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儿啊,娘看着你这肚子,怎么比寻常有了五个月身子的妇人大了那么多?”饭桌上,司马祗的母亲匮太妃问道。
“回娘的话,据太医说,孩儿腹中乃是双胎。”王溪一边儿抚摸着隆起的腹部,一边儿回答道。
“好事成双啊。”匮太妃眉开眼笑地道。
司马祗听了,心里有些发愁,双胞胎的性别无非就是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或者是两个都是女孩儿,再或者两个都是男孩儿。
前两种可能还好,一男一女,凑成一个好字,一样儿一个,挺好。如果都是女孩儿也不错了,毕竟司马祗并不重男轻女,他对于非得生男孩儿并没有那么深的执念,虽然家里也确实是有王位要继承。
但是,第三种可能就是司马祗最不愿意看到的了,两个都是男孩儿放在后世,司马祗估计会很开心的接受,但如果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现在,双胞胎男孩儿出生相差时间大部分不超过几分钟。到时候,后出生的那一个肯定不服气,因为他只是晚出生了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就成了弟弟,与世子之位失之交臂,到时候,如果再有居心叵测的小人恶意挑唆的话,未必不会出现说是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戏码儿。
司马祗不愿意这种情况出现在自己未来的孩子身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剩下的三人的脸上还洋溢着笑容。
司马祗不忍心破坏他们的心情,便也是换上了一副笑脸。
东海王宫内,一个偏远的小庭院,司马祗看着自己面前的大缸和周围摆满了的碱面、石灰还有油。
没错,司马祗今天就是让香皂提前面世。
虽然说司马祗前世是个文科生,但是,化学的各种化学公式和化学反应原理,他还是清楚的,就比如说香皂。
这时候,不管人们是洗衣服,洗澡,洗手,洗头还是洗脸,用的都是澡豆。
最主要的是,这玩意儿居然还能当胭脂用。
司马祗:???!!!
澡豆是古代汉族民间洗涤用的粉剂,以豆粉添加药品制成。呈药制品的粉状。用以洗手,洗面,能使皮肤滑润光。宋代以前,洗脸、净手、浴身的时候,没有成团的“肥皂”,而是使用“澡豆”,是以豆子研成的细末作为主料制成而得名。
在西晋,还有一个关于澡豆的典故笑话,笑话的主角也就是司马祗的姐夫——襄城公主司马脩袆的丈夫东晋开国权臣王敦。
司马祗的姐姐襄城公主司马脩袆是便宜老爹晋武帝司马炎的爱女,出嫁之时所陪送的嫁妆是其他公主出嫁时所陪送的嫁妆的十倍,陪嫁侍婢百馀人。
王敦刚和公主成婚时,上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以为是干粮。侍女们都捂着嘴笑话他。
这件事情在坊间一时传为笑谈。
当时还尚在宫中居住的司马祗得知了这件事情,就说了两个字儿:“煞笔。”
“澡豆”一词,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起来的。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香料大发现”时代,各种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到达中原,让贵族生活面貌一新。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之中所记载的《千金翼方》:“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两,麝香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
这不过,这个方子太贵了,家里没矿的人他也用不起啊。
司马祗目前已知的澡豆制作方法大概有两种。
第一种:白芷7两,芎?5两,皂荚末4两,萎蕤5两,白术5两,蔓荆子2合,冬瓜仁5两,栀子仁3合,栝楼仁3合,荜豆3升,猪脑1合,桃仁1升(去皮),鹰屎3枚,商陆3两(细锉)。
上为末,其冬瓜仁、桃仁、栀子仁、栝楼仁别捣如泥,其猪脑、鹰屎合捣令相得,然后下诸药,更捣令调,以冬瓜瓤汁和为丸。
第二种,丁香3两,沉香3两,青木香3两,桃花3两,钟乳粉3两,真珠3两,玉屑3两,蜀水花3两,木瓜花3两,(木柰)花4两,梨花4两,红莲花4两,李花4两,樱桃花4两,白蜀葵花4两,旋覆花4两,麝香1铢。
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成粉,合和大豆末7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
不过,在市面儿上比较常见的还是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也是比较烧钱儿的,一般都是达官显贵才用得起。
