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微服天津卫(1 / 1)回首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津,于谦的地界,天津卫归直隶巡抚管辖。

他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

天津设府之后,朝廷将顺天府东部很大一部分地区。转到到了天津府。但是可惜,这一片地方虽然大,但多是盐碱地,沼泽湿地。

还将三角淀辐射范围全部划给了天津。还有河间府静海等数个县划为天津府。

天津府面积倒是不小,但大多都不是什么好地方。而且天津城本来是卫城。

于谦觉得天津卫城太过小了。南北城墙,乃是不过二百五十步而已,还是夯土城墙。怎么看也不是一个省城的规格。所以并没有将直隶巡抚行辕放在天津卫城之中,而是放在天津卫城外面。

天津卫城乃是东西长,南北短。南边距离卫河又近,于谦就巡抚行辕建立在天津城北边,已经规划好了城区。只是朝廷的钱粮,甚至直隶本地的钱粮都投入了治水之中,故而于谦仅仅是留出了城墙的位置。并没有修建。

即便如此这么没有城墙的天津城也有一副今非昔比的样子。

先不说,直隶巡抚衙门,直隶知府衙门,以及一系列附属的衙门,直隶布政司衙门,直隶按察司衙门,直隶都指挥司衙门。这算是地方上的。

还有天津海关衙门,并天津京仓。

海关衙门就不用说了,作为北方海运的终点,开海之后,给天津带来了不少人口。至于京仓衙门,却是朱祁镇觉得大明北方存粮太少了。

在天津建立粮仓。

而正统八年之后,大明的财政体系,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内库,也叫内承运库,二是太仓银库。存放银钱与铜钱的地方,三是京仓。就是粮仓,存放粮食。而天津这边的这些仓廪,也归户部直辖。

毕竟好几百万石粮食,怎么会让地方管。

第四,就是各种杂项库。想消除下面上交的各种实物税收,将朝廷赋税要本色,也就是粮食,要么折色,也就是钱。但是有很多事情都是有现实情况的。比如布匹这东西,朝廷就有很大缺口,军队的军装,百官的官服。

所以除却粮食,与钱之外的仓库都是归为杂项。

但是杂项的管理就比较复杂了,比如兵部有火药库,工部也有木柴库,炭库,等等。宫中还有各类珠宝的仓库。至于各部的小金库等等。

这些都不归户部管,户部能管的仅仅是户部自己的杂项库而已。

就这些纯官方的投入,就足以建起一座城市了。

朱祁镇一来到天津卫,于谦自然出城三十里迎接。

朱祁镇下马接受于谦叩拜,单手扶起于谦说道:“先生清瘦了。”

于谦看起来精神很好,但是两鬓却有几分霜雪之色了。

朱祁镇心中难免有几分惭愧。

持续数年的大工程,消耗的不仅仅是朝廷的人力物力,还有于谦的心血与生命。几乎整个直隶省大部分成年男丁,都很难逃过被官府征用的下场。

即便是有足够的钱粮,想要将这个工程办好,不出什么大的纰漏,本身就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事情。

朱祁镇现在想想,也觉得自己太冒进了。但是也幸好有周忱。周忱一手一脚几乎重建了朝廷的财政体系,用盐税将这个窟窿补上了。

否则内库钱用完了,朱祁镇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于谦说道:“为陛下分忧,乃是臣的本分。”

朱祁镇令于谦与自己并缰而行,以示荣宠之意。

一进天津城,朱祁镇根本没有停留,他首先要看到是卫河,具体的来说,乃是卫河入海这一段大堤。

朱祁镇将带大队人马留在天津城中,带着三千骑兵与于谦与直隶当地大小官员,一并去巡视卫河河堤。

可以说三千人,一般来说朱祁镇身边最低护卫人马。

在北京城中,朱祁镇身边的人也许会少一点,但是一般也不少于一百护卫,而且是天下精锐近卫营,至于在北京城外,三千人是最低标准了。

所谓微服私访只是说给史官听的。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何况皇帝呢。

还没有到卫河河堤之上,朱祁镇就远远的看过去,发现绵延到视线之外的土黄色的大坝,这些河堤都是夯土结构。

这样的大堤,其实并不是多牢固的,很容易渗透漏水,或者有一些什么动物在河堤上打洞。引发溃堤。

即便每年近八百万两的投入,所有钱加起来,足够朝廷在漠北打一场大决战,也不足以让河北所有的堤坝都换成石堤。

而在这河堤之上,相隔数里都有一个闸门,开出一条渠来。

于谦给朱祁镇讲解,这些支渠是用来淤田,当河水大涨,泥沙具下的时候,开渠引水,将这些包含泥沙的浑水,将这些湿地,或者是盐碱地,给冲洗淤积出来,可以耕种的田地,这些新开的田地,已经兴建了不少村落,都是安置的流民。

