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日,司马祗就一直待在军器监和那帮能工巧匠们研究火铳和鸟铳。
毕竟,还有九个月的时间,司马祗就要率军挺进河套了,没点儿杀手锏怎么能行?
司马祗:哼哼哼,等到时候就让关外草原上的那些蛮夷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大国工匠精神和独具匠心。
然后,司马祗还让徐州军的工匠。你没有看错,每个军镇其实是有自己的工匠以此用来专门打造兵器就行了,洛阳中央朝廷只要给钱给粮给人就行了。
这不嘛,应顶头上司征东大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的东海王司马祗的将令,徐州军开始打造投石机。
投石机分为三种,第一种,天朝现在普遍应用的人力机:炮,在古代中国出现的人力抛石机,多人一同拉下杠杆的一边抛射另一边的石弹。炮也是中文中对所有种类投石机的泛称。附有轮子的通常称行炮车。
中国的抛石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是纯利用人力的人力抛石机,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过,需250人施放。
唐朝与高句丽作战时使用的抛车能抛出300多斤的石料,对高句丽的木制城删造成重创。
在宋代出现可以炮架可以旋转的炮,称为旋风炮。
第二种,扭力机:扭力抛石机(名称有Catapult、Catapulta、Mangonel、Onager),其中文名称又有石弩(义即发射石弹之弩)、投石车、弹射器或弩炮。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即在使用,依靠扭绞绳索产生力量弹射。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而“Onager”这种投石机发射时很像驴子再踢腿,所以才称为“Onager(野驴)”。
第三种,配重机:重力抛石机、回回炮、平衡重锤投石机、配重式投石机或重型投石车(名称有Trebuchet、Trebuchetc、Trabutium),出现在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投石机,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此种抛石机经由***地区传入中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心理战的目的,那些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由于第三种的配重机投石机太过于巨大笨重,所以,司马祗就选择把第二种,也就是扭力机投石机的制作图纸和操纵原理给了徐州军的工匠们,让他们自己去瞎琢磨去吧。
司马祗还得去捣鼓火铳和鸟铳呢。
不过,司马祗突然想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火铳和鸟铳提前问世之后,自己生产的锁子甲还有用没用。
“该死,失误了。”司马祗暗自咒骂一声,必须得及时止损。
赶紧把锁子甲制造叫停,还好,这时候锁子甲刚刚生产了一万多套,倒也没让司马祗大出血。
司马祗转念一想,比起来生产锁子甲,倒不如说是生产棉甲。司马祗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虽然最一开始制造锁子甲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轻便,但是棉甲比起它来更加轻便,而且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对于火器也有很好的防范作用。
那就生产棉甲给东海国的藩军配备吧,至于那一万多套已经生产出来的锁子甲就留给锦衣卫当套在飞鱼服里面的内甲穿就行了。
司马祗:我还真的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天才呢。
棉甲是古代用棉织品制作的战衣,用以护身。中国战场上火器出现后,传统的重型铠甲变得不堪一击,于是元代开始,出现了以外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
明代棉甲为对抗火器,开始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清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又自己加以改进产生的。
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早期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中弹伤的不重)。
1.棉甲,棉花7 斤,用布盛于夹袄内,粗线缝紧,入水浸透,取出铺地,用脚踏实,以不膨胀为度。晒干。
2.八旗盔甲都是很厚的棉甲。将采摘的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张这样的棉片在缀成很厚很实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用铜钉固定。就是现在看到的八旗甲胄了。棉甲对火器的防御效果非常好,铁甲则对传统的弓驽具有防御能力。而且辽东气候寒冷,棉甲还有防寒的作用。
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六七月份的时候,士兵们穿着棉甲可能会觉得很热。
就这样,东海国的军器监和徐州军的工匠开始分工。军器监开始制造棉甲,徐州军的工匠开始制造扭力机投石机。
司马祗又从徐州军的工匠当中抽出了几十名单独来研究弓弩。
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
弩比起来弓不仅对于使用者的各项基本要求更低,而且上手快,射程远,射速快,命中率还高,而且还不像是弓,弓箭手射上几箭就没有力气了。
但是,西方的教皇在天朝的弓弩传入之后,由于狮心王查理被弓弩射中,第二次不治身亡,他竟然禁止使用弓弩。
司马祗:这是什么迷惑行为???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於车战和野战。
《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於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荀子·性恶篇》:「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
战国时期的秦弩和连弩车也很有名。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还有大黄弩。
然后,魏晋三国时期就是诸葛连弩还有大晋的万钧神弩了。
然后,就是司马祗看了之后直呼牛鼻六六六,我的宝贝儿的大怂的神臂弩了。
神臂弩,装有机关,但可由一人发射,最大射程可达400多米,且可贯穿重甲,令金军胆寒。.恩格斯说,14.15世纪英国步兵使用的长弓可射200码远,是当时“一种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贯穿力和床子弩和神臂弩比起来还差的远。
神臂弓用坚韧的山桑木为弩弓,又用坚实的檀木作弩身,麻为弦,轻巧坚劲,史书记载——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最大射程超过二百四十步(另一记载三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
司马祗都看傻了,你要是告诉我半自动步枪和栓动步枪能打三四百米我信,特么的,弓弩能射三四百米远,这得多牛鼻?
司马祗将弓弩的事情先放到一边儿,他打算研究一下诸葛武侯的木牛流马,用以明年北征河套的时候运送粮食,毕竟关外草原上的羌族轻骑兵的机动性可是很强的,从中原运送粮食到河套,补给线拉的太长了,很有可能会被羌族轻骑兵偷袭。虽然说这玩意儿即使是到了后世,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玩儿得转的,但是,不妨碍有人能够将它复原出来啊。
毕竟,现在的大晋就有关于这玩意儿的复原方法: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後轴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後脚孔分墨去後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後杠孔去後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载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不管了,先弄出来一个看看结果再说。司马祗打定主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