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章 画蛇添足之物(1 / 1)冈小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郭威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明公、伯道,二位觉得这些世族名门们,生活怎么样呢?”

李天宝马上道:“那还用说,这些这些名门世族土地越来越多,拥有广厦万间,土地千倾,仆役成群结队,享尽世间繁华!”

不得不说,李天宝记性还是很好的,把郭威原话又重复了一遍,一字不差,郭威自己都未必做得到。

呵呵,好一个享尽世间繁华,不过,也仅此而已了。

郭威在后世曾经听过一个恶搞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哪个拉屎不用纸?

以前看到只是一笑了之,现在想起来,却是实实在在的心中一痛。

因为这个时代,人人拉屎都不用纸!

能将就的,搞个土坷垃,随便抹一抹;愿意折腾的,削根竹片,认真刮一刮,那个酸爽可以想象,但难以描述;有钱的,用丝用绸用绢,倒是挺细腻光滑的,比纸都好多了。

说实话,郭威也算是个有钱人——这毫无争议,没有钱谁能花19万石粮买口破锅——可是郭威从来没想过用丝绸和绢来擦屁股,因为举目望去,大家都是破衣烂衫,有个人却用丝绸擦屁股,郭威怕被晴天霹雳给活活劈死劈死,心里这关过不了。

手纸的缺失,只是古代生活不便的一个缩影。不客气的说,郭威在后世作为一个死肥宅,单说在生活上的便利和享受,怕是连当朝皇帝都看不见他的车尾灯,而且汉灵帝想看到这个车尾灯,至少要反复投胎一百世。

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的皇帝,生活困苦啊!

郭威以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眼光,和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志,深深地同情着皇帝。

郭威也不好多作解释,一边掩饰着眼中的怜悯,一边又问道:“明公和伯道记得我在徐州的那个小院吗?”

“自然记得!”

“那可还记得这院子中央,水井上的东西?”

“井轱辘?”

“没错。”

“记得它有什么用呢?”

“明公可还在其他地方见过这个东西?”

“却是没有!”

“这个东西好不好用呢?”

“完全多此一举,甚至是画蛇添足之物!”

呃……

那个,演员李天宝随意更改台词,导演你管不管?

郭威被这么一噎,险些闪了舌头,只好微调了下写好的剧本,继续道:“明公孔武有力,提水跟提根羽毛似的,嫌这井轱辘碍事是正常的。可就是一般的壮劳力,从深井中提出一桶水来,也是要费不少事儿的——比如我。”

很不好意思的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郭威继续道:“更何况很多时候,提水的重任都是交给一些大姑娘小媳妇,甚至一些老弱病残的,这井轱辘对他们来说,就是省力的神器啊,就是一个总角小孩,也能轻松提起一桶水。”

郝昭道:“石串说的不错,那井轱辘确实有些妙用。”

郭威道:“依我看,每家每户都需要这么一个井轱辘,就像吃饭需要一个碗,穿衣需要一根腰带一样。我们组织人手,多多地制造这井轱辘,我看,是不愁没有销路的。平民百姓要,给个成本价;世家贵族要,就做精做奢做考究,卖的贵贵的。”

李天宝有些迟疑道:“可是一个小小的井轱辘,能卖几个钱?”

“明公,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井轱辘,一个平均卖50钱,二十家买就有1千钱了,东平县有四千多户人家,家家都买就有20多万钱,以此推广到一郡甚至一州,就更不知道有多少钱了。

到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那就显出层次来,就跟这住宅大门要好好捯饬一样,一个高门大户,用的一个井轱辘破破烂烂,跟咱们平头百姓用的一个样儿,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比如贾孝廉去薛茂才家做客,看见他家的井轱辘普普通通,就忍不住炫耀,我家置办的井轱辘,选用上好的樟木,经过一千八百零九刀精雕细刻,做工考究,往井上一摆,那就是一件艺术品啊。

你想,那薛茂才能不眼红,不心动吗,说不定上午听着,下午就自己也搞一个考究的井轱辘。到时候要他个千儿八百钱,算多吗?”

