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9章 回宫复命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以后两国相争。”
窦涎眼中精光四射,颇为兴奋的说道:“那也是将国事变成了家事,战争的强度也会无限降低。有了这个约束,突厥人再南下,也不会大肆屠戮。”
“因为只要有右贤王一脉的人掌权,就有可能被百姓接受,顺利入主中原。那他们就不会把事做绝,笼络人心的事情,他们也要做不是。”
“不然右贤王一脉就会被全天下人指着脊梁骨骂,总比以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要好,道宗,你说是不是?”
呃.
李道宗顿时眼前一亮,对窦涎竖了竖大拇指:“还是窦公看得深远,我之前还没有想到这一层。李言认祖归宗后,天下一家,从此化敌我两族之争,为李氏两房之争,那自然是幸事。”
“即是我大唐的幸事,也是全天下百姓的幸事,做成此事,必能洗涮玄武门的罪责。玄龄你从这个角度去劝劝,二郎也是受民如子,以天下为重的人,想必应该能以大局为重。”
房玄龄闻言,也是豁然开朗,在国家安稳和民族前途的份上,李世民个人的荣辱,也并不重要了。做为皇帝,该为国家牺牲的时候,也该义不容辞才是。
想明白了这些,房玄龄面容坚毅的点了点头,最后对窦涎拱了拱手:“以后无数百姓,都要因窦公此言而受惠。老夫代天下数千万苍生黎民,谢过窦公。”
“不必如此。”
被戴了这么一顶光灿灿的帽子,窦涎也是老脸泛光,不过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老夫什么也没做,付出最多的是李言,其次是二郎,就连玄龄你的贡献也比老夫多。”
“呵呵,你们都别谦让了,都有功劳,就连本王也跟着粘光了。”李道宗这一打趣,惹得两人都是面色一红。
一时间,马车内的气氛一改之前的沉焖和压抑,变得轻松起来,至于即将承受巨大屈辱的天可汗,都被三人给抛到了脑后。
也是,你丫玄武门的时候杀的那么痛快,坐龙椅的时候那么威风,被奉为天可汗的时候也是那么开心。那如今事儿找到头上了,这屁股自然是要自己来擦。
一点也不冤枉,凭什么要让别人替你操心?
三人说着话,马车也顺着承天大道,进入到了太极宫。
此时早已散朝,三人来到弘文殿中,窦涎取来空白奏折,写下了右贤王确为李建成之子的身份,尤其是对右贤王那不容辨驳的酷似其堂弟李承乾的模样,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
以此来说明,不是自己不想含糊,实在是没法睁眼说瞎话。
但凡见过右贤王五冠长相的人,第一个就想到李承乾,这让人怎么帮你掩盖啊!
别说还有金锁,就是什么也没有,只凭相貌,别人也会断定,你们是一个祖宗的。
窦涎说了那么多,其实就一句话,否定关系不可取,还是想其他办法吧,比如接受条件什么的
而李道宗也是将自己一路见闻,突厥人营塞的布设,其军力强弱,实力大小等特征,洋洋洒洒的写了很多废话。关于谈判的具体内容,半点儿也不涉及,好像什么也不知道。
其内容核心也就一句话,突厥人太他玛的强了,打不赢,根本打不赢,还是尽量和谈,比如接受条件什么的
当两人一脸无辜的将奏折递过来,表示自己的任务已完成的时候,房玄龄却是一脸的苦笑,收下奏折。打听了李世民已经回到大明宫紫辰殿,转身就往外去。
大明宫最初是李渊嫌弃太极宫破旧,又是隋杨建立的,住起来即不舒服又不吉利,从而在长安城东北角划的一块地方,建来供自己享乐的,规模也没有这么大。
就算这样,也是从李渊进入长安时就开始规划,直到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虎牢关大破王世充、窦建德,收回洛阳和山东之地后。李家坐定了天下,才开始动工的。
当时计划工期只有五年,在武德九年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渊赶下了台。
在退位之前,李渊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大明宫建好,自己搬去那里安享晚年。
李世民本来是同意的,皆竟老父亲将皇位都让了出来,区区一个宫殿,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但后来自己入住太极宫后,发现宫殿地基下沉,阴冷潮湿,墙面破损严重。再加上年久失修,到处漏风,住起来确实不舒服,于是就动了重建宫殿的想法。
