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家山如歌C(1 / 1)能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在水一方

九十那就从楞严经开始

九十一你说还有

九十二阿含,秦言法规

九十三我闻如是

九十四你都二十三了

九十五所谓伊人

九十那就从楞严经开始

四时之序中,三九阴寒多蕴时令萌发之新,因此冬去春来时,不仅大地焕然,亦人走出凄凉,走出滞碍的荏苒之机。当然,随着草木的绿铺红染,大地的和暖清明更阳光灿烂,慧能的心境也渐渐舒缓宽展并在己之有心,母亲刻意,舅舅支持,藏一大和尚力助及己锼兄长欣然应承之下,于孟夏时节住进了法相寺专属的菜园子,说是以两年劳务供养的方式代践母亲愿心,实为亲近佛法且方便栖寂给读经讲经……

“听说佛法浩若烟海,己锼兄准备从哪儿给开始?”

傍晚时分,茅屋之内,望着栖寂带来的一大摞经书,慧能甚感兴趣。

“从哪儿都可以开始。”栖寂笑笑。

“这可不是为师的态度吧?”慧能故作认真。

“也是,那我们是先读有佛学概说之称的楞严经,次读有小乘法相之集的俱舍论,再读玄奘大师所译,太宗皇帝作序,本门当下根本所依亦大乘法相之归的瑜伽师地论,还是直入大师今年刚刚编译完成的成唯识论?”

栖寂当然早有打算了。

“本门何门?”慧能听了笑问。

“本寺法相寺,本门当然法相宗了。”

己锼也笑。

“那己锼兄,何谓法相?”

慧能真的开始认真了。

“事物分别谓之法相,佛法教义概念也谓法相,佛法于万事万物真实状况和对其根本性质的认定更为法相。”

己锼亦丁是丁,卯是卯了。

“那法相寺之法相是指……”

“法相寺原名十地别院,乃万法唯识创立先辈无著菩萨的道场,因玄奘大师载誉归国并光大其学说而更名。万法唯识,如从八识能变而审,便谓唯识宗如从万法所变而审,便谓法相宗,只切入角度不同而已,实一宗两名,亦可合称法相唯识宗。法相寺之法相,当然概括一切法相,更指诸法实相了。”

栖寂和尚于之还并未展开,对佛法本就有些疏远的慧能却已是听得有些云里雾里更多有感慨了:“己锼兄,看来我得从最基本的学起呀!”

“那我们就从楞严经开始?”

栖寂当然愿为打好根基了。

“那就从楞严经开始!”

慧能也是拿定了主意。

“如是我闻……”

静静菜园中,小小茅屋里,明明灯光下,心有相通的兄弟俩对坐之后,栖寂轻展经卷,把已有发愿的慧能渐渐带入了恢宏壮丽,珍宝列陈的佛法殿堂……

九十一你说还有……

伽蓝之地日日复日日的“如是我闻”里,慧能得神栖清凉不觉酷夏,有佛境朗廓无暇秋月,感菩萨情怀有远冬寒,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孟夏时,佛法种子在慧能心里展叶抽枝的过程之中,却也生出了一些有根的迷惑,存底的疑问……

“己锼兄,唯识言万法皆识之所缘,识乃万法之能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一切都阿赖耶识所变现,对吧?”

“是这个意思。”

“那佛法也是一法,也识之所变吧?人能缘所缘,一念念念之中,又何来修佛三大阿僧祗劫万万之年,更众生不能皆得涅槃呢?”

“十方有情,各有八识。人造业不同,藏识当然有异,因此世界看似一体,实际各有所界。而人能缘所缘之性,我执法执之属,不仅使人修佛得佛须经十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次第方才可达涅槃之境,且也决定了有些人终难彻底解脱的宿命呐。”

“那亘古以来,无量佛菩萨是不是正因为各有八识,才各得其所,各有成就,并各显千秋呢?”

“这……但其转识成智,消除相分见分之壁垒,根断我执法执之无明,却是相同的。”

“那也就是说,人虽不同,见有差异,识有先后,但其根本藏识都能转识成智,却是一样的了。”

“这……慧能兄,这么说吧,当年玄奘在学到这里对其老师戒贤也曾喟叹:如讲众生不能全都随缘成佛,可能喜欢涅槃经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中国人不易接受吧?戒贤法师当时便疾言厉色:得佛非易,你们中国人懂什么,这是根本大法,不容丝毫怀疑和修改!”