去年河南省,就有旱灾,朱祁镇还记得免除百余万石粮税。一般大灾都是有流民产生,而河北大工,更是吸纳了几乎整个北方的流民。

朱祁镇一路巡视卫河,见卫河之中,并没有多少商船渔船。有的只是天津卫的船只。

仅有的几条民船可能都是安排的暗卫。

朱祁镇听了,说道:“何必为朕一人,而劳动百姓如此?”

于谦说道:“臣知道陛下爱民之心,但这是朝廷体制,恕臣不能从命。”

如果是别的人,于谦还能让一步,但是卫河入海河道,在扩宽之后,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线了。

有大明海运的船队,但也有很多都是海商。

海运船队倒也罢了。毕竟是朝廷的人马,但是这些海商,真正是亡命之途,让于谦很是不爽。

这些海外野惯了的人,在天津城内,居然还敢一言不发拔刀相向,这也罢了,很多人火并起来,连火铳都能用上。

这让于谦如何能忍受。

直接派兵围剿,大杀特杀一番,才让这些名为海商,实际上多半在海上做没本钱买卖的。知道这天津是朝廷的地盘,一个个老老实实的。

其实这几年之间,凡是开海各地的地方官,无不抱怨。甚至有人上奏朝廷,请重新禁海。

就是被开海弄得,地方治安非常不好。

这些海外商人,适应的是海外无法无天,一言不合就是火并的规则。而各地方官却是官场习性,让他们彼此之间做有效的沟通,根本不大可能。

所以,对这些地方官来谁,最好的办法是海禁,一了百了。

海关银是直接解户部,不流入地方一两,就连于谦也知道,海关银在治水经费之中,占据了不少的份额。

但是依旧不愿意天津海关就放在天津城内。最少不想他好容易在巡抚衙门睡一觉,外面一阵喧哗,隔着两条街的地方,有人在火并。

朱祁镇也没有一直在河堤上,行进十几里之后,上了船。于谦引朱祁镇一路到了卫河出海口,也就是大沽口。

于谦重点就给朱祁镇介绍两个港口,分别是在大沽口,与北塘这两个港口。

一个是卫河出海口,一个是潮白河出海口。

朱祁镇还过去看看了。北塘距离比较远,就没有去了。而天也黑了,朱祁镇就留宿大沽口。

大沽口之前是隶属天津卫的。

毕竟在永乐十三年,才罢海运,在此之前,大沽一直是海运要地,更是要防御海盗。

只是在朱祁镇恢复海运,并开海之后,这里的发展最为迅速。

本来荒无人烟的海岸,几乎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从一个百户所,变成了一个人口数千大镇。

而且这种变化,根本没有到达终点。

运河造就了整个大明最繁华的地方,可以猜想大明后期决计不能停运河的。

因为数以百万计的人靠运河吃饭,大明最富裕的十几个城市,都是靠运河吃饭,这样大格局变动,大明后期中枢,根本不可能无视这些地方的利益。

运河如此,海运也同样如此。

作为大明海运的出发地,也就是南直隶镇海卫。因为上游的河道都还没有淤积,所以还用不到黄浦江。

南直隶镇海卫,是由王祯管辖,今年年初人数高达近万人,兵力也有俩千。

朱英管辖的南直隶兵力高达一万五千人,战船三百艘,战力在东南无人可及,东南大半军权都给了朱英,所以朱祁镇早就封朱英为福建都指挥使,刚刚敕封时候,把朝中各位大人都吓了一跳,怎么突然这么多人和船,所以内阁安排有了掣肘,朝廷安排王英做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王英,永乐二年进士,江西人士,永乐二十年曾随太宗北征,现在是朝中宿儒,才华出众朝廷内阁需要一个“自己人”的看着点,皇帝这个宠臣。

