓坏这三个老头?
颜畅悄悄打量三个老头,斟酌着道,“也不是太多,上千篇还是有的。”
一篇就算三百字计算,上千篇就是三十万字,还是保底……
一片安静……只有三个整整齐齐咽口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