“己锼兄,成佛乃学佛修佛根本所期,既然唯识倡导世人次第得佛,却又断言有人会究竟落空,这岂不是将人刻意拒之门外吗?”

“或许这也是玄奘大师当年疑惑之处吧。慧能兄,我想这是不是由印度文化传统决定的呢?”

“文化传统?”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天生的高低贵贱,一切皆有其种姓不变难变的注定。”

“可己锼兄,佛法之所以在印度产生和兴盛,不就因为佛祖强调众生平等,一切在己吗?”

“可慧能兄,你也别忘了,佛法乃寂灭之法,其虽言“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华,”却更谓“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的吧。那我存在,我寂灭的寂灭清净之境对有些法我牢执之人,终是究竟难达的吧?”

“对呀,己锼兄,一切寂灭之中,无常而有业果,无我又有轮回,谁得业果,谁在轮回,业果何住又如何轮回,还真是问题吧?”

“所以,才有佛在世的十四无记和佛示寂之后教派的林立了。慧能兄,无著菩萨展开并建立的阿赖耶识,就是为了解决各派执有执空的偏颇,并为业果流转的真异熟主确立可信的所存所依。”

“建立阿赖耶识是为了解决业果轮回的所存所依?”

“是的,慧能兄。小乘各派所说业果流转的根本之识,多指意识或意识所依。但无著菩萨认为,人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间断的,不连续的,不可能成为业果流转的真正依凭,且六识发挥能缘的认识作用,更应有一个相执相依的根本。这个相执的根本,在无著菩萨那里,便是恒审思量的第七未那识相依的根本,便是一切所存的第八阿赖耶识即藏识了。

为此,无著菩萨不仅建立了以藏识为依为凭的外境非有,内识非无一切唯识的了义之教,还在大乘小乘共许的增壹阿含经里找到了佛祖开示生灭流转的精神系主即阿赖耶识的圣教显然之说。而阿赖耶识为业力潜藏记忆之依处,也正符合佛祖所说众生流转生死的行支缘识支的定义。不但如此,无著菩萨还从大乘经论中找到了与阿赖耶识名异义同意近的阿陀那、种子识、异熟识等等作证……”

“等等,己锼兄,你说还有大小乘共许的圣教典籍?”

“对呀,就是佛祖圆寂之后,他的亲授弟子们根据记忆集体整理传承的教说,名阿含经。”

“阿含经?”

“也叫四阿含,这阿含经与我们孔圣人去逝之后其弟子整理并传承的论语似有相类之比。”

“你是说,你是说阿含经在体裁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当儒家的论语?”

“差不多吧。”

“寺里有阿含经吗,己锼兄?我想,我想其他的能不能暂缓一下,先给读读阿含经?”

“这……”

听着慧能有些断然的请求,看着慧能已经起身来回踱步那兴奋不已的神情,早是知交的栖寂,一时还真有些不知慧能在想什么,更为什么如此激动了……

九十二阿含,秦言法归

“师父,慧能施主想听阿含经,弟子不知如何回应。”

“想听阿含经?”藏一大和尚闻之颇感惊异。

“是啊,师父。弟子虽知佛祖涅槃后其弟子集结所说的故事,但却没见过更读过阿含经。”

“这不奇怪,好多年了,学佛者大都耻谈小乘,认为四阿含是对机浅之人所说之法,因此不屑一顾。那浩浩之典,早被束之高阁了。”

“那怎么办,师父?”

“你这位兄弟,或许志存高远呐!”大和尚似有感慨。

“师父何出此言?”栖寂似有不解。

“佛法浩若烟海,且杂陈纷然,只有推本溯源,或才有一己坚牢的勘验吧?古今大德,之所以冒死西行,不就为疑惑的寻根问底,弘法的信心如磐吗。”

“难怪师父那么推祟当今玄奘大师了。”

“阿含经寺里倒是有一部,但好多年无人问津了,找来可能要费点儿事。”

“这师父不用操心,由弟子去找。”

“只怕找出来,你也不一定读得下去,更不说人听了。”

“这是为何,师父?”栖寂听了甚为诧异。

“一是文字重复累赘,几句话就能说明的问题,其问答之中互叠前言,并反复诠释,往往长达千字,或许读来听来,人还真有些难耐呀!”

