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你给我们立字据!(求票求追读)(1 / 1)二月新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朝一尺合现代32到33.3厘米,各地误差较大,五尺为一步,左右脚各迈一次为一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约合现代614.4平米,算是小亩。

但明朝的倾却很大,现代一亩666.7平米,一公顷是一万平米,等于15亩,而明朝却是百亩为一倾地。

再说农业水平,整个华夏有史以来,在工业化之前,明朝的粮食亩产量是最高的。

由于占城稻这种早熟水稻品种的推广和普及,再加上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早期兴修的水利灌溉设施,使明代粮食亩产达到了一个有些夸张的地步,成为古代历史之最。

北方种麦区,冬小麦基本能做到亩产195斤小麦,比宋朝小麦增产50%左右,收完麦子再种粟米(小米),两季加起来,每亩地年产粮360斤上下。

南方种稻区,两季水稻连作,中等水田每年两季亩产480斤左右,广东湖南好一点的水田,能达到560斤每亩,水稻亩产比宋代增产70%。

这些数据看起来有些夸张,但根据《沈氏农书》中的‘亲田法’记载,明朝的粮食‘密植’技术,单位种植数量居然比现代密植的还要密。

同样的地,种的庄稼越密,产量就越高,这很好理解,但同时也意味着需要的肥料会成倍增加。

然而明朝的肥料技术也是离谱的突飞猛进,在明朝,由于农民对肥料的争抢,城市里的人畜粪肥已经需要花钱买了。

各种绿肥,秸秆还田,浸渍肥料,河塘泥肥,这还都是传统肥料。

农副产品加工的还有酒糟,糖渣,豆粕,油渣等等,把豆饼和棉饼当肥料用,就是明朝的首创,另外,硫磺,砒霜,石灰,黑矾,卤水,各种贝壳,这些无机肥料也被广泛使用。

到了明末,徐光启甚至搞出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粪丹’,这种古代复合肥,一斗的肥力相当于十石粪肥,堪称大明版金坷垃。

另外宋应星和徐光启还介绍过一种,在酸性土壤种植水稻,可以用骨灰(磷肥)蘸秧苗的秧根,使其促进生长的办法,非常具有开创意义。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明初的亩产大概比这个数据低10%左右,差别不是很大。

虽然明初的粮食亩产没有后来那么高,但百姓的生活却很好,因为大明的赋税也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一个朝代。

粮食的田赋基本维持在3%到6%,这是基础的粮税,再加上人头税,以及不想服徭役,就得交钱代替服役,综合税率加起来,能达到6%到10%,各地税赋不同,平均下来就是十四税一,大概也就7%多点吧。

纵观各朝各代,这个田赋是真不高,当然,江南地区除外......

当年朱元璋打江南的时候,江南还是张士诚的地盘,跟朱元璋顶了好久。

朱元璋觉得这货能靠那么小的地盘跟自己抵抗那么久,全都靠江南的赋税,因此江南肯定富庶,你们那么愿意跟咱作对,那以后江南的田赋就十税二吧!

于是,江南就有了20%的高额惩罚性农税,整个大明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可就算江南赋税高,但江南的亩产也高啊,所以还是能让百姓活下去的。

而且明朝的盐价也非常便宜,朱元璋的洪武时期,物资匮乏,盐价略高,有二三十文一斤,嘉靖时期因为灾荒长过一次盐价,到了三十多文一斤,平时正常都是四五文,五六文,景泰帝的时候甚至出现了1.7文一斤盐的超低价。

再看宋朝动不动就三五百文钱一斤的盐,呵呵,就知道宋朝对百姓压榨的有多狠了,逼得百姓去买西夏人几文钱一斤的私盐,导致铜钱大量外流......

有一说一,明初的军户日子过得也不错,但那是靖难之前,靖难之役死了上百万军户,大量军户人口被打光,剩下的军官就开始吃绝户,那可太正常了。

一些受不了欺负的就逃亡当了流民,导致在籍军户大量流失,卫所制基本名存实亡,所以别提明初军户过的有多好,这也是分时期的。

在场的众人差不多就是这样,他们每家都有二三十亩地,甚至有的超过五十亩,但这样的自耕农家庭,他们家里的人口也多啊。

说不上过的差,但也别指望过的能有多好,能吃饱,饿不死,就已经是好日子了。

此时那五百名军户听到刘斌说的纳粮方案,嗡的一声,就开始互相讨论了起来。

‘这朝廷不会是傻了吧?难道朝廷觉得奴儿干种一季的粮食,比河北河南种两季的粮食还多?’

‘按中原上田的产量给咱们留足粮食,剩下的都归朝廷,要是真这样来算,那还真不错,但我怎么还是觉得这里面有猫腻呢。’

‘会不会是想先骗咱们过去,等过去开好了荒地再返回,到时候就算朝廷反悔了咱们也没办法,地都开出来了,总不能扔下不要就回来吧,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嗯,这个还真有可能,不过到时候还能不能回来还不知道呢。’

......

