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七章 清廷决断,良禽择木(1 / 1)样样稀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请万岁即刻下诏削除吴三桂的王爵、封号,并晓谕全国;向各重要军镇通报吴三桂反叛,安抚并鼓励他们守御地方,为朝廷效力。”

“误从贼党者,但能悔罪归诚,即行赦免,不复究治。原吴三桂属下文武官员,无论是在职的、闲住的,概不株连治罪,自今以后,各宜安心守职。”

“暂由总督卞三元和提督张国柱主持云南军政,云南原吴部官将,继续原职留用,安分自保,无听诱胁,自有封赏。”

“派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总统大批满洲八旗和部分汉将开赴荆州,渡江入湖南,进攻贵州。”

四大辅政商议良久,终于拟定了应变之策,具名上奏,请小屁孩康小三批准。

这已经是权衡已久的决策,轻不得、重不得,令四大臣甚是头痛。他们最担心的就是云南的吴部官将降附明军,又一个南明之势形成。

当初攻灭永历小朝廷,清廷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济上的花费就不用说了,在政治上也不得不分封三藩以激励三王。

现在要调三藩人马平灭明军,首先是海疆未平,闽浙两广都要布署相当的兵力防范海寇,能够调动的人马有限。

其次,你拿什么来奖赐激励?

尚可喜和耿精忠已经是最高的王爷,在广东和福建更是已经赚到巨量财富,正在享受快活。无论是官爵,还是钱财,清廷已经是赏无可赏,封无可封。

离贵州最近的广西,虽然提督线国安的忠诚,暂时不用怀疑。可全省只有不到三万的人马,机动兵力最多能出动两万,显然不足以击败明军。

“伪太子怎地如此凶悍?打崩四川,打烂湖广,现在又是云贵,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四位辅政大臣的脑海里,都在划着问号,也各有各的猜测和分析。

但最主要的原因,他们还是统一的。那就是人心思汉,绿营兵将不可靠。

先有胡茂祯,后有李本深,最大的叛贼是吴三桂。还有不知真假的董学礼、李国英等人。

如果不是这些汉官汉将的反正降附,伪太子怎么能纵横无敌?在西南半壁掀起惊涛骇浪,禁旅八旗也不会全军覆没。

“人心哪,人心。伪太子的名号竟然能如此蛊惑人心,如此有号召力。轻敌了,轻敌啦!”

索尼佝偻着身子,在奴才的扶持下,坐进了轿子。轿帘落下的一瞬,他又看了正大步走出的鳌拜一眼。

“鳌拜这家伙是越来越跋扈啦!”索尼垂下眼帘,无奈地叹了口气,“与苏克萨哈的仇怨也是越来越深,早晚会决个生死。”

“可惜万岁尚幼,不能乾纲独断。自己也是年老体衰,不愿也不想压制鳌拜,徒惹事端。”

索尼对苏克萨哈素有厌恶之感,现在对鳌拜专权亦有不满。但毕竟同属两黄旗,根本利益一致。况且,遏必隆与鳌拜同旗,结为一党,凡事附和。

所以,索尼虽为首辅,也常常置身事外,托病不出。只有这重大的朝政,他却不得不强撑而出。

眼见形势有恶化的迹象,而鳌拜和苏克萨哈又因镶黄旗与正白旗圈换土地,而势同水火,索尼深感无力。

“只盼熬过三四年,万岁亲政,或可事权统一,不再有倾轧纷争。”索尼在颤悠悠的轿中微闭双目,盘算着自己的计划。

再过三年,康熙便满十四岁,索尼准备借机上奏,以顺治帝十四岁亲政为例,把朝政归还康熙。

索尼认为,一切都是争权夺利闹得。把权力都还给皇上,也就解决了辅政大臣不和的问题。

“好在只是個人的恩怨,并没有影响到朝政。”索尼心中有了些安慰,困倦起来,打着盹。

在迷迷糊糊之中,索尼突然被一阵小儿的嘻闹声所惊醒。

“老大家里出皇后,老二势孤丢性命,老三是个墙头草,老四篡逆囚而亡。”象是童谣,可又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索尼轻轻跺了跺轿板,轿帘掀开了一条缝,管家探过头,关切地询问道:“主子,您有什么吩咐?”

