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红衣大炮的局限性(1 / 1)绣肠织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崇焕一下子懂了,说白了就是金属冶炼技术还没发展到位,气密性封闭不佳,后装炮的闭锁问题无法解决。

倘或要进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就必须提高膛压,使用后端封闭的前膛炮,所以这一时期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都将前膛炮视为先进科技。

朱梅道,“本来为了防止炸膛,这炮身上头都是要加铁箍的,当年戚少保研发的虎蹲炮就加了五道铁箍,后来还增加到了七道,就是这洋人的炮传进来之后,铁箍就碍事儿了,改加装准星和准门了。”

袁崇焕点了点头,浇筑铁箍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膛压过大,导致铳炮炸裂,所以铁箍越多,铳炮就越坚固耐久。

但是这种铁箍一道道地浇筑上去也同样妨碍视野,难以瞄准,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火炮便大多不再安装铁箍,而是改为尽力改进膛管。

其一是增加膛壁厚度,增加炮膛的牢固程度。

其二则是对炮膛表面进行打磨,直到光滑,避免炮膛因各处受力不均而导致的火气四窜。

倘或炮膛光滑,火气便仅向炮口方向用力,炮膛各处受到压力小,则不易炸膛。

袁崇焕一面这样想着,一面便踱到了一处闲置的大炮旁。

他蹲下身去,朝炮管里头一看。

——果然没有膛线。

袁崇焕悻悻地直起身,暗中叹了一口气,膛线才是枪炮的灵魂啊。

膛线是现代炮管及枪管的管膛内壁上被锻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状分布的凹凸槽,可使炮弹在发射时沿着膛线作纵轴旋转,产生陀螺仪效应稳定弹道,因而能更精确的射向目标。

而晚明的火器部队不能完全转型成现代热兵器部队,只能靠冷兵器军队辅助才能发挥效用的关键就在这里。

其实以晚明的技术,早已能够制造出一批光滑的炮管,可炮膛的光滑程度对火器射击的准确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在没有炸膛危险情况下,炮管的光滑程度影响的是弹丸的发射初速度,与准确度无关。

根据热兵器发展的历程来看,准确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炮管没有膛线,炮弹不能以旋转的方式从炮口射出。

即使炮管再光滑,弹丸和炮管内壁之间也存在缝隙,而膛线炮管的弹丸直径比炮管内径大,所以弹丸可以稳定的从枪口射出。

不过明末没有将滑膛炮顺利进化为线膛炮,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国的科技落后。

线膛炮因为膛线在发射过程中容易磨损,其报废的速度要高于滑膛炮,因此线膛炮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出来,但是直到西方侵华时仍然主要使用滑膛炮。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学传入,但能提高火器准确度的膛线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徐敷奏见袁崇焕站在大炮旁沉思不语,便抬脚向他走去,“都这时候了,你想什么呢?”

袁崇焕朝他笑了一笑,没讲膛线的事,而是指着炮管的径口问道,“我在想,这孔洞是怎么钻出来的?”

徐敷奏立刻道,“是兵仗局的工匠钻出来的。”

袁崇焕讶异道,“这你都知道?”

徐敷奏风情万种地一笑,“当然了,兵仗局也是宦官在管的嘛。”

袁崇焕又想起徐敷奏先前说他陪过太监,不禁自责自己又问了一句废话,“那这都是手工打磨出来的?好厉害啊。”

徐敷奏随手指点了一下那炮管,给袁崇焕解释道,“兵仗局有专门的钻架,使得下部钻头保持不动,匠人们再用皮条拉动铳管转动,如此反复则可成型。”

袁崇焕了然道,“那也就是说,这炮管钻孔的大小、内壁的匀称与否,全部凭借的是钻孔工匠的手感和技巧了?”