就在下面的众人讨论的正欢的时候,刘斌这边,纪纲和徐景昌倒是没多大反应,因为这个方案提前跟朱棣和夏元吉商量过,但隆平侯张信却是第一次听说,此时惊得愣在当场。

他来到刘斌身边小声问道。

“霄国公,为何要这样跟士卒说,难道是准备骗他们去奴儿干不成?陛下知道吗?可别到时候去了奴儿干再搞出哗变。”

刘斌翻了个白眼,“我像是那种会骗人的人吗?”

张信:【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JPG】

刘斌无语地解释道。

“我真没骗人,北海有良种,奴儿干的气候和北海差不多,冬季太冷,小麦无法过冬,一年只能种一季春小麦。

“如果是熟地,精耕细作,亩产能有800到1200斤,新开的荒地,大田粗放种植,最少也能亩产500到800斤之间。

“我们保守一点,就按每亩五百斤预估吧,给这些士卒每亩留够360斤,朝廷还能收上来140斤呢,这都接近十抽三了,比江南的赋税还要高一成!

“你要是直接跟他们说,开出来的荒地赋税是十抽三,他们怕不是马上就要炸营,以为咱们课收重税,但是你说给他们留足多少粮食,他们反而会觉得占了便宜,所以,隆平侯,你懂了吗?”

张信闻言张大了嘴巴,卧槽,还有这种操作?这不是故意坑人吗?

张信琢磨了半天,有些不解道。

“既然北海的良种产量如此之高,为何不直接告诉他们,而且为何还要收这么重的税,朝廷既然决心往奴儿干迁移人口,轻徭薄赋,让百姓多收些粮食,不是更能吸引人吗?”

刘斌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跟这个家伙解释。

工农业剪刀差这种东西,是确实存在的,要么把工业品卖给本国百姓,低价收购他们的粮食,高价卖给他们工业品,比如拖拉机。

反正你拖拉机生产出来,就得卖出去,卖不出去产品,工厂就得倒闭。

工农业剪刀差这把大剪刀,不剪自己国内的羊毛,那就只能把工业品出口到国外,去剪别的国家羊毛,反正不管剪谁都要剪。

可现在把拖拉机出口到国外去又不现实,大明自己还不够用呢,卖给国外,这不是资敌吗?

不过现在好在大明有北海这个工业包,暂时对经济不是很紧迫,除了收取农民的赋税外,他们自己留下来的粮食,如果吃不完的话,朝廷也会花高一点的价格统一收购,反正不会让这些农垦兵吃亏就是。

再说了,如果不让这些农垦兵赚到足够的钱,那怎么让他们消费工业品呢?他们不消费工业品,那北海生产的商品又能卖给谁?

因此,在帮助农民致富,好让他们更有能力去消费工业品这方面,朝廷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于是就听刘斌解释道。

“隆平侯,你不能这么想,这些士卒去奴儿干屯田,开荒第一年的粮食是朝廷出的,农具,被服,种子,车辆,拖拉机,牲口,全是朝廷出的,这些东西可都是朝廷花钱置办的。

“朝廷又不让他们还这些东西,在他们留够自己粮食的情况下,给朝廷多纳点粮不是很正常吗?不然朝廷哪来的粮饷募兵,哪来的钱财添购拖拉机,哪来的钱粮继续开垦新的农场,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按税率来算,他们交的粮确实多,可按产量来算,咱们可是一点没少给他们啊,朝廷赚的是本来就多出来的那一份,这有何不妥?”

张信闻言点点头,算是认同了这个道理,这办农场就是为了增加粮食赋税的,总不能一直贴钱搞农场吧,不赚钱还搞什么农场。

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张信再次问道,“那水稻呢,北海的水稻亩产也那么高?一季就能比南方两季水稻产量还多?”

刘斌笑了笑,介绍道,“大田粗放种植,亩产最少一千斤打底,精耕细作加上天气好,地块好,甚至能出1500斤,哪怕只有一千斤出头,我们给士卒留下530斤,朝廷还能收上来同等数量呢。”

张信闻言嘴巴再次张成了O型。

“这这这,这岂不是相当于所得粮食,朝廷和士卒对半分?五成的田赋?这税也太重了吧?”

刘斌见状撇了撇嘴,“拖拉机也很贵啊,烧的柴油也没找他们要钱,不用粮食还账那用什么?难道生产拖拉机的工匠都不用吃饭吗,我们也要给工匠开俸禄的啊!”

“那倒也是,好吧,既然霄国公已经跟陛下说过,那就这么办吧。

“只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些士卒到时候见到收了这么多粮食,到时候要拿出一半给朝廷纳粮,还会不会像现在那么高兴。”张信有些担忧的说道。

然而就在这时,下面的士卒终于也讨论的差不多了。

那个李胜再次喊了起来。

“霄国公,敢问你刚才说的,种麦给俺们留两石,种稻给俺们留三石,可是真的吗?

“要是种不出来恁多粮食可咋办?要是到时候朝廷反悔了可咋办?

“你可否给俺们立个字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