“是吗?”

“二是当时译人的素养更条件不比后来的鸠摩罗什和玄奘,再加上所用术语现在又多有废弃,所以读来常遇诘屈聱牙之句,听来或多南蛮鴃舌之音了,况还浩浩数百万言呢?”

“师父,本宗法相铺展更义理开掘之中的层层因明,不也同样叫人有些头疼吗,弟子和慧能施主为此早就有自我调节的办法了。”

“哦?”方丈看来于之很感兴趣。

“师父,我们读经听经议经方倦、方累、方苦之时,便拿佛经故事更古今高僧大德的诗偈来换换头脑,然后再行继续。”

“还真是有心有志的两兄弟呀!”大和尚听了甚为赞许。

“师父,听说阿含经于四谛、五蕴、六识、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基本教理多有质朴的诠释,生动的开演,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倒是真的。但更为重要的,是阿含经以言行录的体裁和对话的方式,比较详细记载了释迦摩尼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与弟子们活动的经历,最大限度真实保存了佛说的原话,这于探究佛法的产生形成及佛法本义和释尊人格等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启示啊!”

“师父,这好像也是慧能施主想听阿含的意之所在。”

“若是如此,除闻四阿含外,还真别无他途了。记得东晋僧肇在为长阿含经作序时曾经说过: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愿你和你这位能慧的兄弟于中多得佛法珍宝,更识佛法群芳的种属和原本呐!”

话到这里,大和尚目光幽邃杳渺,仿佛又深深沉浸在四阿含那多有受益的“如是我闻”之中了……

九十三我闻如是

文字有载,千年何远音讯详知,万里何遥。轻展四阿含拳拳“如是我闻”之中,一下便将栖寂更慧能带入了与释迦摩尼同在的时空且仿佛一切还亲历亲闻……

古印度纷争时期迦毗罗卫国太子悉达多出家的经历,求法的过程,悟道的旨趣,传法的志意……四阿含如录的记叙,把一个文武双全、智慧过人、世事通达、心思慎密、目标远大、意志坚轫更襟怀恢弘大慈大悲世间圣哲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四谛、五蕴、六识、七觉支、八正道等等佛法教义,无外归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着落。佛于之百转千回的论证、例说等等,无外尽心力拯困境日深的世间,开悟烦恼日盛的世人,解脱沉重日渐的生命罢了。而佛那天上地下物类遍周的万劫万修,不仅是随人随缘随机的方便说法,更亦人之视野,人之心欲,人之襟怀的所望所存和所寄吧……

“云何为佛,历劫求选择,究竟生死际!”

人,总是渴望自己生活的世界一切尽善尽美,因此面对百年人生,逆旅生命,劫即念念,不仅里外善恶、真假、美丑等等关隘一生,且生死更为究竟。人修佛成佛,是不是就是一种完满世界,无憾人生,成就生命的终极探求更取舍呢?而那所谓万千轮回,人天遍周的历程更当下生命,是不是唯有彻悟生死,才会有全新之始,究竟得显之机呢?

“我以不放逸故,自至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

人之为人,天生就有求真、向善、唯美的本性,那微妙之别,或只在人能否管住一己无始的贪欲和一时一事的怯懦及由此假丑恶心行的百变吧,而世间之善,是不是便多在人面贪欲和怯懦而不自我放任更内里的自胜呢?

当然,佛之为佛,世尊之为世尊,就在为了这个真假、善恶、美丑始终纠缠且有时还真不敌假,善不胜恶,美不及丑的混浊世间竭尽心力“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了。

是啊,在这个人迷世迷的时代,我们芸芸众生有时还真就需要世间解的天人师来引导并鼓舞人的善良之为,教诫人的丑陋之生,阻断人的罪恶之行吧?或许正因为如此,世尊一生不仅谆谆说法,且在有遇、有知、有闻恶行猖獗的时候,还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力践力行

增壹阿含经记载,某年某月某日,“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尓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有贼名鸯掘魔,为人凶暴,无有慈心,杀于一切众生……人亡国虚,皆由此人,又取人指为华鬘……

