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无奈地笑了笑,说道:“一路上危险重重,罗先生还是三思后行。也不着急,待我军打下贵阳,歇息几日再走也不迟。”
“在下也有此意,要见识一下我军攻城拔寨的威势。”罗子木痛快地答应下来,又补充了一句,“更有殿下的火德之威。”
黄立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外面传闻而已。”
罗子木见诸事已毕,起身告退而去。
“知道了不少海上的事情,倒也是收获不浅。”黄立看着地图,独自思索了良久,虽有设想,可还是把思绪拉回到目前的战局。
贵阳一下,再出动少量人马,贵州便基本上能够轻松光复。接下来的焦点便是云南,是继续作战,还是对峙相持,黄立不好确定。
但云南陷入混乱是肯定的,黄立还要推波助澜,使云南难以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
只要一两个月的时间,黄立就有把握拿下全贵州,并扩充两三万,甚至更多的军队,再加以短期的整合训练。
到时候,再加上数万土兵,以及云南要造反的土司,明军就能够对云南展开行动。
一两个月看似很长,可按照古代动员和运输,以及信息传输的速度,还有清廷及各方的反应,对云南吴军来说,其实并不算充裕。
“殿下,殿下。”袁东宝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禀报道:“城内乱起来了,好象是清军起了内讧。”
黄立站起身,马上吩咐道:“传令下去,各部加强戒备,防范敌人出城。”
按照老战法,城门已经被壕沟封堵,清军想要出来,已经殊为不易。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要多派人马。
“内讧?应该是想投降的和想顽抗的打起来了吧?”黄立摸着下巴,猜测着,觉得可能性很大,兴许能够不战而取贵阳。
尽管来一次惊天动地的大爆破,有助于提升明军的声威,使各家土兵更容易接受号令。但能不战而取贵阳,也是令人欣慰的好事。
城内的混乱嘈杂很快就结束了,城头的旗帜落了下去,城门大开,李本深派人出城通知明军,他已经率军解决了抚标,活捉了巡抚罗绘锦。
“果然不出所料。”黄立心中石头落地,接受投降并给信使下令,让李本深率军出城。
“又多了一個人证啊!让李本深写封书信送到云南,看那些亲眷部将如何选择。再将罗绘锦痛骂吴三桂的事情饰色一下,清廷也会相信吴三桂已经叛降了吧?”
黄立抬头看了看“吴三桂”,小桂子马上露出讨好的笑容,让黄立心情更加地愉快。
“最好是清廷把吴应熊杀了,就象三藩之乱时那样。云南的吴军官将应该会绝望和怨恨,并真的反叛清廷。”
穿越到古代已经大半年时间,黄立有了很多的发现,特别是对当时的层层效忠,印象深刻。
从最底层的士兵开始,他们效忠的是直属的长官,而长官则效忠于更高一级的上司。就这样一级一级地向上,最后才是朝廷或者皇帝。
用现代话来说,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效忠的往往是直接管理他们的老板,而不是老板的老板。
在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所说的意思也差不多。那就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翻译成后世的职场意思,那就是:“我只对给我发工资的人负责,其他人一边呆着去。”
所以,在古代说什么国家和民族,绝大多数的人在头脑里好象还没有这个概念。
而这种层层的效忠制,在军队中的表现更加的明显。一个将领就能决定他手下人的意志,是战是降,那些兵将多数都会遵从。
比如胡茂祯的反正,虽然也有些阻力,但也不是很大;还有武昌的罗双福,可以甩开总督张长庚而操控手下军队的行动。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马上要出城投降的李本深,他能够决定手下军队的行止;而巡抚罗绘锦手中的抚标,则是忠诚于他们的顶头上司。
“或许,这与外来的压力,以及士兵本身的利益有关。明知道是失败,长官的决定是保全他们的性命,他们自然会服从。”
“嗯,这也不全对。总有跟着上官拼死作战,而不考虑自己的性命和利益的。难道是家丁,平常被上官喂得饱饱的,才会豁出命来报答?”
“绿营兵将如此,应该是人心思汉,对衣冠和发型不满意,只是看不到希望,才不敢反抗。不知道汉八旗那些家伙,是否还记得自己的祖宗?”
黄立有些困扰,反复思索,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在目前对明军还没有什么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却必须解决这个隐患。
“没有信仰,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当兵只为了养家糊口……”
黄立摇了摇头,走出了大帐。
李本深投降,还是要他亲自见一下,抚慰一番的。很好,一下子又多出了近两万的人马。
整顿降兵,安抚降将,忙活了一个多时辰,黄立才进入完全被明军控制的贵阳城,住进了提督府。
李本深的家眷还在府中住着,黄立也没驱赶,只封了前院暂住,后宅也没去打扰。
巡抚衙门留给了常金印等人,总算是有了办公地点,常金印等人干劲儿十足,立刻召集各家土司,商议川盐入黔等重要工作。
李本深毕恭毕敬地跟在黄立身旁,全力配合着各项工作。在提督府厅堂中坐下,黄立又向他询问了一些云南吴军将官的情况。
“这个,末将不知当讲不当讲?”李本深有些犹豫,说道:“只怕人心难测,微臣的猜测,会影响殿下的判断。”
黄立笑了笑,说道:“无妨,你有什么猜测和想法尽管说来,我自有主见。”
李本深中等身材,有些微微发胖。脸色既非黝黑,也称不上真正苍白,相貌五观也没什么特色,似乎是匹配于他的平庸。
整理了下思路和字辞,李本深缓缓说道:“据末将的感觉,云南的一些官将还抱有复明反清之志。比如方光琛、胡国柱,交结张国柱、夏国相等人,互为羽翼,时以恢复宗国相磨砺……”
黄立认真地听着,脸上神情变幻,最后是似笑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