徐敷奏道,“是的,不过这兵仗局钻孔的匠人都是积年的熟手,就算偶有差池,那也是万中之一,倘或钻出来的铳管不能制炮,宦官们便会弃之不用。”

袁崇焕点了下头,他听出徐敷奏在讲述这种技巧的时候,有种基于国家荣誉的微微自豪感。

晚明技术人员的想法和徐敷奏大致是一样的,工具制造全凭能工巧匠的熟练技艺,全不懂流水化和规模化。

倘或是烧造瓷器或者打造黄花梨木家具这样的工艺品,那尚且可以说是底蕴深厚的中国工匠精神。

但火器制造却不同。

炮管在纯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始终保持一致,所以即使大明工匠再如何手艺纯熟,晚明制造出来的炮管口径依旧不一,炮管壁厚度也不一致。

尤其在炮管内部出现凸起时,火药的爆发力会被凸起处阻塞从而使其冲力回转,炮管壁薄弱的地方很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已经采用了相对安全的前膛炮,方才那个炮手仍然对袁崇焕的安全十分紧张。

因为明末并没有制造出统一的炮管和膛线的工业条件,大明现阶段的工业科技根本还不足以支撑热兵器部队的发展。

而炮管的统一和膛线的制造都需要什么呢?

袁崇焕在心里自问自答道,需要高度稳定的车床。

而车床的建立依赖于数学、物理等精密科学才能实现。

因为车床是不规则的,生产的产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图形,这些在传统几何和数学领域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微积分、解析几何等来完成。

西方科技是靠基础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合二为一才能一直发展,而大明却没有这样研究基础科学理论的土壤。

引进西方技术不难,难的是要在大明培养有思辨思维的科学家,难的是在大明建立能够规模化批量生产枪械的工业体系。

否则,大明就算有再多的赵士桢、徐光启、孙元化、茅元仪,他们即使用尽了所有的聪明才智,也只是某个时代个人的灵光一现,和古至今无数能人巧匠并无区别。

就在袁崇焕深入思考科学和制度互相作用时,“轰隆”一声巨响,一发炮弹从城墙射到了城下。

袁崇焕赶紧奔到墙沿边,探头往下仔细一瞧。

只见一枚直径大约十厘米左右,约摸像汤碗那么大的铁质弹丸在泥地上滚炸出了一条线。

烟雾倏地一下升腾起来,瞬间就盖住了城下人仰马翻的两个人。

袁崇焕见了这等情景,不禁有些失望。

说好的“一炮糜烂数十里”呢?

这跟史料上描述得不一样啊。

原来历史上那个袁崇焕还真是夸大其辞了。

那个炮手见炮弹似是打中了人,反而比袁崇焕这个第一次见到红衣大炮的穿越者更兴奋,“打中了!打中了!可以割鞑子的人头了!”

袁崇焕转过头去,给了那炮手一个鼓励式的赞赏微笑,接着却道,“诸位!莫要轻举妄动!这岳讬乃是镶红旗旗主,定然不可能独自一人埋伏在旁。”

“他此刻被我军炮弹击伤,金军在短时间内定会派出大部队援兵,我等需静候片刻,倘或他实是后继无援,咱们再取了他的首级不迟!”

左辅点头道,“袁臬台说得很是,这岳讬是旗主,想来定有‘巴牙喇’在左右守护,此乃八旗中一等一的精锐,我等应稍安勿躁才是!”

炮手见袁崇焕短时间内没有下令再次开炮的意思,便朝另一个炮手打了个招呼,后者立刻拿出一块事先预备好的棉布条来,开始擦洗炮膛。

这种作法是为了使炮膛内部能尽量一直保持光滑状态,避免膛内残留火药引发爆炸。

尤其辽东连日天寒大雪,如果膛内火药残留过多,不免就会受潮。

火药一旦受潮,不仅会在炮膛内结块,而且也会导致火门生锈。

这也是红衣大炮不能预先填装火药的原因之一。

朱梅问道,“为何不趁着他们援军未到之时,再补加一炮?倘或这岳讬能被咱们就此击毙于宁远城下,必定能狠狠一挫这鞑子的锐气!”