尔时,世尊闻彼比丘语已,即从座起,默然而行。

是时,世尊寻到彼所,诸有取薪、负草、犁作之人,及牧牛羊者,见世尊诣彼道,各白佛言:沙门!沙门!勿从彼道,所以然者……集十人……五十人者,犹不得过,尽为鸯掘魔所擒获……世尊虽闻此语,故进不住。

尔时,鸯掘魔母持食诣鸯掘魔所……是时,鸯掘魔便作是念:吾指鬘为充数乎?复为重数,唯少一指,是时便作是念:我师有教,若能害母者,必当生天……是时,鸯掘魔闻佛音响,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作是语:我师亦有教而敕我曰:设汝能害母,并杀沙门瞿昙者,必生天上……

是时,鸯掘魔语母曰:母,暂且住!我先取沙门瞿昙杀……即拔腰剑,往逆世尊……”

面对如此丧心病狂的世间恶魔,世尊在与周旋之中,力说巧说善恶果报终将其良知唤醒

“是时,鸯掘魔即前白佛言:世尊,唯愿作沙门!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汝今已剃头,除结亦当尔,结灭成大果,无复愁与苦。

是时,鸯掘魔闻此语已,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鸯掘魔作阿练若,著五衲衣,到时持钵家家乞食,周而复始,著补衲弊坏之衣,极为粗丑,亦复露坐,不覆形体。是时,鸯掘魔在闲静处,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时,鸯掘魔便成罗汉,六通清彻,无有尘垢,已成阿罗汉。”

世间恶魔鸯掘魔,放下屠刀,一念胜己天人之贪念念之时之中,不仅本性复明,更诸罪消融立得生命正果,况向善芸芸众生,向道有心之人……

所以,太子得道法之初传,曾经的五位侍从,面对放弃苦行的主人虽有不屑且更多怀疑,但在世尊“汝等当知,此有四谛”的开示之中,人当下便了然了生命本相及人生究竟,故此“是时,五比丘成阿罗汉。”

所以,外道“优毗迦叶……及五百弟子,江迦叶及三百弟子,伽夷迦叶……二百弟子……世尊以三事教化……千比丘尽成阿罗汉。”

所以,“尸婆罗年向二十,……白世尊言:唯愿所许得在道次。是时,世尊便听许使作沙门,未经几日,便成阿罗汉,六通清彻,具八解脱……是时,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作沙门。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经几日,便成阿罗汉。”……

佛之时代,人闻佛言,或闻其弟子忆佛片言片语而有悟生命得成正果者无计其数,其间其中,何有三大阿僧祗劫,更何来漫漫次第阶梯?

诸行无常意到则“梵行已立”,诸法无我心到则“所作已作”,内里由此截断因缘“自证”万法空寂一念念念之时之中,便是世间清净之域,便得凡人涅槃之地可那因为无常无我所求“最后生,最后形”以尽苦际有“得最后我”的最终成就,难道就惟落一切寂灭……

是的,我存在,我寂灭。那“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灭也”里的“自知不受后有”正如己锼兄所言,乃原始佛法所趣寂灭涅槃之要义。但佛之成佛里的佛法之立,佛法之行,又何关寂灭,何来寂灭?那所谓彻悟生命截断因缘而有“得最后我”的人之最终不苦不空,又何谓一切寂灭……

此阿含我闻如是夏去春来时光飞逝里,栖寂因此读得兴味盎然,慧能因此听得时而茅塞顿开,时而也迷惑不解

得佛何谓“不生则不死”?

成就何谓“此灭最为乐”?

此岸彼岸,我身何身,我灭何灭,更何为最后得我我得生死身灭之究竟……

九十四你都二十三了

唐律:“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

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

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劝导乖方,

失于配偶,准户减少附殿。”

天亮还有一会儿,雷声雨声不仅一扫季夏的闷热,且也早早惊醒了梦中慰然的李筱芸……

昨日新州老家来人,说行瑫范阳原配所生儿子借到广西上任之机,专门绕道探访生身父亲。人于龙山脚下虽只见到苍翠坟茔,无言墓碑,但感伤之中,仍一再嘱托代为问好二娘和兄弟慧能……不仅如此,来人还详述了所知所问的一些重要讯息。说行瑫原配一直守节未醮,现身体康健且膝下孙子孙女成双成对,好像大的已十多岁了,小的也两岁有余……