不过六十多岁的王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插手的绝不碰,过几年就告老了,才不会惹朱祁镇这个新帝不快,而且东南这些土著怎么会听他的话,这才是朱祁镇不把王英踢出去的原因——安慰朝中上下。

出发港口正是郑和出海时的刘家港,而这里也是永乐十三年之前海运出发地。

这两个起点与终点,未来的发展定然是极其可观的。

刘家港就在苏州,本来就是天下繁荣之地,苏州城人口,甚至胜过了京城。

即便有些提升,效果也是不会立竿见影,毕竟是苏州本来就很繁华了。

朱祁镇接见了大沽本地父老。

大沽本地也没有多少父老,大多都是这一两年内迁徙过来。

大明开国近八十年,看而今的八十年,这变化简直是天翻地覆一般的。

宣宗皇帝将这个帝国交到他手中的时候,正是盛世,可却也是要结束的盛世,下坡路近在眼前。

这也是朱祁镇一直以来所忧心的,这未来会怎么样?他将来交给儿子的时候,是一个依旧的盛世,还是一个日渐内卷的王朝?

这是一直担心的。

不过看到而今的大沽镇,朱祁镇忽然感到一种欣慰。

原来他这几年一直在阴谋阳谋之中浸泡,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挣扎,在信任与怀疑之中徘徊。

每当深夜之中,睁开眼睛,看着床上的布幔,对着月光,揣摩每一个人的心思。

这是他喜欢的吗?

未必。

他心中真没有疲倦吗?

但是看到这一切,朱祁镇心中顿时一暖。

朱祁镇想到这里性子大起,居然不住房间,就在一处海岸之上住帐篷。叫了于谦做陪,少有的放荡形骸,当然近卫营,和禁军把这里围得死死的。

少有饮酒至醉。口中迷迷糊糊的念起了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大声的说出来。

却不见于谦的眉头早就皱起来了。

对于谦这样的君子来说,皇帝这个样子的形象的确不对。但是他已经劝过好几次,但是每一次劝谏,朱祁镇就请于谦喝酒。

于谦倒不是不饮酒,但是他少年时到有几次通饮,但是在直隶巡抚任上,知道责任重大,故而他早就滴酒不沾,唯恐误事。

但是面对皇帝赐酒,于谦却是拒绝不了,只能喝。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

于谦还喝得下,但是多饮了几碗之后,于谦只觉得头脑有些发晕,脚步都不稳当了,但是于谦却知道,自己不能再喝了,否则真要醉了。

于谦牢记自己的责任,万万不能让起居官记下皇帝的黑历史。而担任起居注的就是正统七年状元刘俨。

刘俨是一个老状元,登科的时候已经是四十九岁了。

当时朱祁镇忙于太皇太后的病,根本没有在取士上面多花心思,否则的话,朱祁镇一定要找一个年轻一点。因为在朱祁镇看来,前三甲学问或许有高下,但是实际上也没有天地之差,找一个年轻一点,可以多为朝廷做事,但是如刘俨一般的四十九岁了,又能为朝廷效力几年。

但是杨溥却很喜欢刘俨,他觉得皇帝身边缺老成人,就将刘俨派到朱祁镇身边掌起居注。

朱祁镇对此并不是太在乎的,就给杨溥一个面子。毕竟朱祁镇对刘俨也没有什么培养计划,让他在下面锻炼几年,就该告老了,还不如果让他在中枢担任一个清贵之官。

朱祁镇这次出来,并没有带内阁大员,却从翰林院之中找了一群人随行。掌管从北京城往来的文书。

于谦一把抓住刘俨的手,说道:“陛下酒醉,有些事情,就不要记了。”

刘俨倒是有几分史官的精神,说道:“可是?”

于谦说道:“没有可是,陛下滥饮,如果留在史书上,岂不是伤陛下之圣明,只需说陛下微醺即可,其余的为尊者讳。”

朱祁镇喝醉之后不管什么词都唱出了,风花雪月都有。

刘俨也觉得,这是细枝末节,也不算是违背史官的精神,也就同意了。不过他私下里写进了他的笔记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