“这帮小孩唱的什么?”索尼微皱着眉头问道。

管家嘿嘿笑着,说道:“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最近在京城里流传的。听说开始的时候是贴在墙上,念了有驱邪作用。还有人给小孩铜钱,教他们唱的。”

索尼挥了挥手,待轿帘放下,不禁陷入了沉思。虽然他不明白其中所指,可内心里隐隐觉得没那么简单。

…………………

昆明。

方光琛坐在书房里,阅看着手中的书信,上面盖着鲜红的定王大印。

信中的字辞挺客气,称赞了方光琛的谋略才能,希望他能禀持汉人之心,站队明军,并说服吴部官将。

“先生既是大明忠臣之后,亦系大明赤子,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华夷之辨甚明,忠孝之良自在……”

方光琛将书信收起,习惯性地抓起折扇,一下一下拍打着手心,思索良久,才起身出屋。

读书人讲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方光琛也是一样,既然效忠的对象已经没了,改换门庭便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太子殿下非常人也!”方光琛不得不佩服这位三太子揣摩人心的厉害,言语不多,却能直指人的内心深处,按黄立所说,就是触碰到你的灵魂。

按照古代的层级效忠,吴部官将是对吴三桂,而不是对清廷。所以,吴三桂“不死”,才是最有利的。

这也给吴部官将搭了个台阶,降附明军,这是听王爷的话,对王爷的效忠,心理障碍比较小。

如果消息公开,吴三桂死在明军手中,他们再投降,恐怕这辈子都抬不起头,要被唾沫淹死。

至于以后真相大白,已经上了贼船,清廷也不会放过,他们也没了转圜的退路。

另一方面,战阵厮杀,你杀我我杀你,死在战场,这也是正常。敌我阵营,还讲什么情面?

事后说起来,黄立能够归还吴三桂的尸体,使其入土为安,也算对得起他了。

所以,这其实也算不上多大的仇怨。关键是看个人的利益,是否需要斤斤计较?是否纠结于报仇雪恨?

“清廷势在两难,如何处置,也都在殿下意料之中,已入彀中尚不自知。高下立判,大明兴复有望矣!”

方光琛已经决定投靠三太子殿下,尽管他也不知道吴三桂是生是死,只是猜测着已无生望。

如果能够劝降吴部主要官将,只要有两三万吴军降附明军,云贵川西南半壁在手,已经能与清廷分庭抗礼。

对此,方光琛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主要是对胡国柱、夏国相这两位吴三桂的女婿,相当地了解。

既不象子侄那么亲,又在吴军中颇有威望。甚至于,他们平常也有一些民族感情的流露,对于满清统治者心怀怨忿。

眼看着来到了胡国柱的府门前,方光琛心中已有了说辞和定计。

“对于清廷的不信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某可以抓住方国安、孙可望之殷鉴,加以劝说。再有,胡国柱等人的家眷皆在云南,这也是他们的软肋所在。”

方光琛思虑已定,大步向府门走去。

几乎同时,刘玄初也走在去夏国相府的路上。

刘茂遐,字玄初,起初在蜀王刘文秀帐下为幕客,曾任刘文秀中书。“蜀平,平西王复罗置幕中”。

成为吴三桂的幕僚,刘玄初并没有出彩的地方,很是低调。因为文笔不错,常为吴三桂拟定文书。

刘玄初也没想到,三太子殿下竟然知道其名,并送来了书信,请他劝说吴部官将拥明反清。

“真是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即便是殿下从俘虏口中得知吾名,竟然如此信任,实非常人也!”

刘玄初迷惑不解,又有些感激涕零,却不知道黄立还真知道他这个人,且十分看重。

吴三桂手下有两个战略眼光极好的人,一是吴国贵,另一个便是刘玄初。在这方面,方光琛、胡国柱、夏国相等人,都是不及。

历史上的三藩之乱,如果吴三桂听从刘玄初的建议,可能会是另外的结局。掀翻满清统治,也是大有希望。

吴三桂起兵之初,刘玄初提出建议“明亡未久,人心思奋,宜立明后,奉以东征,老臣宿将,无不愿为前驱矣!”

但吴三桂听从了方光琛的说辞,认为杀害永历是无法辩解的事实,决定自立为王,号令天下。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昏招,大失人心。吴三桂既无恢复明室之图,失人望于天下,各地义军及前明反清势力便不愿与其合作,视其为篡逆。

等到吴三桂兵至长江时,三月不进,打算逼迫清廷放还其子吴应熊,并与他议和划江而治时,刘玄初又敏锐地指出这个要命的失误。

在劝告吴三桂的信中,刘玄初说道:“愚计此时当直捣黄龙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河上消摇,坐失机宜,以待四方之兵集,愚不知其为何说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