只是那时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即有梁师都这样前隋遗留的势力没有平定,又有诸多不服李世民的叛逆做乱,还有突厥颉利年年南下侵扰,没有精力,更没有财力去建营殿。
于是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大明宫上。
可是之前已经答应过李渊了,现在出而反尔,实在有些说不出口。于是长孙无忌给他出了一个骚主意,就是以尊敬父皇的名义,加大对大明宫的投入。
表面上是为了恭显孝道,让太上皇住的更舒服,李渊听了十分高兴。只是这一扩建,就没完没了了,直到贞观八年,李渊熬到七十岁油尽灯枯,驾鹤西去,也没能住上自己心心念念的新房子。想来弥留之际,李渊才明自自己被涮了,一定是恨死了李二郎。
李渊一薨,李世民就开始催促大明宫的建设。
那时颉利早被已打败,大唐威加海内,李世民迫不及待的需要一个比太极宫更加宏伟的宫殿,来体现自己天可汗的威严。加上贞观治世已初现端倪,朝庭可用财力巨增。
于是把用于享乐的宫殿,又再次扩张,建成了仿太极宫,能代表大唐政权的主要宫殿。
当然,这一拖,差点也把贞观时期拖过去。
李世民为避免重蹈覆辙,吸引了李渊的教训,没有再继续扩张,终于在贞观十九年,建成了大明宫。只是还没来得及迁移,他就因为身体原因而无法继续自己人生的旅途。
李世民也有股狠劲,就是死也要死在新宫殿里,勿勿禅位后,就搬了过去。
是以大明宫其实是大唐帝国的正式皇宫,和太极宫一样,有三宫六院诸嫔妃居住的地方,有开大朝会的正殿,有诸臣的议政殿,有皇帝议事的御书房,三省六部各衙门的办公区域。
总之,太极宫没有的,大明宫有,太极宫有的,大明宫更加豪华。
李世民这次醒来,已经是太上皇了。太上皇固然尊贵,但皇帝才是大唐帝国的法人,太上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太上皇都不能上朝,即便上朝,也只能旁听。
现在这种两个龙椅,而且还把皇帝挤到一边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请...您....收藏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只是一来皇帝李承乾并不介意,二来国家处在非正常的紧急状况下,众臣为了借用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稳定局势,就暂时性的忽略了这种不合礼制的情况。
若是李世民再把朝会定在大明宫,那性子就严重了。
到时候皇帝就变成了外人,太上皇就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群臣们必然会反对,也会引起父子两人,新旧两位皇帝的矛盾。还有就是,要是把朝庭这套体系搬过去,皇帝是不是也要住在大明宫。
若是皇帝过去了,那做为太上皇的李世民,肯定就要让出主殿,自己住在侧殿。
等于把自己盼了二十年的新家让了出去,这李世民怎么舍得?
于是李世民就决定,幸苦一下,还是在太极宫里上朝,自己每天不辞劳苦的从太明宫赶到太极宫。处理完政事后,又辛辛苦苦的往回赶,为了保住自己的新房子不外流,李世民也是拼了。
这样同时也辛苦了像房玄龄这样的臣子们,要见一回李世民,就得两边跑。
紧赶慢赶,用了半个时辰左右,房玄龄来到了大明宫腹地的紫辰殿,在御书房中,见到了正在批阅奏折的李世民。
看到白发苍苍的李世民御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折,房玄龄情不自禁的抽了抽嘴角,暗骂皇帝太上不像话了。明明是自己的职责,现在却一鼓脑的甩给了本应颐养天年的老父亲。
不过在看到李世民虽然苍老,却精神熠熠的双眼,他就知道,皇帝这一招是干对了。
他们觉得李世民需要休养,但李世民自己不觉得。做为一个打下大唐江山,做了二十年皇帝的人,让他远离权力中枢,整天躲在后宫,像李渊那样整日饮酒做乐造小孩,恐怕才是对他最大的伤害。
任何人只要一日是皇帝,就终身是皇帝,只要能喘气,就舍不得放开权力,何况还是皇权?
这些在李承乾看来全都是麻烦的事情,却让李世民十分乐意,干的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房玄龄暗暗感概,这父子两人,倒是十分契合。
李世民顶着太上皇名义,在干着皇帝的差使;而李承乾身为名正言顺的皇帝,却在享着太子的清福。两人分工明确,自得其乐,倒是谁也不忌惮谁。
另一方面,房玄龄却又十分庆幸,噬权如命的天可汗,却生了一个不在意权力的儿子。否则,就这父子两人的明争暗斗,恐怕就会让满朝文臣们死去活来。
(本章完)