凡是就怕计算,当初李天宝当心粮食不够救济流民,郭威一通计算,李天宝心里大定;现在李天宝看不上小小的井轱辘,郭威又是一通计算,还说的绘声绘色,直讲的李天宝目瞪口呆。

郭威继续道:“制造井轱辘需要人力,明公开一个作坊,多多的召集人手,明公卖井轱辘赚的钱,一部分给人手发例钱,剩下的留作自用,这样一些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就多了条谋生的手段吗,官民两便。”

郝昭有些担心,道:“这办法是好,可是一旦井轱辘普及了,家家都有一个,到那时不就没销路了吗?那作坊里百姓怎么办呢?”

“东西有用的,就有坏的,坏的自然要换的;样式有新的,就有旧的,旧的自然要换成新的,销路不会因为东西普及就会断绝。而且,既然要开作坊,那当然不只制造井轱辘了。”

李天宝道:“还有什么?”

郭威一指李天宝眼前,道:“明公请看这是什么?”

“一个公案啊,哦,石串的意思是,反正制造井轱辘需要大量的木材,那可以顺带制造案台,也是一样的,是不是?”

还真不是,案台谁不能制造,哪都有小作坊造案台,别人凭什么非买你造的?

郭威也不客气,站了起来,活动活动因为跪坐太久而发麻的腿,然后,一屁股坐在了李天宝前面的公案上。

李天宝和郝昭都是目瞪口呆,这是干什么?

公堂之上,如此放浪形骸,是不是有些不妥?

李天宝终于忍不住道:“石串这是干什么?”

郭威道:“难道明公不觉得跪坐着很不舒服吗,时间短还好,时间一长,腿都麻了,时间再长些,腿都要废了。就这样坐在案子上,不是很舒服吗?”

李天宝无语道:“可是这成何体统,而且坐在案子上怎么办公。”

郭威道:“这好办,这个案子的高度正好适合坐着,在做一个高些大些的案子,不就可以办公了?为了坐着更舒服,还可以在案子后面安上靠背,累了就往后一躺,简直神仙一样。

我给他们还取了名字,低些的,用来坐的,以后就叫椅子;高些的,明公要办公的,以后就叫桌子。”

郝昭有些明白了,道:“石串的意思是,作坊以后也生产这种椅子、桌子?”

“没错!”郭威很欣慰,郝昭再次展现了名将拥有的精准眼光。

李天宝道:“这一看就没个正形,谁会花钱再多置办这么大一个物件?”

郭威一改一副笑吟吟的模样,意味深长道:“有一个姓乔的大能,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李天宝、郝昭对视一眼,道:“什么话?”

“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了自己的产品,他们才恍然大悟,这正是我需要的东西!”郭威一边说着,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瘦削的,目光锐利的,总是穿着黑色高领毛衣的一个人,声音有些唏嘘。

李天宝一脸疑惑,道:“消费者是什么?”

郭威刚刚才有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心境,被李天宝完全打断了,不过也早习惯了,解释道:“就是买东西的人。”

李天宝也大致明白了些,道:“石串有信心,那个椅子、桌子一定会后有人买?”

郭威当然有信心。

历史上桌椅一经出现在大众视野,立即像星火燎原一样迅速普及,能舒服地坐着,谁愿意傻乎乎地跪着。以后除非被罚跪,不然谁也不会一直跪着。

当下有两件大事,郭威三人就分了工。李天宝、郝昭负责整合兵力,用郭威操练士兵的方法操练——郝昭不得不承认,这是最行之有效,至少是最快速见效的法子——迅速形成战力。

郭威就负责筹建作坊事宜,赚钱迅速充实后勤。

…………

郭威来到了东平湖边的粥点,这个地方现在叫粥店,也不知谁起的名字,也不知谁先开始叫了,反正约定俗成了。

粥店的大建设运动,一直进行的如火如荼。

流民们本来流离失所,挣扎在饥饿寒冷和死亡的边缘,今天活着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好不容易有个地方可以庇护自己,都把这个地方当做家来建设,干劲十足,何况县令李天宝承诺过,要上书朝廷在此地建一个村,现在县令变郡将,这个承诺更靠谱了。

寒冬没有什么留恋就匆匆而过,冰屋早就不能住了,幸好已经建好了足够多的木屋,百姓们高高兴兴的住进了木屋。

官府管住,就到此为止了,谁要想住进更好的房子,在划分好的地方自己修建。

眼看着早已经春暖花开,粥店的百姓们心里隐隐不安,因为他们没地可种!

几个老者,须发皆白,一脸沧桑,沟壑纵横,走起路来,左摇右摆,一看就是百姓们选出来的代表,颤颤巍巍地走到郭威面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