知道行瑫原配不仅生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孝顺儿子,且还后嗣倡盛,李筱芸百感交集里,不知为何却更是有些着急和忧虑慧能再婚再娶的事了

慧能从寺里菜园归家已有月余,之前好几次吧,明明暗暗的,自己和他舅妈只要一提这个话题,慧能不是默不作声,便是刻意岔题或干脆借故走人,因此谁都不知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是啊,自己也有丧偶的痛切经历,从恩爱夫妻情感的角度,儿子怎么想怎么做都不为过,但玉馨没给留下一儿半女,因此慧能也不可能像自己那样有借口、有理由去应对俗情的压力及规避法令更官家在意的催逼吧?不行,反正慧能今天是无法上山了,一定得让明白,这事儿是拖不过,也躲不开的,况官家已经来人问过好几回了呢。当然,她自己的内里,最近更多了一种隐隐难去的深深忧虑……

“慧能哪,今天不会出门儿了吧?”

早饭刚放下碗筷,李筱芸见慧能又去门口张望,于是问到。

“妈,等雨小些了,我想去寺里看看己锼兄长。”

“那妈现在和你商量个事?”

“什么事,妈?”

慧能回身给母亲搬来了坐椅。

“慧能哪,妈知道你心里现在还容不下别的女人,但玉馨往生都两年半了吧,你也知道,官家已来过问过好几回了,总不能老这样拖下去吧?”

人还未坐下,李筱芸话已急急出口了。

“妈,来人可没你这么认真,是吧?”

心里主意已渐浙清晰的慧能,笑笑以应母亲直接的逼问。

“那还不是看你舅舅的面子。”

“所以妈也不用这么紧张,这么担心是不是。”

“可你都二十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父亲走得早,你总得给卢家延后吧。”

如此重话之中,李筱芸实际已是道出了最近她内里至深的隐隐忧虑。

“妈,昨晚你不是告诉,说父亲在范阳还有个显亲扬名的儿子,且已有好几个孙子孙女了吗?”

“可你一出门,妈的身边,却一个人、也没有……”

孀居多年的李筱芸说着说着,就有些控制不住那长久孤寂蚀心容易伤感的情绪,不自觉的就哽咽了起来。

“妈,听没听说,前不久、前不久当今圣上诏迎岐州法门寺佛指舍利至东都入内供养的事。”

慧能见状,立刻拉着母亲的手,习惯找来或能引起兴趣的话题。

“佛指舍利?”

笃信佛法的李筱芸显然一下不知不觉便被转移了注意。

“是啊,听己锼兄长说,法门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开则岁平人安,五谷丰登,兵戈止息,灵得很呢!”

“是吗!”

“上次朝庭准奏开请法门寺所藏佛指舍利,听说是贞观四年的事吧,今正好三十年了。”

“还有这么回事?”李筱芸于之似乎更是上心了。

“听说这次的迎请比上次隆重多了。”

“怎么个隆重法?”

“一是皇帝正式颁诏,二是朝庭为此专措巨资,三是武皇后私舍值绢千匹所寢衣帐为佛指舍利打造了金棺银椁。听说那棺椁雕镂穷奇与珍宝装饰相互辉映,令人叹为观止。而奉迎的威仪幢盖并音乐及官僧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好几里,更周围数百里信众为亲近佛祖真身舍利络绎于途,场面极为壮观。听说还有人为表虔诚之心,为寄崇佛之情而截指断臂,刺血洒地,以顶燃艾呢!”

“阿弥陀佛!”

李筱芸听了,不由双手合十。

“妈,你看雨小了,我找己锼兄长去了啊,午饭就不管我了,晚上我尽量早点儿回来。”

趁母亲还未完全回过神来,慧能说了便起身拿上雨具出门去了。

九十五所谓伊人

“谁忍心中爱,分为别后思

几时相握手,呜咽不能辞

虽言万里隔,犹有望还时

如何九泉下,更无相见时!