但是,这个时候,聪明的天朝人也已经在魏晋时期发明了胰子,就是把猪胰腺、猪油与天然戌混合。
虽然胰子不美观,但是,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消费的起的。
肥皂主要成分是由碳酸钠、碳酸钾、脂肪酸钠和其他添加剂合成。
至于香皂,到时候再往里面儿添点儿香料就行了,天朝最不缺的就是香料。
但是,估计生产出来,这玩意儿价格也不便宜,因为需要大量的油,估计一般家庭也消费不起。
看来只能痛宰那些达官显贵了。司马祗叹了一口气道。
自己之后就在郯城的宫城里面儿设立一个作坊,让司马祗的亲信司礼监和御用监的人手负责这件事情,以免配方泄漏,然后制作出来的成品再让郯城商会的商队们对外倾销。
另外,司马祗这几天再尝试着配制一下火药。
作为天朝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源于隋唐时期的炼丹道士,作为天朝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应该是历史上对于西方帮助最大的东西,反倒是发明火药的天朝后来自己荒废了这一门儿技艺。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规律,一种东西在出现之后必然不会在本国发扬光大,同理的还有大嘤发明的坦克,佛教的起源地——印度。
要么怎么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呢。
火药主要是指一种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的黑色或棕色炸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在看到的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这里的“密”应该是蜂蜜的“蜜”。蜜加热能变成炭。硫磺、硝石与炭混合,这就是火药的配方。
哼哼哼,等到火药发明出来之后,司马祗就会让自己那些自认为天命所归,眼高于顶的亲戚们什么叫做势如破竹和一败涂地。
和肥皂一样,火药配方在军器监之中也属于机密,绝对不能外泄,不然,司马祗怎么靠火药在几年后的诸王内卷当中获得绝对压倒性的优势?
大怂的突火枪,司马祗就不制造了,这玩意儿屁用都没有哇。
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至于其他后期火枪也有的弊病,暂时先不谈)……,所以,一个二十人的火枪队,一次射击能有5个人成功的开火就已经是万幸了,这射出的五发子弹,有两颗能在到达敌人的面前之前不掉下来就又是一种万幸了,而到了敌人的面前可能又会有一颗子弹从敌人的身旁飞过,而最后的子弹,结果因为敌人的甲胄坚固……。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总之,费力气地去研究现在所有枪械的鼻祖,反而不如直接跳过去去研究火铳或者是鸟铳。
火铳用铜或铁铸成,铜铸较多。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手铳轻巧灵便,铳身细长,前膛呈圆筒形,内放弹丸。药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门,供安放引线点火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发射者操持。有的手铳从铳口至铳尾有几道加强箍(见图)。大碗口铳和盏口铳都因铳口的形状而得名,基本构造与手铳类似,只是形体短粗,铳口呈碗(盏)形,可容较多的弹丸。有的碗(盏)口铳尾銎较宽大,銎壁两侧有孔,可横穿木棍,将铳身置于木架上。发射时,可在铳身下垫木块调整俯仰角。用于水战的碗口铳,多安于战船的固定木架上,从舷侧射击敌船。
三眼铳是一种常见的多管铳,铳身由3个铳管平行铸合成“品”字形,大多有加强箍,尾部为一尾銎,安装木柄。每个铳管各有1个药室和火门,点火后可连射或齐射,常用于骑兵,射毕后可以铳头作锤击敌。
与明代前期使用的手持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侵彻力较强;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较高。又因其枪机形似鸟嘴,故又名鸟嘴铳。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
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和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为了解鸟铳的做法,这得从明代的工艺说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