袁崇焕朝前走了两步,背过了手,漫天烟雾在他眼前升腾而起,轻轻拂过他脸上的笑容,“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想放长线钓大鱼,二是……我总还是,想招降这个范文程的,我想给他一次机会。”

范文程一个打滚就从充满了火药味的烟雾中爬了起来,他咳嗽了两声,立刻扯起盔帽下的护领,掩住口鼻。

到了晚明,炮弹的种类越发多样化了起来,再也不仅仅是作为运送火药容器的中空铁炮了。

如今的明军往往在炮弹里灌入桐油、银锈、硇砂、金汁、蒜汁等各种不明混合液体。

这样的炮弹不但能造成伤亡,而且其粉末一旦附着于伤口之上,往往会引起进一步的发炎或感染。

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伤者很有可能便不治而亡。

因此范文程的第一反应就是捂住口鼻,生怕吸入什么有毒气体。

他两肘用力,一步步地挪到岳讬身旁,察探他的气息。

岳讬双目紧闭,面颊上是一片片黑乎乎的泥灰,全然看不出方才在城下意气风发要取袁崇焕项上首级的嚣张模样。

范文程轻轻唤道,“主子!……主子!……”

岳讬仍然一动不动。

范文程住了嘴。

他的视线从岳讬纹丝不动的脸上慢慢移开,到达了他的腰间。

那里毫无意外反佩着一把腰刀。

没错,是反佩腰刀。

这是八旗骑兵的专属佩刀方法。

这种佩刀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便于骑兵运用战刀。

这样骑兵在冲锋的时候,刀柄往后,便不易脱落伤到战马。

而且俯身之时,在马背上抽刀也更加方便。

相对于正佩拔刀,少了一个翻转手腕、将刀尖冲前的战术动作。

范文程盯着岳讬腰间的那把佩刀,毫无疑问,他当然知道这把刀被拔出来该是什么样子。

通长一尺二寸,刃长八寸,阔一寸,柄长四寸,厚背而薄刃。

刀身与手柄同宽,手柄处附有两片木片,加以多枚铆钉固定。

无论是为军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是上阵杀敌,打扫战场,砍人首级,这种刀都极为适用,故而八旗军中将这种刀称之为“顺刀”。

范文程心想,顺刀的“顺”字该怎么翻译呢?

是“顺利”的“顺刀”。

还是“驯顺”的“顺刀”。

抑或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顺刀”?

当年金军进攻沈阳,岳讬在白塔铺驱逐明军四十里之时,是如何使用的这把顺刀?

他歼灭的那三千余明军之中,有多少人挨过这把顺刀的砍?

他们是怎么挨的砍?

是一刀上去,头颅便从脖子上“咕咚”一声滚下来。

还是被一刀刺中背心,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发现身旁一起逃命的同胞也被同一把刀捅了个前后对穿?

这些挨砍的明军是不是本质上也像他范文程那时在抚顺城中一样,见到守军投降,便跟着匍匐在地。

本想就此能继续过自己的安生日子,没想到鞑子一来,连个顺民都当不成,被举家押到赫图阿拉,一夜之间就成了女真人的奴隶。

范文程又撑着身体离岳讬近了一点儿,几乎整个人都挨到了他边上。

他知道他现在心里有个想法。

这个想法一早就在他心里开始酝酿了。

有多早呢?

应该要早到他在抚顺城投降,早到他在赫图阿拉对岳讬跪称奴才,早到他亲眼见到岳讬砍杀汉人的时候,这个想法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直到今日,这个想法应该已经熟透了,熟得都老了。

老得它只要被轻轻一碰,就自动冒出来了。

范文程慢慢抬起了手。

现在他的视线更集中了。

他就盯在岳讬腰间那把顺刀的木质刀柄上。

这时他心想,好一个袁崇焕!

真不愧是孙承宗临走之前千方百计要保在辽东的人。

东林党有了这个袁崇焕,将来一定能靠辽东战事东山再起。

此刻他立在城墙之上,底下的一举一动他都能尽收眼底。

他明知他范文程活着,却硬是按耐住了性子,没有再赶尽杀绝地开第二炮。

这难道是因为他袁崇焕格外仁慈吗?

笑话!当然不是。

范文程掩在护领下的嘴角兀自扬了起来。

袁崇焕是想送给他范文程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只要他此刻能举起刀来砍下岳讬的脑袋,那么他范文程就能毫无阻碍地重归大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