如何九泉下,更无相见时!如何九泉下……”

中秋月圆,斋果往生,玉馨母子坟前,形影相吊的慧能念与九泉之下的妻儿共度团圆节时,那酸楚的内里,陡然涌出了北周高僧释亡名的爱离别诗……

此诗虽是意在恩爱无常,人应远离,惟一心向佛,才能得免恩爱别离那剜心之痛,蚀骨之苦,但此时那永无相见的苦痛,反叫慧能倍加思念玉馨的恩爱更人在之时的心安意宁和一切笃定的美好光阴……

前两天官家又来人过问自己的婚娶了,面对差人明显的迫问,舅舅似乎也有些认真的对来人解释:这事已找阴阳先生算过了,说要等明年开春之后,一切才有可能的吉祥平顺,若是操之过急……

舅舅所言,不知是真是假,但至少又为争取了近半年的主动时间,可这之后呢……

玉馨在时,自己于伽蓝之地也确有过旧国旧都的亲切之感,但那于中“涉老叹双玄,披庄玩太初”的神逸,若无十二时辰顺心如意的踏实安宁,人又哪来“咏发清风集,触思皆恬愉”的悠游心境呢……

这两年听经议经更吟咏高僧大德诗偈之中,那出家的念头,不仅不时陡从心底泛起,事后更也有过刻意遐思的沉浸……但一想到妈妈、舅舅和无拘无束惯了的自在日子,也就缰收马回且暗暗自嘲自讽难下决心了。也是,人虽只要稍加反省,便知百年“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但若真要人自觉抛却俗世酸甜,凡间苦乐,决计“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时,又几人毅然决然心甘情愿更磐坚蒲轫中怀安稳呢……

人,可以看透富贵名利,也可于儿女之情生死不能撼移,更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三旬九食安度艰难时日,然要人主动割舍亲情,甘愿晨钟暮鼓索味人生而入空门,若心无坚牢之基,神无豁然之寄,那寂寂伽蓝之所,至多亦只无可奈何之去而已对呀!百年无奈,本亦生命真实,一切无可奈何之中,那空门不也逆旅可寓可寄之地吗?佛法也是一法,人有无奈之因及相近之缘而于中羁留过隙,不也息累之寓、栖神之处、舒志之所更成就之地吗……

对古今高僧大德诗偈颇多兴致的己锼兄长,前些日子听闻卫州黎阳一代白话诗僧王梵志归寂消息之后,专约一起焚香远祷之时,于其嘻笑怒骂嘲讽世间的劝诫之诗,多陈俗语启人迷误的谐趣之偈,更是一咏三叹,良多感慨……

诗言志也,偈谓识也,那诗那偈,不也人寓寄之中的有栖有畅更有所成就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邂逅暂时贫,看我即貌哨!”

至亲至爱的妻儿嘴脸如此,人之出家,是否亦在看破了红尘世情?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人虽欲望无穷,但于无奈现实之中逆旅托钵,不仅衣食无虞,或许更在意绪之宁吧?

“吾有十亩田,种在南山坡

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

热即池中浴,凉便上岸歌

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

凡尘混浊,世事险恶,勉勉强强桃花源处是兰若?

“众生头兀兀,常住无明窟

心里为欺谩,口中佯念佛。”

佛之境界,会心几人?芸芸拜佛念佛信佛,太多自欺欺人。诗僧的感叹讥讽,不知是透彻众生,还是隐隐着落一己无奈深心,此中人虽难知,但那: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染?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的慧眼慧思及慧识,却是发人深省的吧……

伽蓝之地,确有旧国旧都之亲佛法之苑,亦多舒心畅怀之寄。但何是真佛?谁受熏染?妙性何性?何无动摇?何无改变?更于中芸芸众生何以成就?何谓成就?还是究竟不明,心多茫然,人又如何长寓佛门,归心涅槃……

月上中天,四下渐开渐远之地,似霜似雪更似薄薄纱雾,人视也迷蒙,思也迷蒙之中,一首古老的歌谣从慧能内里深深漫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迴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曾经实实恩爱的伊人,永远只能寻之见之梦幻之中了

曾经逍遥寄托的伊人,境随情迁人也只能徒唤奈何!

今逆旅人生,百年轮回更生命究竟所求所期,所寓所寄,虽内里更加自觉,但那绝美的伊人,是在可达的彼岸,还是难及的杳渺,慧能仰天俯地,仍视也迷蒙,思也迷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